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一、化俗教,谓人及天等五乘之共教;二、出世教,谓声闻乘等三乘共教;三、正觉教,谓大乘(菩萨乘、佛乘)不共教。初一不离后二,而后二非初一能尽,若离后二,则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离后一,而后一非前二能尽,若离后一,则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离佛自住之大乘也。”(《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法师文钞初集》第三编“佛学”)对于中国大乘佛教,太虚大师则曾判之为八宗,并唱八宗平等之论。如他在《略说贤首义》一文中,摘录了他在《整理僧伽制度论》中所列大乘八宗之表:
基…………南山宗
八宗 证…………少室宗
道 密…………开元宗
教 信…………庐山宗
显 相…………慈恩宗
法 慧…………嘉祥宗
性 终…………天台宗
智
始…………清凉宗
然后说:
“由贤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逆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由横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逆之则前南山而后即基,乃至全始贯终,全终彻始,无不一具一切,一切摄一者也。”总之,“此之八宗,皆实非权,皆圆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佛乘故。”(同上)
此外,太虚大师有时也把大乘佛法归纳为“三唯论”或“三宗”。所谓“三唯论”,是指:
“第一说明“实在”是“真如”的“唯性论”、第二说明“现在”是“妙觉”的“唯性论”、第三说明“究竟”是“妙觉”的“唯智论”。”
他以“心”、“佛”、“众生”分别对应于“唯性论”、“唯心论”和“唯智论”,并说:
“心佛及众生,无差别而三;众生心及佛,三而无差别。是谓三唯论互摄之妙法。”(《佛学大系》同上)
所谓“三宗”,则指:“空慧宗”(或称“般若宗”)、“唯识宗”和“真如宗”(见《佛法之分宗判教》、《缘起抉择论》和《佛法总抉择谈》等,同上)。太虚大师认为,关于把大乘分为此三宗,在窥基那里已“略现其说”,如基师说:“摄法归无为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摄法归有为之主,故言诸法皆唯识;摄法归简择之主,故言一切法皆般若。”(《法苑义林》卷三)对此,他进一步作了融通一致的解释:
“摄法,谓统摄法界一切法声无不尽也。其所宗主之点,虽或在如,或在唯识,或在般若,而由彼宗主所统摄之一切法,则罄无不同,故三宗摄法,莫不周尽也。”(《佛法总抉择谈》)
民国时期,与太虚大师齐名的另一位著名高僧一一圆瑛(一八七八––一九五三)法师,他在当时被看作僧团中的旧派的代表。然而,他对佛教内部的各宗门教派,同样持平等对侍、相互融通的态度。如他自述学佛之过程说:
“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劝修念佛法门》)
印顺老法师(一九0六–– )是当代缁众中学识广博、著作等身的大德。他精研三藏,考覈史实,着眼于佛法之全体推其原始以察其终要,因此对于佛教内部之融和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地。印顺法师也自称:“我不是宗派徒裔,不是学理或某一修行方法的偏好者。”(《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所以,他对于佛法的基本立场是:“著重于旧有的抉发,希望能刺透两边,让佛法在这人生正道中,逐渐能取得新的方便适应而发扬起来!”(《佛法概论·自序》)在一九八九年八月出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书中,印顺法师重申这段话时,对“希望能刺透两边”一句,加了个注:“不偏于大小,而能通于大小”。
在精研大小经论后,印顺法师说道:
“关于佛法,我从圣龙树的中观论,得一深确的信解: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同上)而在探求佛教史实,特别是印度佛教史实后,印顺法师的结论是: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阐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引《印度之佛教·自序》语)
印顺法师对印度佛教的分类和分期,有五期说,三期说(若分“大乘佛法”为“初期大乘佛法”和“后期大乘佛法”,则成四期说),以及大乘佛法的三系说等等。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中,法师列表如下:
五期
三系
四期
三期
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
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
佛法
佛法
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
性空唯名论
初期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
如来倾向之菩萨分流
虚妄唯识论
真常唯心论
后期大乘佛法
如来为本之天佛一如 秘密大乘佛法 秘密大乘佛法
在这张表里,大乘三系的分类与太虚大师的“三宗”说基本一致,而印顺法师对于“初期大乘佛教”的看法,则是他融通大小乘的关键所在。他借天台所判四教说,认为:
