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夔東十叁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

  夔東十叁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

  重慶華岩寺道堅

  明末清初,自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開始,中國進入戰亂紛爭的苦難歲月。滿清挾快馬利刃入關,橫掃中原,所到之處,以至千裏餓殍,遍地白骨累累。清軍有揚州之屠、嘉定之屠等滅絕種族的惡行,以殘暴昭著,明軍幾無抵抗之力。然在川峽之間的川東地區,清軍卻遇到了英勇的戰士,使戰事停頓不前。這些力量一般史家號稱“夔東十叁家”與“姚黃十叁家”、西山十叁家等武裝力量,由李自成大順軍余部、張獻忠大西軍余部、明末政府軍殘部,地方自衛武裝等組成相對獨立穩定的政治勢力。在李自成敗北後,南明軍以“反清複明”爲號召,糾集各部,統轄巴蜀、雲桂等地,抵抗滿清入侵,直到南明政權消失,這些政權在川東地區活躍了叁十多年之久。在川東忠州地界,夔東十叁家的譚詣統治時間相對較長,武裝力量最強大。

  一、夔東十叁家與叁譚

  “夔東十叁家”、“姚黃十叁家”、“西山十叁家”,並不是真正獨立的叁大武裝集團,實際是清初活動在川東鄂西叁峽地區的抗清武裝力量。這些武裝力量,或有互爲融合,互相沖突,或爲聯盟,情況較爲複雜。有的書把這些武裝稱爲殺人如麻的暴徒,也有的稱之爲反清複明的仁義之師,大多因立場不同而觀點有異,其實這些武裝力量在戰亂年間都經曆了武裝割據,相互吞並,一致抗清等過程。這幾家武裝力量中,以夔東十叁家力量最爲強盛。

  夔東十叁家之說,據《綏寇紀略》謂:“諸蜂起之魁,或稱四家,或稱十叁家。袁韬、武大定後反正,次有(萬縣)天生城之譚文、譚詣、譚弘,巫山之劉體純,豐城(今重慶豐都縣)之胡明道,金城(梁平)之姚玉麟,施州衛之王光興,皆甚著;其王有進(或作王友進)、呼九思(《滟滪囊》作扈九思)、景果勒(《懷陵流寇始終錄》、《滟滪囊》均作景可勤)、張顯、劉惟靈、白蛟龍、楊炳英、李世傑等,莫可稽考,總所謂夔東十叁家者也。”這裏共記載了17家,巫山的劉體純應爲大順軍余部,其中袁韬、呼九思、白蛟龍等,本屬“搖黃十叁家”。

  “搖黃十叁家”也稱“姚黃十叁家”,據費密《荒書》所載:“其掌盤子十叁人,號搖黃十叁家:曰爭天王袁韬,曰整齊王張某(據《滟滪囊》知其人名張顯),日必反王劉維明(或作劉維民,即劉惟靈),曰闖食王某,曰二哨楊秉允,曰行十萬呼九思,曰九條龍,曰震天王白蛟龍,曰黑虎王混天星,日奪天王某,曰爭食王黃鹞子(據《滟滪囊》知其人名景可勤),曰六隊馬超,日順虎過天星梁某(據《滟滪囊》知其人名梁時政)。”“搖黃十叁家”有些將領後來投人了“夔東十叁家”的抗清鬥爭。

