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谛 (1)二谛
2. 世俗与胜义 许之为二谛 胜义非心境 说心是世俗
世间公认的「世俗谛」和不迷惑人的「胜义谛」,是我们所承认的两种层面的真实。
「胜义谛」不是概念或分别心经验的对象。
「无明的虚妄分别心」被称为「世俗」。
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空性」呢?有四个方式
1研究见地2维持见地的修法3用逻辑去辩证4了解空性的作用。
现在我从「见地」的「世俗谛」和「胜义谛」开始来为各位解说:
* 「世俗谛」是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和修行很好的修行者所共同认同的「存在现象」。
* 而「能去除我们无明」的是「胜义谛」。
* 这真、俗二谛都普遍地真实存在;换言之,冷气带给我们清凉的感觉、日光灯带给我们光明....「一切现象在世俗的世界中都是真实存在着,这是世俗谛」。
* 但以「自性」而言,一切现象经过我们仔细的研究和观察,「万法都是缘起法,没有自性存在,犹如梦幻一样,这就是胜义谛」。
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我们肉眼所见的「身体」它是真实存在的,但,身体是血、肉、骨骼、经、脉、五脏六腑...所组成的,我们假名它为「身体」而已,其实我们去研究、去寻找并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身体存在。
为什么「胜义谛」不是概念和分别心经验的对象呢?因为它远离「四边」,那么什么是「四边」呢?
「四边」就是:
1 有
2没有
3有和没有,两者皆是
4有和没有两者皆不是。
所以,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念头去寻思;「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体的两面。万法的显现就是世俗谛,而它们的本质是空(胜义谛)。
我们讲解空性时,常会提到心经,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和色是一体的两面。换句话说:
* 我们看到花(色)就知道它伴随无常(空)的性质。
* 而我们一般凡夫看到花只知道花很漂亮(现象--> 有),却无法体会它一刹那、一刹那地走向坏灭(本质-->空)。
* 在一位悟解空性者眼中,一切现象本来就是空,他看到「色」的同时,也看到「空」,
* 因为「色」和「色的空性」是同时俱存的。
我们刚刚说「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体之两面」,因为假如胜义谛上是两体的话,会有下面四种过患:
1.色的空性不会成为色的本质。
2.了解空性的智慧,无法对治实有的执着。
3.色的现象成为究竟,修行空性无用。
4.色和色的空性不会同时显现,因此我们永远无法脱离轮回。
从以上可以得知--> 世俗谛和胜义谛不可分立为两体!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它是一面呢?这种说法一样不能成立!因为如果它们世俗上是一面的话,也有下面这四种过患:
1.远离烦恼的同时,也会变成远离法性。
2.外在万法是多元而复杂的,那么胜义谛的法性上也应该形色多元变化。
3.没有修行的凡夫也了解实相的空性,因为他们都了解现象!
4.凡夫也能远离烦恼障和所知障,为什么呢?因为现象和实相是一面的。
不要主观地认为「空就是没有」,佛法的空是指「万法的本质皆没有自性」。它和色是一体的两面、同时俱存。我们常常说的「见地」是指心对事物的看法。
譬如:这杯水,
* 在地狱众生的眼中它是沸铁水、
* 在饿鬼众生的眼中它是杯脓血、
* 在我们人类的眼中它是水、
* 在天道众生的眼中它就成为甘露、而在圣者眼中呢?
空性(没有可执着的对境)!万法皆然,不论山崩地裂或鸟语花香...,在高僧眼中都是如幻如化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让他痛苦。
我们一般人执着万法为实,所以没有任何事情不让我们不痛苦。就好像:我们在欣赏抽象画、天珠...一样,为什么不会欣赏的人看不出它的美呢?分别的心念越细、妄念越多的人,越能欣赏这些东西。
可是我们要了解空性的智慧并不是用这种概念去欣赏、去寻思。我们的分别心越细、越执着这个美为实时,那么当我们必须失去这些执爱时,就会越觉得痛苦。如果我们能直见万法的本性为空,那么失去它时就不会痛苦了,由此可见,空性智慧是多么地殊胜啊!
当我们遇到痛苦时,我们会说:「放下执着」。因为执着是痛苦的来源,而我们一直无法放下执着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经过万法缘起性空的教导和训练,所以「放下执着」就成为我们的囗号而已。
譬如:举重选手可以举起一两二百公斤的东西,可是我们却没办法。为什么呢?没有训练,没有人教导你要怎样举起它、没有人告诉你手要怎么抓、脚要怎么放....所以我们当然无法一下子就把它举起来,如果你经过慢慢的训练,那么日子久了你也可以和那些选手一样。
我们囗中一直说「放下执着」「放下执着」,但为什么要「放下执着」呢?怎样才能「放下执着」呢?
