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东十三家之谭诣与忠州佛教
重庆华岩寺道坚
明末清初,自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开始,中国进入战乱纷争的苦难岁月。满清挟快马利刃入关,横扫中原,所到之处,以至千里饿殍,遍地白骨累累。清军有扬州之屠、嘉定之屠等灭绝种族的恶行,以残暴昭著,明军几无抵抗之力。然在川峡之间的川东地区,清军却遇到了英勇的战士,使战事停顿不前。这些力量一般史家号称“夔东十三家”与“姚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等武装力量,由李自成大顺军余部、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明末政府军残部,地方自卫武装等组成相对独立稳定的政治势力。在李自成败北后,南明军以“反清复明”为号召,纠集各部,统辖巴蜀、云桂等地,抵抗满清入侵,直到南明政权消失,这些政权在川东地区活跃了三十多年之久。在川东忠州地界,夔东十三家的谭诣统治时间相对较长,武装力量最强大。
一、夔东十三家与三谭
“夔东十三家”、“姚黄十三家”、“西山十三家”,并不是真正独立的三大武装集团,实际是清初活动在川东鄂西三峡地区的抗清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或有互为融合,互相冲突,或为联盟,情况较为复杂。有的书把这些武装称为杀人如麻的暴徒,也有的称之为反清复明的仁义之师,大多因立场不同而观点有异,其实这些武装力量在战乱年间都经历了武装割据,相互吞并,一致抗清等过程。这几家武装力量中,以夔东十三家力量最为强盛。
夔东十三家之说,据《绥寇纪略》谓:“诸蜂起之魁,或称四家,或称十三家。袁韬、武大定后反正,次有(万县)天生城之谭文、谭诣、谭弘,巫山之刘体纯,丰城(今重庆丰都县)之胡明道,金城(梁平)之姚玉麟,施州卫之王光兴,皆甚著;其王有进(或作王友进)、呼九思(《滟滪囊》作扈九思)、景果勒(《怀陵流寇始终录》、《滟滪囊》均作景可勤)、张显、刘惟灵、白蛟龙、杨炳英、李世杰等,莫可稽考,总所谓夔东十三家者也。”这里共记载了17家,巫山的刘体纯应为大顺军余部,其中袁韬、呼九思、白蛟龙等,本属“摇黄十三家”。
“摇黄十三家”也称“姚黄十三家”,据费密《荒书》所载:“其掌盘子十三人,号摇黄十三家:曰争天王袁韬,曰整齐王张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张显),日必反王刘维明(或作刘维民,即刘惟灵),曰闯食王某,曰二哨杨秉允,曰行十万呼九思,曰九条龙,曰震天王白蛟龙,曰黑虎王混天星,日夺天王某,曰争食王黄鹞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景可勤),曰六队马超,日顺虎过天星梁某(据《滟滪囊》知其人名梁时政)。”“摇黄十三家”有些将领后来投人了“夔东十三家”的抗清斗争。
“西山十三家”是李自成的余部,据夔、归、房、竹等地。十三家的名义,实质上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并不足十三家或十三个首脑。西山十三家与李自成的余部有“忠贞营”十三部之说有关。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七:“(堵)胤锡为高,李部奏请立名“忠贞营”。易高得功名曰必正,李过名曰赤心。……忠贞十三部,连营亘二百里。”后来忠贞十三部退守郧西至夔、巫一带,即被称为“西山十三家”。《蜀乱》说:“闯贼余党,合别寇刘体仁、郝摇旗、李登云、塔天宝、王光兴、王友进、党守素等十三家,遁入竹、房各山寨,屯耕自守。”《荒书》载:“辛卯(清顺治八年)秋,孙可旺 (望)遣其将张虎,联络“西山十三家”李赤心等,并于大海、李占春、三谭等。“西山十三家”者,李贼余党也。”于大海、李占春、三谭等,是夔东十三家之列。《蜀碧》卷四说:“献忠末败,李自成之众,先溃出关。袁宗第、贺珍(锦)之徒,偕郝摇旗、李本荣、党守素、李永(来)亨等,约结十三家,出入巴渠巫峡间,则所谓“西山寇”也。”西山十三家也被称为西山寇。《罪惟录·李自成传》载:“及可望入,赤心走楚,同卢、郝等二十八家,拥韩王(朱本)出没郧阳山中,称尊改元自保。”说明李自成余部有二十余家之众,发展到后期,称西山十三家。
《明史·文安之传》载,永历政权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文安之,联络夔东十三家共奖王室,永历帝“进诸将王光兴、郝永忠、刘体仁、袁宗第、李来亨、王友进、塔天宝、马云翔、郝珍、李复荣、谭弘、谭诣、谭文、党守素等公侯爵,即令安之赉赦印行”。 14人中王友进号“夺食王”,属“摇黄十三家”,其余13人即“夔东十三家”的首领。刘体纯、郝摇旗、袁宗第、李来亨、党守素、塔天宝、贺珍(郝珍)、李复荣、马云翔为大顺余部,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弘为川中旧将。这些武装力量名义上受南明节制,实际上仅是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