  “西山十叁家”是李自成的余部,據夔、歸、房、竹等地。十叁家的名義,實質上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並不足十叁家或十叁個首腦。西山十叁家與李自成的余部有“忠貞營”十叁部之說有關。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堵)胤錫爲高,李部奏請立名“忠貞營”。易高得功名曰必正,李過名曰赤心。……忠貞十叁部,連營亘二百裏。”後來忠貞十叁部退守鄖西至夔、巫一帶,即被稱爲“西山十叁家”。《蜀亂》說:“闖賊余黨,合別寇劉體仁、郝搖旗、李登雲、塔天寶、王光興、王友進、黨守素等十叁家,遁入竹、房各山寨,屯耕自守。”《荒書》載:“辛卯(清順治八年)秋,孫可旺 (望)遣其將張虎,聯絡“西山十叁家”李赤心等,並于大海、李占春、叁譚等。“西山十叁家”者,李賊余黨也。”于大海、李占春、叁譚等,是夔東十叁家之列。《蜀碧》卷四說:“獻忠末敗,李自成之衆,先潰出關。袁宗第、賀珍(錦)之徒,偕郝搖旗、李本榮、黨守素、李永(來)亨等,約結十叁家,出入巴渠巫峽間,則所謂“西山寇”也。”西山十叁家也被稱爲西山寇。《罪惟錄·李自成傳》載:“及可望入,赤心走楚,同盧、郝等二十八家,擁韓王(朱本)出沒鄖陽山中,稱尊改元自保。”說明李自成余部有二十余家之衆,發展到後期,稱西山十叁家。

  《明史·文安之傳》載,永曆政權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諸處軍務文安之,聯絡夔東十叁家共獎王室,永曆帝“進諸將王光興、郝永忠、劉體仁、袁宗第、李來亨、王友進、塔天寶、馬雲翔、郝珍、李複榮、譚弘、譚詣、譚文、黨守素等公侯爵,即令安之赉赦印行”。 14人中王友進號“奪食王”,屬“搖黃十叁家”,其余13人即“夔東十叁家”的首領。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李來亨、黨守素、塔天寶、賀珍(郝珍)、李複榮、馬雲翔爲大順余部,王光興、譚文、譚詣、譚弘爲川中舊將。這些武裝力量名義上受南明節製,實際上僅是一個松散的軍事聯盟。

  夔東十叁家之叁譚,即萬縣(今萬州)的譚宏、譚詣、譚文,一門叁封侯,是川東曆史上少有的名門望族。1647年七月,明朝遠裔朱容藩命李占春、于大海在萬縣之湖灘截擊清兵,清兵失利,逃向川北。朱容藩得叁營兵,遂自稱監國,鑄副元帥金印佩帶。改忠州爲大定府,號府門爲承運門,稱居所爲行宮;設祭酒、科道、鴻胪寺等官。封王光興、李占春、于大海、楊朝柱、譚宏、譚文、譚詣、楊展、馬應試爲侯伯,以張京爲兵部尚書、程正典爲四川總督、朱運久爲湖廣巡撫。一時,忠州成爲抗清中樞。十一月,夔州臨江(即忠州)有天字城,容藩改爲“天子城”。自此,譚氏于明末之際出一門叁侯:譚文,明末任國子監祭酒加封涪侯;譚宏,敕封新津侯,降清後順治帝诏封慕義侯,鎮守四川爲川北總兵;譚詣,明末封仁壽侯,降清诏封向化侯,任雲陽水師都督時,率其子侄轉戰川東長江天險。

  叁譚是明朝重臣,史家所錄甚詳,他們所統轄地也因時代變遷而不同。如《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夔、萬則譚弘、譚詣。”說譚弘、譚詣據夔州、萬州。《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順治四年:諸將袁韬據重慶,于大海據雲陽,李占春據涪州,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天字城,侯天錫據永甯,馬應試據蘆衛,王祥據遵義,楊展據嘉定,朱化龍、曹勳仍據故地。搖、黃諸家據夔州夾江兩岸,而李自成余孽李赤心等十叁家亦在建始縣。”順治年間,譚詣據巫山,譚文據萬縣,譚弘據忠州天字城。《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七年秋,可望又使劉文秀大敗武大定兵,長驅至嘉定。……。文秀兵複東,譚弘、譚詣、譚文盡降。占春、大海降于大清。”這是叁譚降張獻忠部將之事。

  《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七》載:“至涪州,與將軍李占春深相結。他將楊展、于大海、胡雲風、袁韬、武大定、譚弘、譚詣、譚文以下,皆受大器約束。室朱容藩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據夔州。”這是明末遂甯呂大器與朱容藩競夔東之事,初叁譚事朱氏。