* 当我们了解万法如幻时,我们就不会去执着它了。
* 当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时,只怕你要执着,也无从执着起。
* 就好像,这里有一叠假美金,我一直要把它送给你,你也不会想要它一样。
* 所以当我们悟解空性时,想要去找痛苦也找不到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因」不存在!现在我们一直想要追求快乐,可是一直找不到快乐,因此大家要知道「智慧品」的课程是多么的重要!
在金刚乘里面,杀生也可以做为累积福报的方式。但这要怎么修呢?以内心中的慈悲,用咒力来杀死对方。传说中的「拉罗札瓦大师」用咒力已经杀死十三位证悟者,为什么要杀死这些证悟者呢?为了消除这些证悟者成为一切知的障碍,虽然他可以杀掉那么多证悟者,可是他无法杀掉密勒日巴尊者,为什么呢?因为密勒日巴尊者没有障碍,想杀他就好像我们无法用手去打「空」一样无法成办,这就是「空性」殊胜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理解空性」很重要,但为何大家都不进一步去了解它呢?因为它很困难!对听者来说很困难,对讲者来说也不容易,所以大家都停顿在这边。但即使是世间法,我们想要得到一些微薄的利益也必须忍耐痛苦,同样地,学习佛法如果不能突破困境,如何会有所成就呢?
如果你一直害怕这个困难的部份,那么你今年学佛法、明年学佛法...十年、二十年...不管你学多久,也是不会进步的。你光凭虔诚心学佛,那么你用什么去分辨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呢?迷迷糊糊、人云亦云,那么你学佛的时间不都白费了吗?我们努力地学习佛法、透彻了解佛法,那么我们不但可以利益自己也可以利益别人。
空性,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万法都没有独立实存的自性」。
* 但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或用二元对立的念头去寻思。
* 那么我们要怎么认识它呢?所以我们只好用「空」来表示。
* 除此之外找不到更恰当的比喻。
* 当然,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空并不是究竟的空。
* 它也是建立在二元对立上面对空的认识,譬如「我用心在看这本书」,这本书是了解的对境(所境),了解者是我的心(能境)。
* 一般名言上可以这样子说:「圣者的智慧是了解法界的智慧!」它有能、所二者存在,但,事实的真相呢?它远离能、所二境!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谛 (2)二谛见之层次
3.世见二种人 瑜伽师一般 一般世间师 前者所论破
4.1复因慧差别 层层更超胜
(3)断二谛有无自性之争
4.2以二同许喻 为果不深察
从经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抉择二谛的人:
* 「已得禅定的悟空瑜伽师」和「一般瑜伽师」。
* 其中,一般瑜伽师的观点,被通达无自性的悟空瑜伽师所论破,而悟空的世间瑜伽师,因慧力等功德差别,又被更高层次的凡、圣瑜伽师所超胜,如中观师胜唯识师,定深者胜定浅者,乃至二地菩萨胜初地菩萨等等。
【问】如果「诸法无自性」,菩萨怎能修行成佛呢?
【答】只要用你、我两宗所认同的幻喻就足以说明「修无自性的布施等道可证无自性的佛果」,故为成佛而修如幻布施等道时,不更深究。
一般瑜伽师分为两种:
(一)没有信仰的瑜伽师:执着万法为实。
(二)有信仰的瑜伽师:有很多种宗教徒,但总括可分为二类:
* 「执断」:即是无神论者。他们认为「人死心灭」,没有身体就不会有心的存在。
--> 譬如:我们留在雪地上的脚印,雪融化掉之后脚印自然就不见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不在时「心」自然就消失。
* 「执常」:认为世间有一个永恒存在的造物者,这部份我们在第六品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世界上的佛教徒都公认佛教分为四大宗派:
小乘--> 有部、经部。
大乘--> 唯识宗、中观宗。
下面是各宗派对于二谛的看法:
1有部:「能够被消灭,或会消失」的东西都是「世俗谛」
譬如:这个桌子可以烧掉,所以这个桌子是世俗谛。同理推知,我们的身体、房子、车子...都是世俗谛。而且时间也是世俗谛,因为它会一秒一秒地消失;
那么胜义谛是什么呢?
* 构成外在物质世界是「无方分微尘」
* 构成内在心识的是「无时分刹那」
换句现在的话说,「外在物质世界」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堆叠所成。他们认为外在三千世界都是由这种基本粒子累积的,包括我们的身体,而构成内在心识的因素是「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片段」,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十万年、亿万年,甚至无量劫都是由这些极微片段接续而成。
我们要信仰一个教义之前,必须先去质疑它的论点是否正确。质疑过后,假如我们认为它的理论是合理的、我们无法反驳,那么我们就是有部的教徒了。
「论破这个理论」…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