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之钥(杰喇嘛著 释法音译)

  

中观之钥

  

杰喇嘛著

  

释法音译

  序

  于此通达而修习,即得解脱,不为通达而愚蒙即堕在轮回的佛法根本关要,即是诸法实相甚深空义。由于这是诸佛教诫的最极重要库藏,因此对佛法具信关注者,以其任具的心智之技予作闻思修实属必要,勤勇修习的意义尤其重大。

  今,比丘丹津格桑(释法音)已将我撰述的《中观之钥》译成中文;祈愿依循着这本论着,具诸析辨智力的广大中文读者,得获观件离边真实义的新慧眼,经此空悲心要为体的善道,而得安抵大解脱宝洲!

  释迦比丘中观师杰喇嘛

  一九九六年一月六日

  代序

  《中观之钥》为杰喇嘛所著。造论的因缘是,鉴于许多修学者虽然心喜、努力于研习中观见行,却因无暇深入广大中观论典,或是拘限于自身智力的不足,遂难了知此中意趣;乃是为让大家易于领解,并得掌握空性的关要,而撰述的。

  实则,中观见行的修证不易,这本论著只是一个基础,修学者应该更近一步依止极具实证经验的善知识,闻思修互不分离地精勤修学才好。

  一般介绍中观见行的外文论著似不多见;在此除了对译者表达随喜与感谢外,也寄望广大佛徒于此空性宗义,能给予高度的重视,励予修学。是为序。

  法相教理学院院长洛桑嘉措

  译者说明

  《中观之钥》是无上尊贵的杰喇嘛晚近的著作之一,主要阐述的是如何修学空性的内涵。综观全论,虽不闳广,亦颇简摄,但却也将学佛的真实意趣、宗派见地的异同、为何修学空性、如何认识所遮品、如何以方便分为助伴的修空成佛之理、以及终需趋入密乘的习行大意……等,都作了广明扼要的述说,可谓统摄综贯,微言大义;对不能好整以暇广阅经论深入义海的行者而言,确实极具启发和引导的意义,值得一读。

  一九九五年间,笔者负笈印度学习佛法与藏文,想到本论若得中译或能有所助益于学佛同道,遂不揣浅陋,利用课余作译,并将其他拙译“无害行与缘起见”、“谛语祈愿文”列为附录,都为一小册付梓。译文得顺利付梓,除了蒙受无上尊贵的杰喇嘛的无限慈悲加持摄受、印北达兰萨拉教理学院旦却老师的谆谆教导外,并得佛陀教育基金会及多位法师的鼎力襄助,在此一并致上个人最真挚的谢忱之意。由于笔者障深慧浅,译笔拙劣,译文若有不妥之处,尚请十方大德指教斧正。

  愿此原著及译作功德,一心至诚回向如来正法恒久住世,虚空一切众生得到究竟安乐!

  一九九六年一月释法音于达兰萨拉

  

《中观之钥》

  

杰喇嘛著

  

释法音译

  第一章造论礼赞与造论誓言

  敬礼般若波罗蜜多!

  无缘大悲护群生,智慧行业虽圆具,

  唯由心名假安立,恭敬顶戴如幻佛。

  佛所善说甘露藏,空与缘起双运理,

  普为新学开广智,词义集摄而略说。

  第二章正文

  无疑的,我们每个人都一致地欣求安乐、厌离痛苦,但安乐的成办与痛苦的去除,却取决于每个人的身口意三业;身口两种业行,追根究底,又取决于意业,因此,善植意业修治心续着实有其必要。

  修治心续的方式说有多种,最根本的,正是在于如何让错谬的心的品类不生,如何让善良的心的品类生增广大。

  此中,所谓心的善与恶,是如何界定、如何安立的呢?如果任何一种心识的现行,令人感到不安—本来起初自心尚颇为安宁祥和,忽尔之间或显焦躁,或觉迷蒙,由是呼吸急促不顺、感得病痛因缘……等,渐渐地并现起身口种种恶作,以现行、非现行及间接的方式使令他人亦感难忍不乐,所有这一类,都名之为恶心;与此相反,凡能给予自他有情现前或究竟的安祥乐果的心的品类,都安立为善心。

  要使令错谬的心识不生,或脑脉开刀,或服用药物,或迷睡如醉、记忆不清,或沉酣睡去、无诸忆念……凡此方便自有可能获致少许的短暂益处,但长远看来,却是利少弊多。

  因此,使令趋向善良的修治之理,应是先思维恶心品类的过患,通达彼心的本质,善予厘清识知;继而了知善心品类—常常思维善心优点、及其为具量依伴之理,进而趋行串习。若依待着串习之力、依待着其乃具足理量、亦为内心种种功德的所依……等等理由而得使善心品类的力量愈趋增广的话,则另一方具诸缺失的恶心品类的力量遂必愈趋衰减—这原是法尔本性;若干时候,心即可彰显出确切坚实的善良征相了。

  针对心续的修治,世上有很多伟大的教主、导师,基于各各不同地区、时节因缘,符顺着各自所教化众生的心量所展示的方便可说颇为繁多,其中,许多佛教经典关于调心的修治方便也多所垂示;诸多的调心方便中,我今仅就空性正见的内涵略作述说。