  叁譚雖是一家之親,因爲政治觀點不合,出現了同門相殘之事。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南明王奔永昌。宰相文安之率體仁、宗第、來亨等十六營由水道襲重慶。會譚弘、譚詣殺譚文,諸將不服。安之欲討弘、詣,弘、詣懼,率所部降于大兵,諸鎮遂散。《清史稿》卷第五《本紀第五》:“十六年春正月甲午,桂王將譚文犯重慶,其弟譚詣殺之,及譚弘等來降。”

  吳叁桂反清,叁譚之譚弘起兵響應,聲勢浩大,對清庭影響甚大。《清史稿》卷第六《本紀第六》:“九月癸亥,吳世璠使其將夏國柱、馬寶潛寇四川,譚弘複叛應之,連陷泸州、永甯,夔州土匪應之。……戊申,彰泰、穆占敗吳世璠于鎮遠。噶爾漢擊譚弘于鐵開峽,敗之。……甲戌,將軍噶爾漢複雲陽,譚弘死,進複忠州、萬縣、開縣。”叁譚中,譚文死于兄弟殘殺,譚弘最後追隨平西王吳叁桂反清被噶爾漢所殺。又見《清史稿列傳十九》雲:“康熙十九年,譚弘叛,聖祖命承勳與郎中額爾赫圖如彜陵,趣將軍噶爾漢戰,並督湖廣轉粟運軍。”《清史稿》卷第七《本紀第七》載:“聖祖本紀二,二十一年壬戌:八月丙子,诏內閣學士參知政事。癸卯,譚弘之子譚天秘、譚天倫伏誅。”爲了反清複明,譚弘的兩個兒子也壯烈犧牲。清朝對譚弘助吳叁桂反清之事記憶猶新,《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一》載:“諸專阃大將叛降叁桂助亂者: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提督李本深,總兵王永清,副將江義,四川總兵譚弘、吳之茂,湖廣總兵楊來嘉,廣東總兵祖澤清,而陝西提督王輔臣兵最強,亂尤劇。”

  叁譚之中,以譚文最爲忠義,反清複明之心甚爲堅定,在進攻重慶之役中被譚詣所殺。譚弘雖有降清曆史,最終追隨吳叁桂反清,一家被噶爾漢所殺。譚詣勢力最爲強大,最終歸附清朝,得以終其天年,其子孫其叁山燈來禅師保護,得以存活,今忠萬之間譚姓,多與譚詣家族有關。

  叁譚均爲佛教徒,與川東破山系和聚雲系相交甚厚。在抗清聯軍中,以佛教思想爲號召,團結軍民,一邊勵精圖治,一邊祈求佛陀的精神庇佑,成爲夔東十叁家的特色。本文之重心,在于叁譚之譚詣。譚詣爲虔誠佛教徒,與忠州聚雲法系密切聯系,自稱養元居士,明代受封仁壽侯,降清後受封向化侯,轉戰叁峽水域,爲內陸峽谷水戰先鋒。明清之際,忠州是兵家必爭之地,爲水陸交通要道,實際控製者譚詣,在這裏抗清長達叁十余年,降清後,仍駐雲陽都督水師,與忠州有不解之緣。故而研究譚家軍與本土佛教的關系,也是進一步了解抗清義軍的政治與信仰生活的更佳途徑。

  二、譚詣問道于忠州鐵壁慧機禅師

  忠州聚雲法系吹萬廣真的弟子鐵壁慧機禅師(1603~1668),四川營山人,俗姓羅,號鐵壁。二十五歲投西竺僧落發,未久禮谒忠南(忠州)聚雲寺吹萬廣真求道,于叁十叁歲時大悟。崇祯十二年(1639),吹萬示寂,師繼任聚雲寺住持。後曆住地藏院、吟翁寺、慶忠寺、雲岩院、寶聖寺、治平寺等道場。康熙七年示寂,世壽六十六,法臘四十一。著有《慶忠鐵壁禅師語錄》叁卷、《慶忠鐵壁機禅師語錄》二十卷、《藥…

《夔東十叁家之譚詣與忠州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