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真言念诵略法(1)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
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提要:
■ 文殊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编成的
■ 众生造业不断,受苦也不断,只求保佑不修行,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 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空才能缘起菩萨道,所以菩萨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
■ 修行中断,福报不够;为得加持,亦须多培福
文殊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编成的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文殊真言念诵略法》是从广法中提取精要的部分编成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给初修的人打基础,因为比较简略一点;一个是给忙的人修比较方便一点。
众生造业不断,受苦也不断,
只求保佑不修行,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文殊菩萨早就成佛了,中国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中国也就是文殊菩萨修道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表大悲,文殊菩萨表智慧,悲智圆满就成佛。观世音菩萨因为对中国妇女特别有缘,所以化现女身。很可惜中国妇女只知道求菩萨对我慈悲,救苦救难,不知道自己修悲心,更不知道修文殊菩萨的法以求智慧。佛法主要是使你了生脱死,乃至于修菩萨道成佛。给你保佑并不能救你出生死苦海。众生在苦中,菩萨帮你排除苦难,这只是给你透口气,透了气你还是要受苦。这件事情得到菩萨加被,过去了,也不一定你明天就没事了。众生造业连续不断,受苦也不断。只求保佑而不修行,这样的众生,菩萨对他也没办法。
有智无悲,心量不大,有悲无智,始终凡夫,
要悲智双全才能圆满
成佛必须要悲智双全。悲智不可分,悲里要有智,智里要有悲。只悲不智,只智不悲都不对。只有智慧没有悲心,心量不大;只有悲心没有智慧,始终是凡夫,还会好心办坏事。
佛法必须圆满,不圆满不得成就。整个佛法不能分割,严格地讲,一分割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圆满的,如果有了漏洞就叫有漏法,而不能称佛法。你们懂得真正佛法了,就知道现在有很多佛弟子都在空忙。
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空才能缘起菩萨道,
所以菩萨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
我们娑婆世界的中国跟观世音菩萨特别有缘,跟文殊菩萨也特别有缘。我们经常可以遇到文殊菩萨,或者在空中见到,或者在梦里见到,或者在路上遇到,不过你们不知道罢了。你求菩萨,好像菩萨在遥远的天上,其实菩萨没有离开过人间,菩萨是不离三界的,所以菩萨不会离开人间。菩萨在空中,这个空难道是天空的空?菩萨在的地方全是空。菩萨为什么能出三界?因为他证空性,空掉了烦恼。菩萨为什么入三界?悲心才入三界。为什么能入三界?因为他空掉了五蕴,空掉了四大。整个娑婆世界都是空,空与空能互入互融,互不相碍,所以菩萨即使在娑婆世界,仍然在空中。菩萨证到一切法体性空,只有空才能缘起菩萨道。
修行中断,福报不够;为得加持,亦须多培福
所以娑婆世界众生不知道文殊菩萨,不修文殊菩萨法,那实在是没福报。就好像一个穷孩子,到了七八十岁还是文盲,因为他没钱上学。所以我们能亲近文殊菩萨,能够学文殊菩萨的法,这是极大的福报。文殊菩萨法很难流通,末法时期极难碰到,福报不够勉强都勉强不来。不少人学文殊法都是半途而废,就好像念到小学五年级,没钱了,付不起学费,只好辍学。
从前有句话:宝剑赠英雄,谁能得到文殊菩萨的法不是二世三世五世的因缘,没福报的人或者虎头蛇尾,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一知半解,颠颠倒倒。并不是文殊菩萨不给他加持,而是没有福报的人加持不进去,好比体质虚的人吃补药都补不进去,所以你们学文殊菩萨的法,假如福报不够,赶快补救,先天不足后天补上嘛。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2)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念是心念,要随文入观;
诵是口诵,声波能转四大
提要:
■ 宏扬佛法,消除众生愚痴要靠大众发菩提心
■ 离开语言文字,法无定法才叫真言,修真言全是修空
■ 念是心念,要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
■ 诵是口诵,利用声波来转变四大,心声相合,念诵也是得成就
■ 心量要大,菩萨修四无量心,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
宏扬佛法,消除众生愚痴要靠大众发菩提心
什么地方人修文殊菩萨法最有缘?娑婆世界中国人,因为这儿是文殊菩萨故乡。可是有的法能普及,有的法就很难普及,你一个人发菩提心,众生的愚痴还是醒不过来,要极多人发菩提心,以这样菩提心的力量才能扭转得过来。
