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未能清净罪相之前,均当念诵。所谓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乳酪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见水牛,制伏黑人,见比丘僧尼,见树流乳,大象牛王,山狮子座,妙宫饰上,听闻正法。四依形像者,谓于世尊,已得坚信,塑形造像。五依供养者,谓于佛前,及佛塔庙,设种种供。六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佛菩萨名号。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说亦多。第三遮止罪恶力者,谓正防护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作悔罪,唯成空言,阿含中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耶,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能生此心,仍赖初力。第四依力者,谓修皈依及菩提心,此中总之世尊为初发业者,说有种种净罪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所谓净罪之理者,谓诸能感恶趣极大苦因,或令变为能感微少苦因,或虽生恶趣不受恶趣诸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如是诸应长时受者,变为短期,或全不受。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力猛弱时间长短等门,故无定准。诸契经及律藏中均说,诸业虽经百劫不失坏,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以所说而以四力修对治者,虽顺定受,亦说能净。般若八千颂释亦如是说。如是由悔及防护等,破坏能发异熟功能者,虽遇他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如是由生邪见嗔恚,摧毁善根,亦复如是。此是因明炽燃论所说。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有罪染之净及从忏悔清净之二,有大差异,譬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摄研磨经中才说,此经中说,由谤法罪,设七年中,一日三时,忏悔其罪而致清净,然如何速,总须十劫,始能得忍。由是无余清净义者,是说无余毁坏当感不悦意果,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最初不犯。是故圣者,于微少罪,虽为命故,亦不违犯。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两无差别者,是己无须如是行矣。即如世间所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己二 生此意念之量。
谓既真实希求现世为先,所谓希求后世,唯虚言耳。应换其位,先以希求后世为主,而以希求现世为副,则正生起。然须令坚固,虽已生起,仍须励力修习。
己三 遣除此中邪执。
谓有一类,因为经中有说,于轮回中所有一切圆满,悉应背弃。因是而作是念:身及受用等,所有善趣圆满,既是轮回,而于此等发起希求,是不应理。应知所求略有二种:谓所暂求现世,及所希求究竟义利。轮回之中身等圆满,即是求解脱者,亦须暂求,以由展转受生,最后当得决定胜故。并非所有受用眷属圆满,善趣身事,皆是轮回所摄,以其身等圆满究竟,即佛色身,圆满佛刹,佛眷属故。故庄严经论于此密意说云:由前四度,成办色身受用眷属圆满之善趣身,又多教典,说由此等成色身故。
(以上菩提道次第共下士道经)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三 共中士道
如是随念当死,及思死后当堕恶趣之理,能令其心不耽现世,而于后世善趣生起希求。次由共皈依门及由定解黑白业果励力断恶修善,则能获得善趣妙位,然不以此便为满足,从所发起共下士意乐,更令引生厌舍一切生死轮回共中士意乐,依此因缘,发菩提心,引入上士,故于此中须先修习共中士意乐。即是虽得人天胜位,然仍未出行苦,苦即于此执为乐性,实为颠倒,故于真实全无安乐,其后定当堕诸恶趣,恶边际故。
戊二 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 己一 正修意乐, 己二 生起意乐之量 己三 遣除此中邪执, 已四 抉择能趣解脱道之自性 初中分二: 庚一 明求解脱之心, 庚二 生此方便。 今初。
言解脱者,谓脱缠缚,此复业及烦恼,是能缠缚而致生死,即由此二增上力故,若依界判,欲等三界,以趣分别,谓天趣等或五或六。依生处门,谓胎等四。如是结蕴相续,即是能缚之体性。从此得脱,名曰解脱。欲求得此,即是希求解脱之心。
庚二 生此方便。
譬如欲得止息干渴之苦,是由渴逼,见水爱欲,如是欲得息灭诸取蕴苦而得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未起欲舍之心,则于苦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凡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
