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20)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1.4

  能照释迦佛教导去依法依戒

  修行的比丘是个好比丘

  提要:

  ·能照释迦佛教导去依法依戒修行的比丘是个好比丘

  ·犯错误的出家众,如果悔改转变,佛教仍然有希望,他们仍然是在家

  众的好榜样

  ·比丘戒居士不能听,“淫戒摄修”居士学了好处多

  ·有人听不进佛法的戒律,因为他离不开喝酒和女人

  ·淫戒摄修能使人心胸开阔,身体健康少烦恼,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群众

  ·家庭突出一个“我”,“我”与“我”相碰,所以烦恼矛盾也多,痛苦也多

  能照释迦佛教导去

  依法依戒修行的比丘是个好比丘

  “佛语诸比丘”,今天讲的淫戒摄修,主要是对出家众讲的,所以要求比较高。因为他们已经出家了,不存在夫妻关系。他们已走上断淫欲的道路,为的是了脱生死。能够照释迦佛的教导,依法依戒修行,就是一个好比丘。

  犯错误的出家众,如果悔改转变,

  佛教仍然有希望,他们仍然是在家众的好榜样

  出家人有时候也会犯错误,或者因为无知,或者没有按照释迦佛教导去做。这些出家人还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们可以广大地学佛法,接受释迦佛的教导,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仍然可以转变过来。转变过来,佛教就有希望,他们仍然是居士们学习的榜样。

  比丘戒居士不能听,

  “淫戒摄修”居士学了好处多

  今天这个法并不是讲比丘的戒律,比丘戒律不公开的,居士们不能看也不能听,所以比丘诵戒的时候,居士应该远远避开。佛弟子一切都要遵照释迦佛的教导,因为释迦佛的教导是正法,全世界都非常崇敬。

  关于“淫戒摄修”,居士们听了也会有好处,只有一种人听不进去,因为这种人会发生误解而说反话:释迦佛对比丘说的这些话,在家居士有必要听吗?难道要我们夫妻不恩爱?要我们断绝夫妻关系修清净?难道要每个家庭都不生孩子,每对夫妻都到庙里去当和尚啊?发生这种误解的人恰恰说明他是执着家庭的自私、小我,特别强调夫妻中的淫爱,心胸很难开阔。

  有人听不进佛法的戒律,

  因为他说他离不开喝酒和女人

  八十年代初,社会上的人才学校,请我去开课讲“禅定与心理导引”。我讲佛教禅定,总要阐明一些佛法的道理。别人告诉我,有个学员听了我的话很不以为然,说:“傅老师教禅定,有什么功法就拿出来。讲得这么多,又叫我们不要喝酒,男女之间要保持一点距离,我这个人就是离不开女人和喝酒。”只有这种人听不进去。

  淫戒摄修能使人心胸开阔,身体健康

  少烦恼,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群众

  佛对比丘的要求,我们居士听了好处也很多。能使你心胸开阔,身体健康,家庭和睦,还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群众。我原先认为:这次讲淫戒摄修,可能对老年人不太必要。你们告诉我:“很有帮助啊,听了课,我对家比较容易放得下了。”放不下就容易起矛盾起烦恼;想开一点,放得下,矛盾也少了,烦恼也少了。

  家庭突出一个“我”,“我”与“我”相碰,

  所以烦恼矛盾也多,痛苦也多

  一个人成长以后,在工作单位人际关系所起的烦恼矛盾,要比家庭里起的烦恼矛盾少得多,家里每时每刻都会使你起烦恼起矛盾,根源就是放不下。家庭是培养我执的地方,一开口就是一个“我”。你们只要看看报上的文章,提到家全是“我的家怎么怎么”、“我的老婆怎么怎么”、“我的老公怎么怎么”、“我的儿子怎么怎么”,把广大的胸怀收缩到家这么小!最后缩到个人身上,个人就是我,“我”跟“我”会不碰吗?每个人的神经类型不同,个性、生活习惯、语言方式、思想境界也不同,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和“我”相碰,那么痛苦也不可避免。随时随刻有个我,执着我,随时随刻会起烦恼矛盾。只有佛的教导,才能使你避免痛苦,才能使你解脱。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21)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1.4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

  要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原谅更重要

  提要:

  ·原谅别人虽是美德,如果被原谅的人得寸进尺,向烦恼发展,就起了

  反作用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要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

  原谅更重要

  ·第一次原谅,第二次原谅,第三次就挨了打

  ·佛陀以正法教育众生,为了使众生由愚痴转为理智

  ·原谅不能宽大无边,使众生变好,才是度众生的目的

  原谅别人虽是美德,如果被原谅的人

  得寸进尺,向烦恼发展,就起了反作用

  人世间提倡“原谅别人就是美德”,这句话没错。我年轻时,有一次黄石的学生叫我到他家里做客,我就去住了几天。有一天他的好朋友来看他,有一句话我还没有忘记。朋友跟他讲起,他与人相处时发生的这件事情那件事情,总是说:“我还不是算了。”(众笑)意思就是原谅别人,算了。

