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著
(一九九五年九月)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1915年生人,原籍浙江镇海,少年即受其父亲影响归信佛教。稍 长,入五金行工作,倍受磨练,后由表兄接引,于二十五岁痛下决心,正式学习佛 法,并到能海上师处去受三归五戒,法名定真。同时,与正在天津弘法的王骧陆师通 信,蒙示以般若要旨,并函授观心方法。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王骧陆师莅沪弘 法,随之学无相密乘心中心法,依《大正藏秘密仪轨佛心经》六印一咒坚持修四、五 百座,每座二小时,直入无相门,截断葛藤。五十年代,在清定老法师座下受瑜珈菩 萨戒,并为当时《党讯》月刊撰稿。
徐老的部分著作收录在《般若花》一书中,1991年初版,迄今已再版六次,其中 1953年所著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和《怎样实践佛法》两文系根据多年的实践,准 确、概括的为初学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引,深受读者欢迎,因而被印成单行 本多次在各地再版,还被译成英文流传至美国、新加坡及港台等地区。八十年代起, 徐老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厦门闽南佛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处演讲佛教。九十年 代曾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弘法。署名定真的《静坐入门》也在大陆有大量流 通,接引学人无数,影响十分广泛。他的《佛教常识问答》和《书简节录》语言质 朴,深入浅出,对现代人在学佛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了契理契机的回答,读来 如沐春风,非常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接引初机和深入研习佛法的优秀读物。其 它著述还有《心经的理论和实践》、《佛教的人生价值观》、《法藏碎金》、《中国 历代养性进德格言、诗偈、楹联》等。徐老现在八十高龄,蛰居沪上,仍然为法忘 躯,笔耕不辍,普利群机,令人景仰。现任上海市佛教协会第八届咨议委员、弘一大 师研究会顾问、宁波佛教居士林名誉林长等。
佛教常识问答
一问:什么是佛?
答:佛也称佛陀,译为“觉者”,能彻证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动的、光明遍照的 觉性;觉了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虚妄不实;不受烦恼的干扰,朗然大觉,就称为 佛。
二问:什么是佛法? 答:能说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转化一切烦恼,能断除种种迷惑的方法,称为佛 法。
三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具体称“菩提萨剁”,译为“觉有情”,有两种含义:一、是求大觉的 众生,称为“觉有情”;二。是用佛法觉悟一切苦恼众生,称为“觉有情”。
四问: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内容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 面。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说的义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 的觉果。教和理是属于理论的范围,行和果是属于实践的范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 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能指导实践的。没有实践,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又是盲目 的实践。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联系,分而不分的。
五问:什么叫心法、色法?
答:“心法”,指一切心理现象;“色法”,指一切物质现象,除色、心二法外, 还有“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称为五法。大乘说“五位百法”, 小乘说“五位七十五法”。(详阅《佛学大辞典》)
六问:什么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种法,使达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于人间的叫“人 乘”;乘“十善”法,生于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证“阿罗汉”果的,叫 “声闻乘”;乘“十二因缘”法而证“辟支佛”果的,叫“缘觉乘”;乘“六度、四摄” 法而达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萨乘”。
七问:“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实际上只说一乘法——成佛之法。说“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导,使 中途不至于畏难而退。《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 佛方便说。”
八问: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个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短暂片段,充满着矛盾和苦恼。佛法阐明宇宙 实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实践,能从根本上解脱一切烦恼与痛苦。《法华经》说:“治 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所以学佛的人,不作诸恶,力行众善;工作、学习 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觉照,净化心地,不妄想、执著,不迷妄、颠 倒,便可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禅宗六祖说:“佛法在世 间,不离世间觉。”可见,在世能“觉”,便是出世。佛法与人生的关系是非常密切 的。
九问: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 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一一明心见 性。
十问:什么叫“三法印”?“三法印”对行者的关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运动变化,不是恒常不变,这叫“诸行无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 析,无我可得,这叫“诸法无我印”。自性不生不灭,灭一切生死流转之苦,无为寂 静,这叫“涅磐寂静印”。一切小乘经典,用这“三法印”印证,便可证明是佛陀所 说,大乘经典都以“一实相印”,印证其所说的真理,明白这些世出世间真理,是学 佛的重要基础。
十一问:有人提出:“时代不同了,为适应现代人的情况,应对佛法进行改革。”对 吗?
