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师开示法语
基隆海会寺八堵正道山净土宗派
能仁宏慈 开显清泰
信愿念佛 众生普度
远公大悲 启建净宗
归心西莲 光寿无量
元光寺戒坛 律 航 忏云记
狮头山元光寺戒坛上堂法语
其一(农九月初一日)
狮子山中狮子洞 一群狮子养慧命
慧命养成出山来 振威一吼大地动
今有本戒坛,沙弥首领,清者,日曼,会心,会西,于此传授沙弥净戒之日,设斋供众,要山僧上堂说几句闲话:夫,世尊说法,喻为狮子吼,故佛子亦喻为狮子,而本山名曰狮头山,本寺原名狮岩洞,诸位戒子,恰为一群小狮子,虽名称之巧合,实因缘之殊胜,你们戒期圆满,分化诸方,人天钦仰,魔外惊伏,可期而待也。
然而当知,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实际理谛,故无上来所说诸相也。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振锡仗云:
学佛当了一切空 一切空处事得成
大处空里建道场 无相镜中度群生
其二(农九月十四日)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今有妙果老和尚,开照老和尚,斌宗老法师,为与新戒菩萨,广结法缘,故于三坛大戒圆满之时,设斋供众。
佛言:王子虽小,可畏;龙子虽小,可畏;佛子虽小,可畏!良以甫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中也。于平等之理性为之,新学菩萨,因与诸佛无二差别也;即以差别之事相论之,则历代之大菩萨,大祖师,又有谁不是当初新戒堂中之新戒?在受戒之时,初不识其为凡为众,迨其一出戒坛,即能兴云致雨,泽及众生,此所谓佛子可畏也!故常不轻菩萨曰:「吾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三位老人设斋之意,其冀睹新戒,大作佛事,广利有情欤!
然而当知,佛与众生,乃属对待,实无生佛也。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振锡仗云:
计着空有相 不能生是法 应常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菩提树第廿四期,民国四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关子岭碧云寺戒坛上堂法语 律航记
其一
火山起智光 碧云澍法雨 千佛同护念 戒坛悉获益
今有本寺住持明净,监院振妙,为与诸求戒者广结法缘,竟设上堂大斋供众。
此次火山碧云寺建立千佛戒坛,皆住持,监院两大德之力,绍隆佛种,延续慧命,其功德真不可限量!
然而当知:所谓「佛种」,所谓「慧命」,皆是实相之法,故无相可得也。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么生会?振锡仗云:
实相能生一切相 一切相法皆实相
其二
住持三宝 僧宝为重 修福法门 斋僧第一
今有本持护法,简五朝,简黄慧德,为求合家增幅,满门平安,敬设上堂六斋供聚。
夫三宝者:曰佛,曰法,曰僧。佛住世时,固应以佛为首;佛涅槃后,即应以僧为先。良以弘扬佛法,需赖僧伽!若无僧弘扬,则众生将不知佛为何名,法为何义!是以住持三宝,以僧宝为重也。经云:「饭千俗人,不如饭一比丘。」是以修福法门,以斋僧为第一也。
然而当知:对俗言僧,僧无僧名。僧既无僧,斋云何斋!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么生会?振锡仗云:
着相求福福不广 离相斋僧福无边
其三
受持具足戒 及入僧伦位 正法能久住 僧脉得延续
今有比丘尼班首,明文、会航、会志、传宝、悟文、悟慈、心慧、法明、日立、宏净,为祝正法久住,僧脉延长,仅于具足戒圆满之后,设上堂大斋供众。
诸贤者:受具足戒竟,功能住持正法,延续僧脉,是故授受,必须严重!结界不如法不得戒。十师不具足不得戒。羯磨非法不得戒。三衣苟简不得戒。良以得戒之后,即入僧伦之位,为三宝之一也。
然而当知:众缘生法,缘生性空。今且试问:「结界」是戒耶?「十师」是戒耶?「羯磨」是戒耶?「三衣」是戒耶?除「众缘」外,何有一法是戒之自性!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作磨生会?振锡仗云:
太虚空里无一物 光明朗照戒日王
(菩提树第四十期,民国四十五年三月八日出版)
台北十普寺戒坛上堂法语
(其一)
宝岛七次戒 本坛二度开
后后胜前前 广保诸英才
今有基隆宝明寺诸位僧徒,为维持正法普结众缘,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溯自本省光复以来,连此次共传七次戒,而本坛竟占二次,且一次比一次殊胜,实佛教复兴之好现象也。
然而当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过是「广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而已!」故无迹象可寻也。
虽然如上,即今上掌一句,作么生会呢?(振锡仗云:)
不有水中月 怎识天上月
因有梦中事 纔有梦醒时
(其二)
乞餐养色身 乞法养慧命
破除烦恼恶 惊布魔王宫
今有:一)本坛护戒黄王圆通老居士。二)本坛护戒涌泉寺主持妙广法师。三)本寺护法王定满、李兰瑞、叶克但居士。四)回龙寺觉海院。五)圆通寺达精、达进、真果、达智师。六)圣观佛堂主持盛云法师率信徒一同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众。
夫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下乞食于众生,以资色身;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慧命也。亦云破恶,破除烦恼恶法也。亦云怖魔,登比丘坛,受具足戒时,能令魔宫震动,而使波旬惊布也。顾名思义,比丘戒者实出世之正因也。汝等获此正因定得正果也必矣。真无始劫来第一幸事也!加意珍重,是所厚望焉!