  原谅别人就能避免很多矛盾,人要善于让步,且不说你现在吃小亏,将来会占大便宜,至少你现在可以避免矛盾。可是按照佛陀的教导,原谅别人可以解决当时的矛盾,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他朝烦恼方面去发展,往往还起反作用。你原谅他,他会得寸进尺,利用你的原谅发挥他的烦恼习气。小孩子为什么脾气这么坏?难到他一生下来脾气就这么坏吗?因为妈妈原谅他、宠爱他。凡事要两面看问题,这就叫辩证。

  原谅别人是慈悲心,更大的慈悲心是要

  找出罪恶的根源,所以教育比原谅更重要

  佛陀当然也主张要原谅别人,这是一颗慈悲心,可是佛还有更大的慈悲心,不光是原谅别人,还要找出他干坏事的根源,要把他根都拔掉,那不是更好吗?根源就在众生有烦恼。所以说,众生不断烦恼,靠原谅来维持平衡,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就算当时平静下去了,可是被你原谅的人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将来会更苦,所以原谅别人还不如教育众生。

  第一次原谅,第二次原谅,第三次就挨了打

  佛陀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对众生进行教育。讲个故事作个启发,有个调皮的小孩,爬到树上,树下走过一个人,他就朝他小便。这个人跟小孩不计较,原谅他,一声不吭走了。小孩想:我朝人小便没事嘛。第二个人走过去,他又小便。这个人也有修养,不计较,走了。第三个人走过去,他又小便了,这个人把小孩拉下来打了一顿。这就是不教育,光靠原谅引起的后果。如果第一个人教育教育他,那么第二个第三个人走过去,小孩不至因小便而挨打。

  佛陀以正法教育众生,

  为了使众生由愚痴变为理智

  教育众生是以正法教育,以佛陀极其圆满的智慧教育。凡是佛陀的教育都是正法,都是为了我们生活安定、身心健康、从愚痴颠倒变为理智,只会促进人类的幸福和快乐,绝不会加深人类的痛苦。

  原谅不能宽大无边,

  使众生变好,才是度众生的目的

  有些人说话总是带点让人不舒服的味道。比如表示对别人的谅解,一般都是说,“没事没事,别放在心上,我不会计较的。”或者谦虚一点:“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你。”或者再客气客气,“我有的地方做得也不好。”人们对他的看法就很好,说他风格高,修养好。有些人呢,后面再添一句,“这一次算了,下一次不可以这样了。”还有的人说得更不客气:“下一次再这样,我就对你不原谅了。”从人间的风俗习惯来看,后面几句一说人家就不高兴。

  我的看法,不高兴是他的事情,后面这几句说了也有必要。为什么有人尽干坏事尽犯错误?就因为对他宽大无边。当然喽,你想善巧方便一点,免得人家听了不高兴,那么后面两句就别说了。可是你心里要明白,光是原谅不顶事,还要想办法让他下一次不再犯错误,要教育他、培养他、帮助他,事情要做得彻底,度众生要使众生变好,才是你度众生的目的。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 (22)

  一、婬戒摄修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11.4

  恋爱最无聊,

  是八识田中过去世淫爱种子的发作

  提要:

  ·众生没智慧,往往在对别人的热情、帮助、说闲话中起了反作用

  ·子女促使父母离婚,会使家庭矛盾加剧

  ·夫妻吵架,外人不要再去火上添油

  ·提高自身素质,接受佛陀的教育,会使家庭和睦,烦恼减少

  ·男女情爱加重了心理负担,淫爱更伤身

  ·恋爱最无聊,是八识田中过去世淫爱种子的发作

  众生没智慧,往往在对别人的

  热情、帮助、说闲话中起了反作用

  所以原谅别人是美德,教育别人更重要。家庭里夫妻关系也是一样,看看报,社会上的办法就是大大提倡原谅别人,有的家庭夫妻关系比较平静一点,就是靠彼此谅解,这是世间上的办法。可是为什么很多家庭没搞好?因为社会上的人都有烦恼,包括亲戚、朋友、邻居,这些旁观者不一定有智慧,就算他有热情、关心你,为你不平,帮你说几句话,可能他出发点是好的,结果由于没有智慧,不能理解别人,起了反作用。不是这个说闲话的人坏,坏在他自己本身也没有好好接受教育,懂得太少了。

  举个例子,夫妻吵架,是常有的事,有些人就是太夸大了:“你这样生活也够痛苦的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看你还是离婚的好。”听了他的话,有人就真的去离了,假如不听他的话,明天也许又好了,要他这么瞎起劲干什么?

  子女促使父母离婚,会使家庭矛盾加剧

  还有一种怪现象,妈妈要跟爸爸离婚。本来父母的事情,儿女要想办法促使他们和睦。奇怪的是,有的儿子支持妈妈跟爸爸离婚。可能离了婚以后,儿子也支持妈妈再找一个,意思就是说我失去了亲爹,总要找一个后爹,怪现象!这些人既不能理解人,又不能谅解人,智慧浅薄,尽说闲话,促使家庭矛盾加剧。

  夫妻吵架,外人不要再去火上添油

  再比如夫妻吵架是常有的事,…

《《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