  大体言之,佛教区分为小乘、大乘,大乘又分显乘与密乘;无论是那一种法乘,无不垂示了无我之见。行持上,内外道的分际在于皈依的有无;见地上的区分,则在于以认许不认许“四法印”为判。“四法印”是:

  诸行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如所述,“诸法无我”乃是所有佛教徒共所认许的。

  关于无我的意趣,有部、经部、唯识及中观四个宗派所一致认许的补特伽罗无我,是指没有独立自取的补特伽罗;而唯识派以二取体空为法无我,中观派则以实有空为法无我。

  事实上,上下部宗派的见地主张,粗分与细分的差别很大;尽管如此,若得善巧了知下下部的主张,则无疑是彻底了解上上部宗派见地的必要方便,实益颇大。此中,所阐述的,是中观派的意趣,而且在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中,又是依循着中观应成派的主张而作述说的。

  问:上述各宗派的种种异同是佛薄伽梵金口宣说的吗?如果是,则当依循那一部经典以为衡准呢?宗派的优劣、粗细深浅的差别也必须要依循着经典以为衡准吗?

  答:四个宗派见地的种种异同,其实是佛薄伽梵观待随顺着所教化众生的心量大、中、小不同程度而宣说的。如果佛垂示无我之理,有可能导致一类所教化众生堕入断见或生起邪信的危险,佛在部份经典里就特为揭示“有我”;如果佛回答有我无我时,都有可能让另一类所教化众生堕入断见或常见,佛对于有我无我的问题就一概不作答说,唯安住于平等舍中,一如“十四种无记见”。至于无我,如此中所略述的,佛在经典中也是异名多门地枚举宣说了许多无我的道理。

  那么,应依循哪一部经典以为衡准呢?就各宗派的观点而言,有部、经部主要依循的是初转*轮的经典—《四谛经》等,唯识派主要依循的是三转*轮的经典—《解深密经》等,中观派则主要依循二转*轮的经典—《十万颂般若经》等;而且依次地三转*轮,也是基于各各不同地区、命题、时节因缘及所教化中生的根器而安立的。

  问:如果必须依循着经典判分出各宗派见地的优劣、深浅及异同的话,各各经典却都自以为自所展示的命题内涵最为超胜,则到底要认许那一部经典的说法为真实呢?如果认许一类经典的说法为真实,那么与彼不相随顺的经典的说法就变得不真实了,到底应该如何分辨呢?

  而且,如果以为一类经典的说法为真实,另一类经典的说法就为不真实,这一点又唯一必须经由经典本身以为佐证认定的话,那显然就有无穷推延的缺失了。

  答:确实如此,然而论及宗派见地的优劣,实则必须依循着正理智力以为区分。大圣经典中提到,对于佛的教诫必须区分了义与不了义,基于此,经上说:

  凡诸比丘与智者,当如烧锻冶炼金,

  于我教诫善观择,非唯敬故而取信。

  针对这个意思,慈氏在《庄严经论》中善予疏导阐释而宣说了“四依”。“四依”是:不依说法者,当依于法或宗义;不依藻词和雅,当依于义—此中所谓义是指了义,即:了义不仅必须不具有其他密意本怀、需要及不会现行损害及其他了义之义,而且,即使是佛如实语,如果彼义并不是究竟彻底的实义,尚且必须经由其他法义的导出证成的,是为不了义,对于这样的不了义不当依止,当依于毋须经由他义导出证成的了义;而在了义中,亦不依分别能所二现的分别识,当依于无分别智。

  不但如此,要证得以甚深空性为所缘的无分别智,也必须先行修习以甚深空性为所缘的分别比量;如果于此所修品类的意趣得以明晰彰显,终可证得无分别智。不过,分别智的新予生起却必须依恃于正确清静的理由始得安立。—所以究实说来,这一切取决于正理;此诸正理的最初起源又必须追溯到自他的经验之量,因此,正理的最终归结原是取决于现量本身—这是“正理自在”陈那、法称两位论师的意思。

  问:令心趋向善良,有谓必须具有了知量及见地理则的分别智力,这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作用呢?修行人需要的是梵行清净、心地善良,博学者才需要智力吧!

  答:令心趋向善良的次第与作法其实很多,虽然有些委实可以不须观察任何理由,仅仅一心修习信心即可,但是,仅仅如此却是无法生起强猛的力量的。特别是欲令无穷无尽的趋向善良,就不能仅仅是串习于所修法义而已;所修法义固然必须具足正理—仅仅具足正理仍然不足—行者必须了知彼义旨趣,获得坚固定解。由此看来,一个很好的修行者是不能不具足正智慧力的。

  仅管如此,如果于博学与梵行不能不两者择一的话,则梵行诚然较为重要,原因是,行者任具多少梵行功德即可获得多少益处;反过来说,由于仅仅是博学多闻而不善调心—自心本可获致安乐,但有可能取而代之的,是由较己为高者生起嫉妒,于朋辈同侪心生竞逐,于较己为低者发为骄慢与轻蔑……等,这样反而使令自他悉不安乐的恶心增盛,就有如药成毒的危险了。因此,博学应该不坏不碍梵行,梵行应该不坏不碍博学;博学、梵行…

《中观之钥(杰喇嘛著 释法音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