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字论释

  百字论释

  《百字论》为中观入门之书。中观根据《中论》,《中论》益以《百论》意义始备。此《百字论》又属《百论》之心,《百论》精华皆具於此,如《心经》然。故中观以《中论》为主,《百论》为辅,而此《百字论》则人中观之初门也。其要若此,治中观者可不深心一究欤。

  今释分二段。 一解题,二释义。论之名义、作者、翻译,摄於解题之内;要义、文句结构,归诸释义之中。先解论题,分为三节。

  一、名义 论名尅实应作《百字论释》,盖此论非但为百字本论,亦有论释在其中也。本论即末後所附颂文,凡二十句,其前长行皆论之释,故此论名,按实应作《百字论释》。其义如何,可依唐人文轨之说见之。轨居奘师门下,又参译塲。所着《广百论疏》,现无全帙,惟敦煌石室存残本一卷。轨疏谓提婆着述百部悉名《百论》,但各加别名以示区别,如旧百论,原名《经百论》。经谓修妬路,其书即修妬路体(要略体),语简义广,乃印人述作之一体,旧百论即从之题名《修妬路百论》。至於此一百论应名《字百论》,论仅百字,以字题名,乃提婆被刺临终血书。轨疏又谓国王居丧过哀,提乃作论喻之,因名《教化百论》。此皆旧说。如此《字百论》或《教化百论》之解释,其意在讲百论之数。但百论之百,非但数字,另有百圣随行不越此路之义(此护法《广百论释》所说)。如此百言表示具备,正如百王百味,以见其无所不具耳。《百论》所说既为百圣同宗,当知《百字论》亦复如是。至谓是论实际仅有百字,故名《百字论》;此非汉译百字,实梵文拼音百字也。译本二十句颂适成百字,乃译人所作,不足为据。梵汉文殊,漠惟单音,梵兼单复,此论之云百字,明明非汉译之百字也。以上各说,证诸西藏译本,皆有来历。藏传虽无提婆着书皆名百论之说,但谓龙树所作悉名中论,如旧中论即以《根本中论》别之,以此例知提婆诸书皆同一名,亦无不可。又藏传谓百论之百不限於数,尚有除遣诸执无不净尽之义。此义从梵文百字舍多迦而来,因其字根舍塔,即说除遣破灭等,由此构成舍多迦,於数目之外得有破执之义也。辨论名义竞。

  二、作者 论刻本首 题提婆菩萨造,似乎作者无疑义。然事实仍须刊定。 一者,论首归敬颂若云提婆自造,云何自归依

  二者,此书论本当然为提婆造,如颂末云,此是《百字论》,提婆之所说。印人着书与漠土异,题目作者俱在後出。此译全依旧式,亦列最後。又文轨《广百论疏》谓此《百字论本》为提婆作,故知《百字论本》实为提婆所造无疑·此在西藏本(唐时译)虽题龙树造,名为《中观百字论》(或《百字中论》),但据漠译,可见其说实系误传。不过此论释谁氏所作,仍须研考。旧传此释亦提婆自作,此有三种理由。一谓论本非自释不易解。论本二十句虽不深奥而文过简,非他人所能明了,必须自释,如《俱舍颂》及《唯识二十论》等,皆待自释而後了解。提婆既意在教人而作此论,其自加注解,亦复可信。二谓藏译论释即是自注体裁,由此而知漠译本释可以出於一人手笔。三谓藏译无归敬颂,可知汉译归敬颂乃译人所为,於释论之为提婆自造,并无冲突。然此三种理由,皆不确定。如一谓论本非自释难解,但提婆百论亦简略而无自注,安知《百字论》不同一例。二藏传本释同系龙树之作,今既不信其为龙树造之说,而信其本释同出一人手笔 亦属不可。三汉藏两译原来各有增减,原本有无归敬一颂尚不能定。除此以外,由录、写、刻三方面刊定,亦见提婆作释之说不甚可靠。录谓经录。旧时流支元魏二录不存,但取其材於彼者,有三种隋缘,即法经、长房、仁寿也。三录皆但题译人而无作者。此论释题提婆菩萨造,始於久开元录移而所据不明,故释论自作,不能确定也。写谓传钞本。在各经未有刻本之时,写经格式如何,亦有记载。如现存唐玄逸之《释教广品历章》,即於各经经题、品目、行格、字数,乃至卷帙长短,均加考定,正是唐人写经格式。章中对於此书即无提婆菩萨造之说,玄逸之作在《开元录》之後而不依《开元录》,当别有所见。由此可知释论作者不定为提婆本人也。刻即刻本。刻经始於北宋,现难见其全本矣。但依宋刻记载之《法宝标目》等,此书首题提婆菩萨造五字,似乎宋刻即已断定作者骂提婆,但不足信也。盖刻本错谬不一而足,如经录旧裁流支译《破外道四宗论》,而刻本改作久提婆菩萨破楞伽经外道小乘四宗论移,误认楞伽出於提婆之前。又《楞伽》四句之说不限於一异俱非,尚有常无常等,若但以一异俱非破之,岂非乱《楞伽》本意。由此等处可知旧录无提婆菩萨作之记载,而刻本有之,并不足置信也。每一部译典,必须经过录写刻三方考证,今考证《百字论释》之作者,只能谓其不确定耳。至於作者时代大略可指。因释论中述及数论学说,从其特点上,可断定释论之作,必在提婆以後。如释论第八章外曰无法非因生以下,举数论因中有果说(果已先在因中,待时而现),而以五因成宗,此全依《金七十论》第九颂之说(释论译文不明,今勘藏译而显),彼颂云:无不可作故(即无法非因生)。必须取因故(即以因缘生), 一切不生故(即非一法为因生多),能作所作故,随因有果故,故说因有果。《金七十论》乃数论师自在黑所造,出於世亲之後,可知此释可能晚出也。但《金七十论》颂文,并非全由自在黑自作,亦有据《六十科(门)论略抄》之处。其第九颂文是否出自《科论》,今《科论》不存,无法取证,只作者学说宗趣尚可考耳。《科论》乃数论大家雨众所作,雨聚思想在《瑜伽》(卷六)《显扬》中均曾引及。其成立因中有果论之理由,虽与五因之说大同,但列举止四种。可知雨众之时,五因之说犹未具备。而五因即非自在黑所说,亦必成立於雨众与自在黑之间。由此推知《百字论释》作者时代当相接近也。

