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台密史略考(朱封鳌)▪P4

  ..续本文上一页和天皇贞观六年(864),赐予“传教大师”谥号。

  二、圆仁与台密的形成

  圆仁的生平

  最澄的弟子有义真、圆澄、光定、圆仁等。圆仁继光定之后,为日本天台宗师第四代座主。承和五年(838),入唐求法。他对发展日本天台宗中的密教部分起了很大作用。

  圆仁(794—864),俗姓壬生,下野国都贺郡人。延历十三年(794)出生时,“紫云覆室,缁素惊异”(《圆密宗二教名目·慈觉大师传》)。年15,从广智禅师登比睿山入传教大师室,21岁受沙弥戒,23岁受具足戒,同年于东国从传教大师受灌顶,24岁在比睿山根本中堂受菩萨大戒。他修持精进,“誓闭山门,不窥尘路。昼则弘传天台法门,夜则修炼一行三昧,限之以十二年”(同上)。但6年之后,因山众再三延请,他只得破例应请赴南都寺和天王寺等处,随缘说法,化导众生。天长十年(833),他已40岁,因身体多病瘦弱,知生命不久,便在比睿山北洞(杉洞,即后来的首楞严院)“结草为庵,绝迹待命”。经过3年苦修后,“夜梦从天得药,其形似花,吃之半行,其味如蜜,傍有人语曰:此是三十三天不死妙药也”(同上)。梦醒以后,尚觉香气氤氲,顿感疲乏的身子转健,模糊的双眼转亮。他领悟到这是天神指点和(妙法莲华经》的威力。于是,便以石墨草笔书写《妙法莲华经》1部8卷,并将此经装进宝塔,安置在厅堂中,号为“如法室”。从此,他对天台宗的信仰更加坚定。

  承和二年(835),天皇有勅,准许日本僧人“入唐请益”,研学经典。次年,他搭乘使者船入唐,因海上遇到大风,不得已只好返回。承和五年(唐开成三年,838),他与最澄的另一弟子圆载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圆载的身份是“留学僧”,而他的身份则是“请益僧”(也称“还学僧”)。入唐后他们一道住扬州开元寺。他曾三四次奏请往天台山求法事,均被拒绝。直到开成四年(839)二月,唐朝皇帝的勅报始称:“(日本)使者等归国之日近。自扬州至台州,路程遥远,僧到求归期,计不得逢使等解缆之日,何以可得归本国?仍不许向台州。但其留学僧一人,许向台州。五年之内,宜终给衣粮者。”(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因为“请益僧”是入唐巡礼进修的僧人,在唐土停留居住的时间只能在一年左右,而“留学僧”则属正式留学生,一般可住5年时间。因此,圆仁归期已近,不许远去天台山,而留学僧圆载能去天台山,并按留学僧的待遇,发给5年衣粮。日本朝贡大使“对见之日复奏,勅全不许。后复重奏,遂不被许,此愧怅者”(同上)。

  圆仁不甘心与日本遣唐使一起回国,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便“与新罗译语金正南共谋,到密州界留住人家,朝贡船发,隐居山里,便向天台,兼往长安”(同上)。同年四月五日,日本朝贡船过海,圆仁带领弟子惟正、惟晓及水手丁友满下船,留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东海县东海山。此后,他途经山东文登县,巡游五台山,从当时天台宗高僧志远、文鉴等人学习《摩诃止观》、《法华玄义》等,并书写天台宗著述27卷。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l—2载,当时五台山大华严寺是天台宗重要道场之一,寺中除志远、文鉴外,还有玄亮、洪基、法坚等,均是志远的门下,在此听他们讲述天台义理的僧常有40多人。圆仁和志远等中、日僧人都是天台宗人,相见时甚为喜悦。志远“便问日本天台兴隆之事”,圆仁粗陈南岳大师重生日本之事,大家欢喜不已。志远座主“听说南岳大师生日本弘法之事极喜”。圆仁又“入般若院礼文鉴座主,天台宗曾讲《止观》数遍,兼画天台大师影,长供养。语话慰问甚殷勤”(卷2)。这座“大花华寺十五院僧,皆以远座主为其首座。不受施利,日唯一食,六时礼忏不阙,常修法华三味,一心三观为其心腑,寺内老僧宿尽致敬重”(同上)。

  唐开成五年(840)五月十七日,圆仁将日本延历寺众僧提出的疑难问题30条呈上志远和尚,请求给予决释。志远说:“见说天台山已决此疑,不合更决。”(同书卷3)原来在圆仁搭船归国之前,获唐朝廷准许赴天台山求法的圆载,已把比睿山座主致天台山僧之信及此30条疑问(《寺家未决》)带到天台山,并由天台山国清寺广修座主作了回答。志远是知此消息的,故对圆仁的请问不再置答。广修是向最澄传法的道邃的弟子,是天台宗第十一祖。因此,他的决释是最权威的。此后,圆仁到了长安,又从大兴善寺的元政受金刚界灌顶,图写金刚界曼荼罗等。在青龙寺从义真受密教胎藏界灌顶,又学《大日经》中的“真言印契并真言教中秘密法要”等。从印度僧宝月学习悉昙(梵文)。还从左街醴泉寺的宗颖学习天台止观。这样一共花了6年的时间。

