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P7

  ..续本文上一页,为断除故,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使之生起,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由于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为四正勤。能断除懈怠,故名四正断。能正策励身语意业中善法此为最胜,故又名四正胜。如《大智度论》卷十九云:“破邪法,正道中行,故名正勤”。

  第三科,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如意谓所求所愿一切如意自在,故名为神,此四胜行为禅定之果,此定即名为足。是以信为基础之义,此分为欲、勤、心、观四种:[1]欲如意足:即由欲三摩地(定、静虑)成就神足,谓于佛法僧生起净信,生起乐欲听闻正法,由欲乐增上故,成就三摩地,由成就此定能生种种神用,故名欲神足。[2]勤如意足:由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于教授教诫之法,炽然精进,由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故名勤如意足;[3]心如意足:即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由思惟内法,心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是为心如意足;[4]观如意足:以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多闻、闻持、多闻积集,以慧抉择微细观察,由观增上故,成就三摩地,故名观如意足。

  第四科,五根:[1]信根:谓深信三宝、四谛者; [2]精进根,又名勤根:谓勇猛精进修诸善法者;[3]念根:谓忆念正法者;[4]定根:谓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者;[5]慧根:谓思维真理或谛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五根。如《俱舍释》卷三云:“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趣圣道故”。

   第五科,五力:[1]信力:谓由信根增长力,能破诸邪信者;[2]精进力:谓由精进根力增长,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谓由念根增长力,能破诸邪念;[4]定力,谓由定根增长力,能破诸散乱者;[5]慧力:谓由般若慧根增长力,能破三界一切烦恼者。能破邪法,故名为力。如《大智度论》卷十九云:“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又云:“天魔外道不能阻坏,是名为力”。

   第六科,七觉支,或云七等觉支:[1]择法觉支,谓以智慧简择辨别诸法;[2]精进觉支,谓以勇猛心离诸邪行,修行真法;[3]喜觉支,谓心得善法而生欢喜;[4]轻安觉支,谓断除身心粗重散乱,使身心轻利安适;[5]念觉支,谓明记定慧而不忘夫,调适均等;[6]定觉支,谓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7]行舍觉支,谓舍诸妄谬,舍一切法,持心平等性,更不追忆,此乃行蕴所摄之舍心所,故名行舍。觉谓有觉,有觉有观,观察觉了之义。此七为道道品中的第六,觉法分为七科,故名七觉支。

   第七科,八正道:[1]正见:谓远离一切邪执恶见,于法抉择,观察明达的正观;[2]正思惟:谓由正见所起,远离一切虚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的如法思惟。此即是正思惟四谛理,远离贪欲瞋恚害意等烦恼。[3]正语:谓远离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过患的正言说。[4]正业:谓远离杀盗淫等身过之正施作。[5]正命:谓远离各种邪缘活命,即为正命。此有五种邪命,比丘所营不如法事以求利养而为生活,谓之邪命。<1>诈现异相,意欲使人恭敬承事,于世俗之人前诈现威仪之相,以求利养者;<2>自说功能,说自己功能,以求利养者;<3>占相吉凶,学占卜而说人之吉凶,以求利养者;<4>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者;<5>说所得利养以动人心,于彼得利,则于此称说之,于此得利,则于彼称说之,以求利养者。如《遗教经》中佛说:“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佛陀教诲,是为比丘,如法求得衣食卧具汤药的清净正命。[6]正精进:谓远离种种身心懈怠,止恶修善,向解脱而勇猛精进,常不止息的正确方便。[7]正念:谓远离邪念,忆念正法,明记不忘的正确思念。[8]正定:谓远离杂想,住心不乱,坚固摄持的无漏清净禅定。

   (5)四谛十六行相。四谛法为声闻(闻佛说法而证道者)缘觉(又译为独觉、独胜、辟支佛,出生无佛之时,而独自证道的圣者)修行所缘的境,主要缘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而修行证道,大乘菩萨亦缘此四谛十六行相。十六行相,谓于四谛法上每谛各有四相。

   苦谛四相者:谓无常、苦、空、无我。[1]无常:谓是一一刹那生灭法故,因缘所生故,名为无常相。[2]苦:谓随顺烦恼业转,三苦损恼连续不断,毕竟苦故,故名为苦相。[3]空:谓无有常一自在异体主宰之我,故名空相。[4]无我:谓五蕴非常一自在之我,即五蕴无有自性主宰之我,故无我相。

   集谛四相:谓因、集、生、缘。[1]因:谓诸业惑生苦之因,乃生苦之根本,故名因相。[2]集:谓诸苦因渐渐发生,遍生三界六趣,数数生苦,故名集相。[3]生:谓能招感业烦恼而猛厉生众苦故,相互系属,名为生相。[4]缘:谓由业及烦恼逼恼众生令其于三界中与后世生众苦果作助缘故,名为缘相。