  三、翻译 旧录皆题菩提流支译,此无问题。不过译文上有些问题,需要解释。其一,流支译书二十余部,皆侧重无着世亲之说,今译提婆此论,或因译《入楞伽经》而及之。《楞伽经》有四句之说,流支专以一异俱非解释,故有《破外道四宗论》之译。此《百字论》亦破外道,因而连带译及。但此学究非流支所宗,故漫不注意,而译文极劣也。其不善处试略论之。首先,论本颂译成二十句,五字一句,足成百字。此虽符合《百字论》名,而失原文体裁。原论乃一百缀音(即拼音),此可以藏译逐字还成梵文,见其为阿梨耶颂体(即圣章体)。此体略如我国之词,字数不定,而节拍有定,成长短句。《百字论本》实为此体,仅有三颂。今译成五颂,每句五字,易使人误会作首卢迦体(原文八字成句者,而译本常用五字),是即翻译拙劣也。其次,原本结构,虽可分作二十短句(即二十修妬路),每句一义,与现译二十句相当,但按实译本二十句仅有十九义,缺末一句义。译时但求足成句文,割弃原义亦所不顾,此亦译法之未能尽善也。再次,论释译文可议之处,更有甚焉。略举二点。 一者牒文不明。印度造释体裁,随牒随释,或全文,或略举,译文於此最应注意分清,否则层次不明,义理难解矣。旧译忽略此层,新译始矫正体裁,如玄奘所译《俱舍》、《中边》等论,皆随国俗,先出本文,再申解释。今此《百字论释》,论本已出单行,而不对照配译,以至论本在释文中有译,有不译,译出者亦不尽舆论本相符,此实是忽视随牒随释之体制而然也。二者译文错谬。此多由传语扦格,理解不清,以致谬误叠出。盖流支来华,不谙汉语,而传语者音读清浊,南北又异,如此传译,自舆原文时见差逢,此实流支译事上之一大障碍。今但可佐以什译《百论》、奘译《广百论》,而发掘此论精义耳。

  解题已竟,次谈释义,亦有三节。初分章段以观大义,次释各章文义,後述绪论,摄未尽之义。

  (一)分章观义︰此论章段,从其立义区分,凡二十章(此举成数,实有二十一章),成为前后二周。前周八章(由初说曰何故造论,至以是故无因止),后周十二章(自外曰汝虽因果,至得证寂灭道止)。论本第一句一切法无一,至第八句如此不用因为前周;第九句汝当说体相,至二十句相亦无有异为后周。原文最后尚有一句与所立相似,即前所云译时遗漏者。如是二周分判,乃依提婆所作《广百论》、《百论》体例而定。《广百论》共十六品,依护法判释,前八品为法说百论,后八品即论议百论,护法但为后周作释,即奘师所译《广百论》也。护法所判,自有见解,绝非任情去取,征之《百论》亦尔。《百论》十品,初〈舍罪福品〉,即成一周,后九品(自〈破神品〉至〈破空品〉)又为一周。盖后九品即与奘译《广百论》同,而〈舍罪福品〉,实赅前周八品要义所成也。《广百论》前八品,初四遣除四倒(常乐我净),第五菩萨行(除倒而入正道),第六辨断惑,第七辨断着,第八净心。四倒即非法行,《百论》谓之罪行。菩萨行断惑离着,皆为法行,《百论》谓之福行。而此法非法行,俱归于第八净心无相,《百论》谓之平等舍。如此《百论》初一〈舍罪福品〉,即摄《广百论》八品以成一周,其余九品与《广百》后周相合,可不待解释。今以《百字论》对比《百论》,亦复大同(《百字》后十二章同《百论》后九品)。统观三论,后周全同,仅前周开合有异。其异处正是各论特征,故各论未可全于同处混合视之也。自其同者而言,可知提婆所着书同名百论之故,自其异者而观,可见各具特征,非分二周不可也。

  复次,此论大意依〈归敬颂〉所说,明一切法之实相,而示观行之正轨,是即作论之宗旨也。提婆着书偏重此义,如护法之释《广百论》亦说为显邪执事相方便,开示三解脱门。《广百论》原题菩萨瑜伽行,即释观行之书,而此《百字论》示观行正轨,适与相同也。至《百字论》前周破执因…

《百字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宋刻蜀版藏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