“天台的“通教”与“别教”,与“初期大乘”及“后期大乘”相当。……“初期大乘”不是与“佛法”(藏教)无关,而是从“佛法”引发而来的。发扬大乘而含容传统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兴所采取的态度。“初期大乘”多说空义,而空的解说不同,如《涅槃经》以空为佛性,这就是通于“别”、“圆”了。“通”是“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在印度佛教史上,初期大乘法,是从三乘共法而通向大乘共法的关键。”
此外,印顺法师还以四部“阿含”的主题:“依觉音三藏的释题”,“吉祥悦意”(长部)、“破斥犹豫”(中部)、“显扬真义”(相应“杂”部)、“满足希求”(增支部),与龙树所说的四悉檀(四理趣),即“第一义悉檀”、“对治悉檀”、“各各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一一相对应。他认为,佛法的开展,圣典的集成也不外乎此四悉檀,而每一悉檀中,又实含有其他三悉檀,每一时代佛法的开展,都是四大宗趣不同的重点的开展,所以也不会彻底否定某些佛法。(参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五节)这是很有新意的见解。
除了理论上研究“融和”,对于在实践中推进“融和”的努力,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方面,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事业是值得注目的。下面,我想引他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一节:
“佛光山自开创以来,就一直努力于佛教的融和。我们希望:传统的要能与现代的融和,南传的要能与北传的融和,在家教团要能与出家教团融和,显教要能与密教融和,禅宗要能与净土融和。融和需要互相尊重,彼此容纳。融和不是你大我小,你多我少,更不是你有我无,你好我坏。建立融和的认识,先要明白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皆是入佛之道。不可以说,你的究竟,我的不究竟。”“互相尊重,互相融和,才是佛教未来复兴的希望。”(星云:《佛光山的性格》”第八,佛光山有融和的性格”)
二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佛学与外学的“融和”,真可谓是领域广泛,缤纷多彩。其间,既有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与儒道思想的融和,更有与西洋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包括心理学、伦理学等),乃至近代自然科学理论的融和。而在表现形式方面,则既有站在佛学立场去融通外学的,也有从外学立场出发来吸收佛学的。这种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佛学和哲学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近现代佛学和哲学的许多特点。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在《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一文中曾强调说:“大量的历史资料说明,佛学在近代中国哲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对近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佛学与近代中国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如果只注意到西学的影响,而忽视佛学的影响,那是不可能深入了解近代中国哲学的全貌和特征的。”3
中国近现代的缁素大德,绝大部分都是由传统儒学转而向佛的,而在他们向佛之后,也没有绝对排斥儒学者。此外,由于这一时期佛学在社会上的广泛流传,许多即使是未曾皈依于佛门的儒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学的影响,而反映于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中。因此,融和佛儒(以及道家)思想的现象极其普遍,可说是时代思潮的一大特点。
杨仁山居士尝言:
“近年闭户穷经,于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稍知原委,始信孔颜心法原无二致,柱下漆园同是大权示现。”(《与释惟静书一》,见《等不等观杂录》卷五)
他对于道家是比较推崇的,分别作了《阴符经》、《道德经》、《冲虚经》、《南华经》四书的《发隐》。他认为,这些道家著作“实与佛经相表里”(《冲虚经发隐序》),“文似各别,而义实相贯也。”(《阴符经发隐序》)对于儒家,他也有《论语发隐》和《孟子发隐》之作,大致是以佛理解释孔颜心法。如他对《论语·子罕》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段话十分赞赏,认为:“论语一书,能见孔子全体大用者,唯在于此。”他解释说:
“夫无知者,般若真空也。情与无情,莫不以此为体。虽遇劣机一以本分接之。盖鄙夫所执,不出两端,所谓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法。孔子叩其两端而竭其妄知,则鄙夫当体空空,与孔子之无知,何以异哉!”
又如,对于“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一语,他解释道:
“己者,七识我执也;礼者,平等性智也;仁者,性净本觉也。一转七识为平等性智,则天下无不平等,而归于性净本觉矣。盖仁之体,一切众生本自具足,只因七识染污意,起俱生分别我执,于无障闇中妄见种种障闇,…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