此中分二: 辛一 思维苦谛生死过患 辛二 思维集谛流转次第。 初又分二: 壬一 显示四谛先说苦谛之意趣, 壬二 正修苦谛。 今初。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在先,苦是在后。何故薄伽梵不顺彼之次第,而作是说,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大师于此不顺因果次第而宣说者,是有极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所化者,若于生死会未生起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澈底断绝,如何能导令其解脱,以诸所化,久为无明闇障所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孰为安乐,颠倒欺诳。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无有岸边际,愚夫沉此中,云何不生畏。此中正说是苦非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于苦海,欲求出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又复了知不灭其因苦终不灭,便思其因是如何者,由是便能了知集谛,是故苦后而说集谛。次知生死等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又由烦恼而生,烦恼根本是为我执。因而了知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欲解脱心,欣得息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灭止,故于解脱,不能定执为所应得,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入解脱道,趣向道谛,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如来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陀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息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壬二 正修苦谛分二: 癸一 思维生死总苦, 癸二 思维别苦。 初中分二: 子一 思维八苦, 子二 思维六苦。 今初。
修共中士一切所缘法类,此亦应当修习共下士时所说共法,所有不共修事。若有慧力,亦如所书皆当修习,若是慧力劣弱,可暂舍置所引教文,唯修应时义体,此等虽是思择而修,然除应修诸所缘非余善不善无记等上,均不驰散,心于所缘,遮止掉等,亦不任随惛睡沉没增上而转,时令其识极为明净渐次修习。入行论云:虽长时修习,念诵苦行等,若心散乱修,佛说无义利,此说一切散乱善行,果微少故。大乘修信经亦云:善男子,由此种种,信解如是诸菩萨等之大乘道,如其所应,大乘所生,当知一切皆是由其不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此中不散乱心者,谓除所缘善法,不向他驰,法及义者谓句及义,正思惟者,谓以观慧观察思择,由此显示随修一切功德之法,皆须此二。故说成办三乘一切功德,皆须二事,一自心除善所缘,不向外驰,正住专一而住真奢摩他或其随顺。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如所有性尽所有性正毗钵舍那或其随顺,如是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或诸菩萨或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此中若无真实止观及随顺二种,则所得三乘一切功德,是正止观之果,应非决定。如是八苦之中第一思维生苦分五:众苦相随故生为苦者,谓有情地狱及诸一向苦逼饿鬼,并诸胎生卵生,如是四类,于初生时,便有甚多猛利苦受相随而生。恶取所随故生为苦者,谓生住增长烦恼种子随逐流转,不能堪能安住善事,更不如其所愿自在而转。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谓既受生三界,由是便能增长老病死等苦。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谓既受生死,便于贪嗔痴等境,发生三毒,由此能令身心苦恼不静,不安乐住。谓诸烦恼,由种种门逼恼身心。不随所欲,离别法性,故生是苦者,谓不超出一切生中最后边际,此非所欲,复须唯令受苦,故应数数思维。第二思维老苦分五:容颜衰退者,谓腰曲如弓,头白如艾,额如砧板皱纹满覆,青春消逝,更非可爱。气力衰退者:谓坐下如袋断索,起身如用力拔树,语言迟钝,行动缓慢等。诸根衰退者,谓眼不能明见色等,忘念增盛,记忆力减。受用境界衰退者,谓饮食等难以消化,于他欲尘,不能受用。寿命消失苦者,多分寿尽,趣于死亡,故当数数思维此等。
第三思维病苦分五:身性变坏者,谓形容消瘦,皮肤枯槁等。忧苦增长多住忧苦者,谓身中水等诸界分不平均增减错乱,身生逼恼,心起忧痛而度昼夜。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者,谓若有说诸可意境,于病有害,虽欲享受而不自在,如是诸威仪道,亦多不能随欲。诸非可爱境界受用,虽非所欲亦须强受者,谓药及饮食等,虽非爱乐,须强饮用,如是火灾刀割等粗重苦行,皆须依止。速离命根者,谓见病难治,便生痛苦,当于此等审慎思维。
第四思维死苦分五:谓舍离圆满可爱财位,舍离圆满可爱亲族,舍离圆满可爱朋友,舍雒圆满可爱身体,死时当受猛利苦恼。乃至意未厌此诸苦,当数思惟。前四说为苦理者,由见将舍此四圆满而起苦恼。
第五思维怨憎会苦分五:谓怨敌相遇心生忧苦。畏其制罚裁决,畏其责骂,畏苦恼死,畏违正法,忧惧死后当堕恶趣,当思此等。
第六思维爱别离苦分五:谓离最亲爱等,心生忧苦,语现悲叹,身起损恼,又以念彼功德,思恋增盛,意生热恼。应有受用而不齐全,当思此等。
第七思维求不得苦分五:如爱别离,求不得者,谓虽耕种,不得秋实,虽营商业,不获利润,凡于所求,虽经努力,终不能得,灰心忧苦。
第…
《菩提道次第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