然而当知,四大皆空无色身,实相无相无慧命;乞食乞法资养个什么?烦恼恶法本无自性破除个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魔即是佛,又惊布个什么?
虽然如是,即今堂一句,又作么生会呢?(振锡仗云:)
未断见思惑 仍是魔子孙
乞食并乞法 努力勤情进
(其三)
台湾已传七次戒 十普二戒分二班
受戒护戒悉踊跃 盛况真堪称空前
今有本寺三藏学院学僧悟智师,为护持正法,普结净缘,敬护上堂大斋一堂供奉。
夫本寺筹备第二届传戒时,因寺宇不广,原订限收戒子百名,讵知报名者竟有二百余人!因念同事发心求戒者,又不忍有所拒绝。但虽尽力扩充,仍苦容纳不下!不得以改为分批传授焉。计第一班比丘二十四人,比丘尼一百一十八人。第二班比丘三十五人,比丘尼六十七人,沙弥四人,沙弥尼十一人,优婆塞四十七七,优婆夷一百一十一人。四众弟子共和四百一十七人。此受戒之踊跃也。而诸大德热心护弁者,尤为踊跃!只「上堂斋」即有一百二十余堂!尚有吉祥斋,如意斋,罗汉斋,不计其数。噫!堪称盛况空前者矣!
然而当知:法会之聚散,只是因缘之生灭。再过一天戒期圆满,戒师戒子各奔前,此盛极一时之戒坛,又在何处?(振锡仗云:)
虽然如是,即今上堂一句又作么生会呢?
戒坛虽散非断灭 法王座上添儿孙
辗转传戒僧脉续 正法传世永昌隆
(中国佛教第三卷九、十期刊,民国四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出版)
为续明法师追念法语
民国五十五年五月十五日
行解相应 真俗圆融
大乘比丘 名实副称
恭维
福严堂上庄严圆寂大乘比丘续明法师:
其自利也:少怀大志,童真入僧,遍参知识,广学各宗。严持律仪,笃修净行,内外义学,无不贯通。
其利他也:振兴佛教,道赖人弘,口说笔述,俱臻上乘。教育僧才,续佛慧命,言教身教,尽瘁鞠躬!
其处事为人也:尊师重友,必敬必恭,待人接待,以谦以诚。
其志愿弥深也:更复南游,考察小乘,取长补短,资我中兴。
其怀念佛国也:飞锡天竺,巡礼圣踪,三宝无存,宁不悲痛!
其遽尔长别也:痛极疾发,舍报加城,盛年去世,四众震惊!
其同声一哭也:若僧若俗,悉皆哀恸!众生佛教,胡为不幸!
其身后法事也:灵骨回国,追念诵经,愿生净土,莲位高增。
虽然如是,即今追念一句,又作么生?
呜呼!逝者已矣复何言,惟愿再来度苍生!
(香港佛教第73期:民国55年6月10日出版)
续明法师灵骨入塔法语 道源
续明法师 中年弃世
谨建骨塔 以留永思
恭维
福严堂上圆寂比丘续明法师:发心朝礼印度圣迹,目睹佛教之发源地,三宝荡然无存!衷心悲痛,不可名状!竟尔致疾,遽尔弃世!
时在民国五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也。讣闻传来,四众震惊!灵骨来归,无不哀恸!当时,除开会追悼,诵经追荐外;即筹备建筑宝塔一座于法师曾经住持之福严精舍左侧,以安灵骨,而慰众心。经营数月,方始完成。谨择于周年之期,举行灵骨入塔典礼,已可告慰于
法师在兜率之灵矣。
虽然如是,即今入塔仪式,应如何赞叹?
法师去世虽壮年 却留功德在人间
人心思师莫能己 留此灵塔慰大千
(中国佛教第十一卷第九期,民国五十六年五月十五日出版)
为明月比丘举火法语 道源
发菩提心阅大…
《道源法师开示法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