  唐武宗即位后,实行毁佛灭法政策。会昌五年(845)三月十一日,朝廷勅令:“外国等,若无祠部牒者,亦勒还俗,遞归本国。”还特别提到了圆仁等人:“日本国僧圆仁、惟正亦无唐国祠部牒,功德使准勅,配入还俗例”(同上书卷4)。三月十五晚,圆仁离长安回国,被迫中断了入唐求法活动。他将入唐近10年搜集的天台宗、真言宗等佛教典籍图像等带回日本。

  回国后,圆仁根据这些资料撰成《日本国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内计“经疏章传等一百三十柒部二百一卷,曼荼罗并印契坛样诸圣者影及舍利等”;及《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一卷),内为“长安、五台山及扬州等处所求经论念诵法门及章疏传记等,都计五百八十四部,八百二卷。胎藏、金刚界两部大曼荼罗。及诸尊坛像、舍利并高僧真影等,都计五十种”等(详见《大正藏》卷55《目录部》)。足见圆仁在唐所搜求的经论章疏及图像等,是以与天台有关的密教内容为主的。

  与此同时,圆仁又奏请朝廷,在比睿山建总持院,置灌顶坛,设置僧14人,专修密教,培养习学密教经典的弟子。还设常行三昧堂,仁寿元年(851),将五台山竹林寺法照的念佛三昧之法传授给弟子,成为比睿山净土法门的重要源流。此时,他的名望甚高,天皇和皇太后均请他传戒和灌顶。“天安三年(859),天皇受菩萨戒灌顶。贞观二年(860)五月,淳和太后请和尚受菩萨大戒,奉大后法名称良祚。……(随后)皇太后随和尚受菩萨大戒三昧耶戒灌顶”(《圆密宗二教名目·慈觉大师传》)。

  贞观六年(864),圆仁在东谷习禅房“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北首右胁,永以迁化。春秋七十一”(《慈觉大师传》)。赐号慈觉大师。传法弟子有安惠、惠亮、长意、性海、道海、最圆、相应、安然等。

  台密思想的形成

  最澄所创立的日本天台宗,强调“圆密一致”(法华圆教与密教义理一致)。因此,他对圆、密二教是一视同仁的。早在延历二十五年(806),他为每年所定剃度的年分度者之事,上书给天皇时表明:天台业一人令读《毗卢遮那经》(《大日经》),一人读《摩诃止观》”。他重视密宗主要是因为《大日经》的注释书《大日经疏》是以《法华经》教说来阐释《大日经》的教义的。他教导弟子学习《大日经疏》来进一步探究天台教学,认识“圆密一致”的道理。但是,到了圆仁,对显、密二教的看法却有所偏重。圆仁所弘扬的台密思想,是以天台宗的思想来发挥密宗义理并指导修持。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第一,以天台宗的义理阐释密宗经典。

  圆仁在《金刚顶大教王经疏》(《大正藏》卷61)中坚持以智者大师的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来阐释此经,并且指出了此经的殊胜之处。例如,在《明宗》条中,他说:

  明宗者为二:先出有判诸经宗,后明此经。初出判诸经宗者,有人云:如《维摩经》不思议为宗,《法华经》一乘为宗,《楞伽经》如来藏为宗,《涅槃经》佛性为宗。如是判经宗,只知所说辞,未解其源由。夫以如来说法,一经一说,无不为令诸众生等修因证果,故《法华》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如其所判,未为该阔。

  次明今经宗旨……正以佛因及以佛果为今经宗,宗是尊主义,如来说法修因证果为尊主故。言佛因者,所谓明了五部秘密修,行三密加持胜妙法等也。言佛果者,所谓显现毗卢遮那五智菩提遍法界体也。是故此经正说文初演,说五相真言,初四是因位也,后一即果位也。以后说文广说果位智用无碍自在之相。故此经正因果为宗。(卷第一)

  圆仁认为,如来说法,一经一说,都是为了使众生修因证果。并引《法华经》中的“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但他认为,《法华经》中对此解释还不够清楚,而在《金刚顶经》中,则明确地阐释了“佛因佛果”的义理。佛因,即是“明了五部密修,行三密(身、口、意)加持胜妙法等”;佛果,即是“显现毗卢遮那五智菩提遍法界体”。所谓“五部秘密修”,是指金刚界为始觉上转的法门,转在迷的九识,成五种果智,五部表金刚界五佛内证的五智,即:(1)佛部,表理智具足,觉道圆满,但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大日如来为部主。(2)金刚部,表智,即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陷泥中仍不朽不坏。阿閦佛为部主。(3)宝部,表福,即佛陀的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宝生佛为部主。(4)莲华部,表理,即众生心中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犹如莲华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阿弥陀佛为部主。(5)羯磨部,表化他业用之德,即佛化众生而垂悲愍,成办一切的事业。不空成就佛为部主。行者在现实身作观的秘密修中,努力完成本尊的佛行,即所谓五相成身观。此观法与三密观同为金刚法重要的观行。其修法为:(1)通达菩提心,理论上悟到自己的本性即菩提心。(2…

《台密史略考(朱封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