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语体释 序品第一

  序品第一

  本经的序品,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瑜伽论抉择分中,除本经的序品没有引进外,其余的七品完全被引用了的。唐译的序品,以十八圆满的报土,说明法会的缘起(摄论说这是百千大乘经的通序;佛地经也有)。谛译的解节经,说是化身如来在秽土说的,如该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但在他的解节经记里,又说佛是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尚菩萨说解节经”。世亲的佛地论解释佛地经的序品,举出三说不同:有说是变化身在变化土说;有说是受用身在受用土说;有说说法者唯一释迦,而听法者有行位不同,见有差别,解有浅深。疏说:“地前大众见变化身居此秽土为其说法;地上大众见受用身居佛净土为其说法:所闻虽同,所见各别;虽俱欢喜信受奉行,解有浅深,所行各异”。诸说不同,矛盾冲突。而尤特别的,魏译本中,序品之前,还有“归命释迦牟尼佛”的一句,由此更可证序品的问题所在。不过,从各方面考察起来,可以作这样的说:略本深密经,是从瑜伽论录出流通的,前既没有序品,后也没有流通。弘扬者与翻译者,觉得没有序品不对,就给他按一通序:或说此处、彼处说,或说净土、秽土说,或说受用身、变化身说,因而彼此所说出入不同。有人不明于此,想以圆满报土说的序品,来推尊本经在圣典中的价值,是就未免太无谓了!本经确有他的崇高价值,读了本经就会知道,无庸以十八圆满的报土去显示他的殊胜!

  解释经文,向以三科分判:初说一经的缘起,次说一经的宗义,末说流通的胜益。古人分判本经,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的二分判;有以“教起因缘”、“圣教正说”、“无等妙果”、“依教奉行”的五分判。现以“法会缘起”、“解释深密”的两科,判释本经。法会缘起,等于序分;解释深密,等于正宗分。本经没有流通分,所以不另建立。经末尔时曼殊室利下,虽有依教奉行之说,但这是散在诸品中的,只可说是品中的奉行,不是一部的流通。余经有证信、发起二序,本经唯有证信而无发起;此到解释经文时自知,现在不多说了。

  甲一法会缘起

  乙一说闻时节

  如是我闻:一时。

  每一部经,总以“如是我闻”为开始,“信受奉行”为结束,这是什么道理?真谛七事记说:经首安立如是我闻,是为却除三疑;龙树智度论说:这是集经者遵佛所说而如此的。其实,这含有信智的意思在内。如是,是信顺态度的表示,一件事情,信得过,就说如是,信不过,就说不如是。佛法也是这样:能以纯洁无疵的心态,诚挚善意的信念,接受如来的教授教诫,名为如是;反之,即为不如是。如是还有无诤无染的意义,此指不离信顺的正智说的。正智是通达真理的利器,真理没有正智去作正确的认识,就要产生种种的诤论。世间学者,讲唯心,说唯物,你攻我伐,纠缠不清,推其原因,病在缺乏明晰的正智。信受,是信解受持;奉行,是闻思实践,这仍是信智。信与智二者,是听闻或研究佛法的根本,缺一不可。信如两手,智如双目;无手就不能取得佛法的珍宝,无目就不能行上佛法的正道。智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亦即此意。如是,又可作所指讲,即指这部经。我闻,是集结人的自称。合起来说:谓这部解释甚深密教的经典,是我亲从佛前所听来的。一时,指说听这经的时间。不明白的指定年月日,由于各地的时间不同:如印度的正午十二时,不定是我国的正午十二时,我国的正午十二时,又未必是英美的正午十二时。近代天文学说:欧亚日中,非洲日出,美洲夜半,澳洲日没。因为时间不一,所以混称一时。实则,佛在世时,有时说这法,有时说那法;殆佛灭后,佛弟子们已模糊记不清了。如十万偈的大般若经,是佛成道后五年说的,这在经中有着明文记载;但其余的七部般若,究是何年何月说的,已无法记出,只好总说一时。古德解经,广释一时,无关弘旨,所以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乙二依正庄严

  丙一净土庄严

  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现作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垢,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

  薄伽梵是说法的教主,其它经中或称佛,或佛薄伽梵并称。弘扬者解释经文,大都把他别为独立的一科,测疏就是判为说教正主的。从佛为一经之主说,应有他独立一科的地位。现在把他摄在依正庄严文里,是从文法的观点上讲的。“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是显佛说法的道场;“最胜光曜七宝庄严”等,示说法的道场庄严,都是一些修饰语、形容词。若把薄伽梵单独的立为一科,与下文分开来读,那“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这话,就缺少名词或代名词的主格(或叫主辞),成为不完全的句子了!如说“住大觉讲社读书”而不标明某甲某乙,这话就有了语病,因为人们可以问:是某甲在大觉讲社读书呢?还是某乙?同样的:是菩萨住大宫殿中呢?还是声闻?如不标明的话,人们会发生这样疑问的。现在把薄伽梵连接下文,读为“薄伽梵住大宝华王众所建立大宫殿中”,有了主辞,句子完整了,人们一读,就知是佛,不是声闻、菩萨,也就不会犯上述的毛病!