答:学佛的目的和要领,在证到“万古常新”的真理,真理是无可改革的。众生 有无量痛苦,佛有无量法门,能治好众生痛苦的,都是良方。但由于时代不同,在某 些方式、方法上,可因时制宜,作一些改变,以利于饶益众生,弘扬佛法。
十二问:什么叫实相?一实相印?
答:实相就是离一切虚妄之相的真实相状,也叫作真如、圆觉,自性……等等。 当我们依法实践,妄心逐步息下后,真实之相便得现,“一实相印”是“三法印”的综 合和深化。
十三问:什么叫“诸法实相”?
答:世出世间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统称“诸法”;一切诸法都不离 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无碍,故叫“诸法实相”;也叫真 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十四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什么意思?
答:相就是现象,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是种种条件和合而生(缘 生),体性本空(性空),虚妄不实。
十五问:为什么说实相无相,亦无不相?怎样理解?
答:通过依法修持,逐步证知自性本净,远离一切虚妄、生灭现象,故说“无 相”。虽自性无黏、无著,但一切事物无不随缘显现,了了分明,故说:“无不相”。 无相就是“真空”,无不相就是“妙有”。
十六问:“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怎样理解?
答:虽见诸相,知其虚妄而不执著,境寂心空,当下便见清净寂灭的自性如来 了。但这全在勤苦修持、悟证,才能相应。
十七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样理解?
答:“一切有为法”,即“凡所有相”,“如梦幻泡影”,即“皆是虚妄”,含义相 同。总的说明,一切有为事物,都像梦、幻、泡、影般的不实。
十八问:“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怎样理解?
答:含义也如上述。比喻一切事物,正像梦、幻、响,似有实无,缘生性空。
十九问:“一切法皆是佛法”,怎样理解?
答:一切事物虽因缘所生,虚妄不实,但自性能显万法,一切事物又不离自性而 有,只要不执,则当相即道,全性即相,一切事物都是佛法了。正像天台宗所说: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二十问:大乘经典均以实相为体,哪些经典不以实相为体?
答:大乘经典说法了义、透彻,都以实相为正体。小乘经典谈苦、空、无常、无 我等理,方便接引,故以“三法印”印之。
二十一问:“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是怎么一回事?
答:诸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 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 日无度。
二十二问:“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什么意思?
答:凡夫作业,因果不失,六道流转,酬偿分明。若能修证佛法,改恶为善,转 迷为觉,便知罪福性空,终得解脱自在。
二十三问:什么叫无明?无明怎样来的?
答:自心暗钝、污染,失去光明智慧,不能照了一切事物,故叫“无明”,也叫 “痴”。无明是无始以来,一念昏迷不觉所引起,叫根本无明。由此引起种种贪、 嗔、痴等见思烦恼,叫枝末无明。
二十四问:什么叫“不二法门”?一和二有何同、有何不同?
答:实相本体,平等不二,没有一切人我、是非等对待分别,叫做不二。学佛的 人,悟入这平等不二的性体,叫“入不二法门”,这时,若说一,是平等性,是 “体”;若说二,是差别性,是“用”。一与二,平等与差别,正是体与用的关系,是 二而不二的。
二十五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怎样的?
答:“色不异空”,是说一切事物,因缘所生,其性本空。“空不异色”,是说其 性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生起万法。“不异”就是不离,说明并非离色别有空,离空 别有色。又进一步说明“色”与“空”不是二法,譬如水与波不二,同是湿性。又如镜 与影的关系,所现的影,即是能现的镜,所以说“即是”。
二十六问:“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说的是什么?
答:说明自性的本觉理体,是本来无生,故亦无灭;本来不垢,故亦不净;在圣 不增,在凡不减,这正显示…
《佛教常识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