   灭谛四相:谓灭、静、妙、离。[1]灭:谓是永断业烦恼之离系,故名为灭相。[2]静:谓寂静,能寂灭苦果之离系,故名为静相。[3]妙:谓其本体即是利乐寂静自性之离系,不再受三界之众苦,故名为妙相。[4]离:谓苦不再生,解脱轮回,决定出离安趣涅槃之离系,故名为离相。

   道谛四相:谓道、理、行、出。[1]道:谓能从凡夫众生往趣圣位,尽其苦源,趣向解脱涅槃之道,故名为道相。[2]理:又称为“如”,谓道谛三十七道品,是能对治烦恼的不颠倒之正理,故名为理相。[3]行:谓心住正理现证体性,是成就道业的不颠倒之加行,故名为行相。[4]出:谓能从其根本拔除诸苦及诸业烦恼故,名之为出。义为出离,决定能出离生死之苦,往趣涅槃,是名出相。

   总上四谛,佛陀教诫五贤者应知苦断集,即应了知苦而断集因,是为应了知现在逼恼三界众生的诸苦果,寻其原因,是由过去集聚有漏善及不善诸业,及诸烦恼为集因,应当断除,此能招感三界生死,轮回循环不息的原因,此为迷之因果。应证灭修道,是为希求灭除生死诸苦之解脱――涅槃,应修道品为其正因,此为悟之因果。说明迷悟二重因果的关系如下:

   苦谛——迷果 此为流转法,为流转三界生死之世间因果,属有漏有为法,

   集谛——迷因 凡属有漏毕竟是苦。

   灭谛——悟果 此为还灭法,为还灭生死的出世因果,属无漏法,如《俱舍论》云:

   道谛——悟因 “无漏谓道谛”,道谛为无漏有为法,灭谛为无漏无为涅槃法。

   2.十二缘起:十二缘起,又称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支,此为内缘起,即有情内在缘起的必然规律。如经说“佛出世佛不出世法尔如是”。说明有情世间一切众生生死流转状况的定律,有此十二个顺次规律。如经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为观待缘起性,此中随缺一支余则不转。此为佛教的根本原理,是三乘行者共修之法。

   有情流转的情况,总有十二支分差别之行相。

   (1)无明支:什么是无明?如《华严经·十地品》云:“世间受生皆由著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众生由于执著五蕴实有我体的痴烦恼,不了解真如法性,体空无我,即名无明。由执有我,能障真实之事理,起虚妄分别心,即不能如实了知三界业果谛理之道,则起烦恼生杂染贪著而造业,是为流转三有之根本,故曰无明支,无明有二种业:[1]令众生迷于所缘境,[2]与行作生起因。

   (2)行支:行以无明支为缘而起烦恼,造诸恶行,所作业果,积集福非福业等,与识相应,现前造作之业,名为行支。行有二种业:[1]能生未来报;[2]能与识作生起因。

   (3)识支:识以行支为缘,依止初心是识,即依过去善恶业行,能招后有,能牵引轮回生死之处,随事贪欲与心共生,现入母胎正结生相续时的刹那五蕴之一念,故名识支。识有二种业:[1]令诸有相续,[2]与名色作生起因。

   (4)名色支:名色以识为缘与识结合托于母胎,生四种取蕴,识支结生后有之第二刹那际,使受想行识四种名色取蕴及住胎五位之色蕴(凝酥、膜疱、血肉、坚肉、支节五位),互相依存,发育成身,故名名色支。名谓心法,受想行识皆是心法,而无形体可见,但以名而能了知,故曰为名。色谓眼耳等之身根,即结生以后,六处生起之前,中间诸分位阶段,皆叫做名色。名色有二种业:[1]互相助成;[2]与六处作生起因。

   (5)六处支,又名六入支:六处依名色位继续增长,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入处,令身支六根圆满,胎儿渐成眼等之六根,即将出胎之位,称为六入支,六处有二种业:[1]名取自境界;[2]与触作生起因。

   (6)触支:胎儿出生后有根境识三事和合,触境但未有苦乐明辨之感觉,如三四岁间,虽于根境识三和合起用,但对外境事物,未识别苦乐受之差别,但有欲触事物之位,名为触支。触亦有二种业:[1]能触所缘外境;[2]与受作生起因。

   (7)受支:受依于触支生感觉,如五、六岁至十四、五岁间,渐渐对事物已有识别苦乐感受位,虽起衣食等贪著,但未起淫欲贪爱,名为受支,受亦有二种业:[1]能领受爱憎等事;[2]与爱作生起因。

   (8)爱支:爱以受支为因,于受染著无厌是名爱,如十七、八岁以后,虽贪著外境,资具之味著,生起淫爱现行,强盛喜爱欲著,但未广泛追求,名为爱支。爱亦有二种业:[1]染著可爱事;[2]与取作生起因。

   (9)取支:取以爱为缘,由爱增长所摄而不舍是名取,如十七、八岁成人已后,爱欲愈盛,贪妙资具,驰驱诸境,追求取可爱欲乐之位,乐欲于忍可取…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任杰居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