  薄伽梵是印度话,佛地论说有六义:一、自在义:缠缚身心令不自在的,是烦恼、所知的二障,欲求身心的解放,唯有割断这两条铁索。佛以他的强有力的慧火,焚烧了那葛藤络索,不再受他缠缚,所以就得自由解放。二、炽盛义:世间最猛烈的火焰莫过太阳,他离人住的地球一万万五千二百万公里,仍可放出他的火和热,接近他的地方,更是溶化一切而不容固有的存在,所以说他是团炎热的火球。他虽是一团猛烈的炎聚,但当地球环绕着他运转时,他还有照不到的地方。佛是一切智者,他的炽然智火,常人虽不觉察,但他作用力量,却超过太阳千万亿倍,因为般若智火,不特能够烁破宇宙黑暗,窥见生命奥秘,且也能够焚烧固体的实物,消溶自性的执见。经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即是此意。佛证得了火聚似的般若,所以以炽盛义显示他。三、端严义;端是端庄,严是严饰,这是从相好上显示佛德的。世人求相貌美,只是在外表上加以庄严修饰,并不是真的自然美。具诸功德庄严的佛陀,眼如无云的秋空,面如净光的满月,口若日放的莲华,身似赤黄的金色。这一切福业感得的自然美,是任何修饰的美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是端严。四、名称义:人格高尚,行为端庄,为人胜过为己的,不求名而名自得。一般人不理解此,终日求名而名不称。俗说:“名副其实”,实是什么?即人格、行为、道德、学识是。没有内容的实,纵然博得一时的令誉,一旦被人识破,结果必然是身败名裂。佛是人格的完成者,具有自利利他的胜行,备有纯洁无疵的品德,所以名闻于万亿国中,誉满于三千界内。经说“名称普闻”,确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说名称。五、吉祥义:凶横暴恶的魔罗,降灾消福的神魃,魑魅魍魉的鬼怪,残忍毒辣的妖仙,是世间不吉祥的物类,谁碰着了,谁就倒霉,谁接近了,谁就晦气!趋吉避凶的人类,大都是远离这些的。佛是悲智具足的圣者,见到人类的灾难,犹如自己的灾难,所以内具悲心、外现慈和的佛陀,是世间的最吉祥者,谁亲近他、忆念他、供养他,都得极大的利益,所以佛具吉祥。六、尊贵义:世间最可尊贵的,不是金刚宝、帝王位,而是要具如上五德,常常利益安乐有情的人,才够上称为至尊至贵!谁有这资格呢?唯佛与佛能之。所以佛是世间最尊贵的。

  佛的功德无量,以德立号,名亦无量,为什么经首仅置薄伽梵名呢?以此能总摄诸德,余名不尔,所以不立。

  薄伽梵是能说法者,大宫殿是说法处所。宫殿,是君主时代帝王所居的地方,如天子的居室叫宫,登堂叫殿。殿还含有尊敬的意思,像佛教寺庙供佛菩萨的地方,叫大雄殿、弥勒殿等。世间的宫殿,不论是王居或佛宇,都是依地建筑而极庄严的,同时也比一般房屋来得巍峨、雄伟、高大。佛住的宫殿,是依大宝华王众所建立的,是由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至大无外,所以叫大宫殿。大宝华王者,王是自在义,华是清净义,宝是尊贵义,大是殊胜义。世出世间,最殊胜、尊贵、清净、自在的,莫过于一念心,所以大宝华王,就是一朵心华。根据经说的“一切唯心造”、“心净国土净”的思想,更可证知唯有心华才能成就净佛国土,唯有心华才能建立大宫宝殿,也唯有具足无量功德的心华,才能庄严众所建立的大宫宝殿。

  心华建立的大宫宝殿,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亦即最极殊胜的光曜七宝所庄严的,所以能从殿中放出广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边世界藉这放射过去的广大光明,也就夺目似的明朗起来。庄严宫殿,不特是表面的修饰,就是每一角落、每一方所,无不以种种华文、雕刻、彩画、微妙间列的粉饰的,所以说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庄严周到的大宫殿,其周圆量有多大呢?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没有他的分齐,分齐没有,当然就无法以长短去测量他;所以说周圆无际其量难测。三界内的有情,对于住的地方,都生起为己所有的爱着,所谓境界爱,就是指此。佛陀断尽了一切爱缚,超过了三界所行,不再属于三界游履之处,所以住在众德庄严的大宫殿中,不会生起为我所有的执着。世间的依报,从他统一相上看,是有情异熟因所共感的,从各有主权上看,是每一有情的异熟识所自变…

《解深密经语体释 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