离开语言文字,法无定法才叫真言,修真言全是修空
“真言”:真,真实不虚。一切语言都是戏论,说说罢了,真言是离开语言文字,怎么修?修心啊。修心不好修,有一个方便就是念密咒,密咒就叫真言。密咒是从佛菩萨的心里直接出来的,没有变质,所以没有解说。解说虽然有,一般也不讲的。也就是这个字有意义,可是这个字的意义不是这个字。什么是真言?离开语言文字,离开固定的东西,法无定法,才叫真言,说穿了也不过是度众生的方便。一句话每个字的含义,你可以这么理解,他可以那么理解,而且每个字方言不同,语言文字各不相同,英国人说英国话,中国人说中国话,所以实际上来讲,只有音声而没有语言的实体。连音声也是缘生,发音器官共同的合作才出音,本身就是空,因为是空所以永远不坏。一个哑巴也会发音,哑巴不会说话,离开语言,可是没有离开他的本性,音还是发得出来。所以缘生的道理,永远不坏。不过众生的缘生,缘起三恶道;菩萨的缘生,缘起了度众生,缘起了圆满觉悟成佛。一个是烦恼,一个是清净,一个是愚痴,一个是大悲,就这点区别。所以从含义缩短到一个字,一个字体会到一个音,一个音体会到缘生,缘生体会到空。修真言,全是修空,空到一点执着心都没有。不是叫你去掉一切形象,要见相非相,这才是真修行。
念是心念,要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
“念诵”,口唸好处也有点,主要是心念。心念就是随文入观,随着文字进入观想,这样修行才快。离开了观想,什么也没有。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以为真有一个东西可以拿得着,懂佛法的就明白一切都没有,只有什么都没有才是真佛法。佛法最开始是没有文字的,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并没有写成文字,就是口传。而且释迦佛讲法,一会儿这么讲,一会儿那么讲,法无定法,使你抓也抓不住。有时还打打比方,比方又不是佛法,你抓了一个比方就错了。比如文殊菩萨手拿宝剑,那是一个比方,宝剑表智慧锋利,能断一切烦恼。如果你以为真的有宝剑,那就大错特错。一切有皆错,一切空才是佛法。
诵是口诵,利用声波来转变四大,心声相合,念诵也是得成就
念诵是心念口诵,为什么要口诵?利用声波的振动来转变四大,因为四大是物质所成,缘生而有,你要把它改变,你必须要针对四大的物质特性去改变。改变人的身体,两个东西最最巧妙,一个是心,一个是音声,用这两个东西来转变四大,最妙最妙,运动是低级的。念诵假如念得好也是八大成就之一,叫念诵成就。
心量要大,菩萨修四无量心,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大,小了就是凡夫,大了就是菩萨。凡夫跟菩萨的区别就是大小的区别。凡夫看我,看来看去我只有一个;菩萨看众生,看来看去众生无其数。看众生心就无量,看自己心就狭小。不修慈悲喜舍的人,心都不平衡,还有什么希望?一切修行都是心成就,不是皮肉成就。心都把握不住,还谈什么修行成就?不懂佛法的修行等于外道,全在盲修瞎练、自我安慰,好比老年人退休,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打打牌,消遣消遣时光,也蛮高兴的,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年纪大的人不想学佛法,想找个简单的方法修行,说“来不及了,不要浪费啦”,他们以为自己没浪费,在懂佛法的人看来恰恰是浪费,所以说离开佛法什么也没有。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3)
───────────────────────────
傅味琴 讲于1998.10.28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提要:
■ 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
■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 归依礼敬文殊菩萨,目的是回如来的家
■ 修行要依靠法,没有法就没有路,走错了路更危险
■ 佛弟子不接受法,自搞一套等于不修行
■ 光有名号没有法,等于想去大城市没有地图
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
佛法中修好慈悲喜舍能够降魔,佛在菩提树下降服魔军,入的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定。现在佛弟子不修慈悲喜舍,所以魔障很大,业障很大,怨孽太重。临终一刹那,来找你麻烦的绝大多数都是怨孽,你活着的时候再不修慈悲喜舍,临终时想有把握,可能吗?一万个人走了,一个人也没有回过头来说一句话,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谁给你打保票?谁来作证明?我们只相信佛,佛讲话一点不会错,佛叫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大乘佛法,第一个就是面对着众生修慈悲喜舍,所以叫“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菩萨相好,是以定慧的光明来庄严自己
“相好光明以自严”,主要指修定。戒是行为端正,也是庄严,这里主要指修定。没有一个不修定的菩萨,也没有一个不修禅定的修行人,你哪本经书上有见过这种修行人?我随便举一本经书,《佛…
《文殊真言念诵略法(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