夔东十三家之三谭,即万县(今万州)的谭宏、谭诣、谭文,一门三封侯,是川东历史上少有的名门望族。1647年七月,明朝远裔朱容藩命李占春、于大海在万县之湖滩截击清兵,清兵失利,逃向川北。朱容藩得三营兵,遂自称监国,铸副元帅金印佩带。改忠州为大定府,号府门为承运门,称居所为行宫;设祭酒、科道、鸿胪寺等官。封王光兴、李占春、于大海、杨朝柱、谭宏、谭文、谭诣、杨展、马应试为侯伯,以张京为兵部尚书、程正典为四川总督、朱运久为湖广巡抚。一时,忠州成为抗清中枢。十一月,夔州临江(即忠州)有天字城,容藩改为“天子城”。自此,谭氏于明末之际出一门三侯:谭文,明末任国子监祭酒加封涪侯;谭宏,敕封新津侯,降清后顺治帝诏封慕义侯,镇守四川为川北总兵;谭诣,明末封仁寿侯,降清诏封向化侯,任云阳水师都督时,率其子侄转战川东长江天险。
三谭是明朝重臣,史家所录甚详,他们所统辖地也因时代变迁而不同。如《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载:“夔、万则谭弘、谭诣。”说谭弘、谭诣据夔州、万州。《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载:“顺治四年:诸将袁韬据重庆,于大海据云阳,李占春据涪州,谭诣据巫山,谭文据万县,谭弘据天字城,侯天锡据永宁,马应试据芦卫,王祥据遵义,杨展据嘉定,朱化龙、曹勋仍据故地。摇、黄诸家据夔州夹江两岸,而李自成余孽李赤心等十三家亦在建始县。”顺治年间,谭诣据巫山,谭文据万县,谭弘据忠州天字城。《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载:“七年秋,可望又使刘文秀大败武大定兵,长驱至嘉定。……。文秀兵复东,谭弘、谭诣、谭文尽降。占春、大海降于大清。”这是三谭降张献忠部将之事。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七》载:“至涪州,与将军李占春深相结。他将杨展、于大海、胡云风、袁韬、武大定、谭弘、谭诣、谭文以下,皆受大器约束。室朱容藩自称天下兵马副元帅,据夔州。”这是明末遂宁吕大器与朱容藩竞夔东之事,初三谭事朱氏。
三谭虽是一家之亲,因为政治观点不合,出现了同门相残之事。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南明王奔永昌。宰相文安之率体仁、宗第、来亨等十六营由水道袭重庆。会谭弘、谭诣杀谭文,诸将不服。安之欲讨弘、诣,弘、诣惧,率所部降于大兵,诸镇遂散。《清史稿》卷第五《本纪第五》:“十六年春正月甲午,桂王将谭文犯重庆,其弟谭诣杀之,及谭弘等来降。”
吴三桂反清,三谭之谭弘起兵响应,声势浩大,对清庭影响甚大。《清史稿》卷第六《本纪第六》:“九月癸亥,吴世璠使其将夏国柱、马宝潜寇四川,谭弘复叛应之,连陷泸州、永宁,夔州土匪应之。……戊申,彰泰、穆占败吴世璠于镇远。噶尔汉击谭弘于铁开峡,败之。……甲戌,将军噶尔汉复云阳,谭弘死,进复忠州、万县、开县。”三谭中,谭文死于兄弟残杀,谭弘最后追随平西王吴三桂反清被噶尔汉所杀。又见《清史稿列传十九》云:“康熙十九年,谭弘叛,圣祖命承勋与郎中额尔赫图如彝陵,趣将军噶尔汉战,并督湖广转粟运军。”《清史稿》卷第七《本纪第七》载:“圣祖本纪二,二十一年壬戌:八月丙子,诏内阁学士参知政事。癸卯,谭弘之子谭天秘、谭天伦伏诛。”为了反清复明,谭弘的两个儿子也壮烈牺牲。清朝对谭弘助吴三桂反清之事记忆犹新,《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一》载:“诸专阃大将叛降三桂助乱者: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提督李本深,总兵王永清,副将江义,四川总兵谭弘、吴之茂,湖广总兵杨来嘉,广东总兵祖泽清,而陕西提督王辅臣兵最强,乱尤剧。”
三谭之中,以谭文最为忠义,反清复明之心甚为坚定,在进攻重庆之役中被谭诣所杀。谭弘虽有降清历史,最终追随吴三桂反清,一家被噶尔汉所杀。谭诣势力最为强大,最终归附清朝,得以终其天年,其子孙其三山灯来禅师保护,得以存活,今忠万之间谭姓,多与谭诣家族有关。
三谭均为佛教徒,与川东破山系和聚云系相交甚厚。在抗清联军中,以佛教思想为号召,团结军民,一边励精图治,一边祈求佛陀的精神庇佑,成为夔东十三家的特色。本文之重心,在于三谭之谭诣。谭诣为虔诚佛教徒,与忠州聚云法系密切联系,自称养元居士,明代受封仁寿侯,降清后受封向化侯,转战三峡水域,为内陆峡谷水战先锋。明清之际,忠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水陆交通要道,实际控制者谭诣,在这里抗清长达三十余年,降清后,仍驻云阳都督水师,与忠州有不解之缘。故而研究谭家军与本土佛教的关系,也是进一步了解抗清义军的政治与信仰生活的更佳途径。
二、谭诣问道于忠州铁壁慧机禅师
忠州聚云法系吹万广真的弟子铁壁慧机禅师(1603~1668),四川营山人,俗姓罗,号铁壁。二十五岁投西竺僧落发,未久礼谒忠南(忠州)聚云寺吹万广真求道,于三十三岁时大悟。崇祯十二年(1639),吹万示寂,师继任聚云寺住持。后历住地藏院、吟翁寺、庆忠寺、云岩院、宝圣寺、治平寺等道场。康熙七年示寂,世寿六十六,法腊四十一。著有《庆忠铁壁禅师语录》三卷、《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二十卷、《药…
《夔东十三家之谭诣与忠州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