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张志强)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

  张志强

  内容提要: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与遍计执同名虚妄分别,没有给予依他起性以独立地位;今学则将所缘境相加以区分,使虚妄分别变现的“二取”,成为缘所生的“二分”,“分别”由“计执”变而为“缘虑”,给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实在性。对唯识古今学说异同的清理,对于理解中国唯识学史上新旧两译的不同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所缘境相

  作者张志强,男,1969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关于瑜伽唯识学教义学说的演变,学界有多种意见。有的学者根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加以区分描述,如日本学者结城令闻以经典时代、论书时代和注释时代以及经典时代之前探源时代来划分瑜伽唯识学由源流、经独立、大成直至完成、分流的历史线索,[1]再如铃木忠宗,则以人物为经纬将瑜伽唯识史区分为原始时代、弥勒——无著——世亲时代以及世亲以后的时代[2];有的论者则在关注历史形态演变的同时,也注重理念结构在组织上的异同,如欧阳竟无“法相唯识分宗”说,揭橥了法相学(瑜伽学)与唯识学之间所具有的历时性宗趣递禅关系和共时性理论组织上分立关系的二重性。[3]依欧阳所见,就组织上的分立关系而言,唯识学专注于大乘教理的抉发,故以根本智证为立说之本,法相学致力于大小乘教相的统一,故以后得解诠为立说之本;法相学试图以三乘统一的教相共法来组织唯识教理,唯识学则以转依实践的境行果来统领法相知识学的系统。[4]就历史形态而言,弥勒瑜伽学广涵法相、唯识二学溶铸于一论(《瑜伽师地论》);无著推阐法相、唯识二学为自身论书体系中独立的两翼,合则双美,离则两伤[5];世亲依止于无著的规模,贯通大小乘教相,完善唯识教理,旁通如来藏系思想,[6]集印度佛学之大成;其后的论师谨守唯识家法,各畅己说,除安慧外鲜有涉及法相家说的[7],瑜伽唯识教义曲尽精微,也趋近衰颓了。单以唯识学而论,中土章疏家据唯识成立的理由不同,将唯识学简别为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两系;印顺法师则把无著、世亲之学简择为二,以无著为近于一因论之一能变说,以世亲为符顺弥勒本意的三能变说[8];吕则以“唯识古今学之别”来清理唯识后学诸论师思想的纷纭变化,他以为无著、世亲之学前后一贯,而把祖述二人之学加以推阐发扬的论师之学称为“古学”,把演变二家学说加以创造的称为“今学”,[9]汉地流传的旧译与新译之别,于译本别异、文字错落不同之外,主要即是古今学理依止不同,[10]由此可见,唯识古今学一方面是依唯识学发展的古今先后而产生的不同,而同时也是唯识后学中保守与创新之分歧。[11]

  且搁置法相学不论,唯识学的中心理论是阿赖耶识缘起论。首先,关于阿赖耶识染净性质的认识便经过了一个由“染依”向“染净依”的不断完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种子义逐渐完备;其次,关于阿赖耶识的染净作用问题,不仅从与十二支缘起理论的简别中区分了分别自性缘起与分别爱非爱缘起之间的不同,从而树立了阿赖耶识的分别自性缘起不同于业感缘起论的不同地位,同时在阿赖耶识分别自性缘起中又经由阿赖耶识——能变说向异熟、思量、了别三能变说和八识各自缘起说的发展,其间对于缘起道理的认识也由种现因果的因缘论发展成为四缘齐备的缘起论,识体结构也出现了一分、二分、三分、四分说的不同,种子义、相见义、转依义相继成熟。同时,随着赖耶缘起理论的完善,关于三性五事的法相抉择思想也日趋完备,虚妄分别有的内涵逐渐深化乃至扩大,成为包容无漏后得的存在,从而对真如与正智的简别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以上所列唯识思想的演变,都集中体现于虚妄分别问题当中。下面,我们专门就唯识学中的虚妄分别问题为论旨,进一步分析缕述唯识古今学的异同。通过对唯识古今学不同宗趣的分析描述,可以有助于我们掌握一种学说史的标准,以明确唯识与法相,瑜伽与中观以及唯识学与如来藏学系、《起信论》学系的界限。

  一、虚妄分别中的因缘与所缘

  “虚妄分别”问题实际上是唯识无境的道理如何成立,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成立的问题。它伴随瑜伽唯识经论中关于世界实在性、客观性问题的基本观点而提出。《华严经》中有“三界皆唯有心”的说法,《瑜伽论》中则纲领性地提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关于世界虚妄本性的认识,《解深密经》中解说得更为明确:“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12]把识所缘的认识对象归结为由识变现的影像,外境的实在性完全被取消了。“唯识”(或“唯心”)便意味着“无境”,便意味着境由识现,物由心生。心物识境之间的这种关系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楞伽经》中颂曰:“由自心执著,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可见,正是心识的执著建立起心识与外境之间的依存变现关系的。心识的执著,就是在“虚妄分别”的意义上被定义和被理解的。事实上,虚妄分别本身就是对识心实质的说明。“识者了别”乃是佛教经论中最常见、最一般的关于识的定义。在瑜珈唯识学系的经论中,识的分别性质与作用则被提升和泛化到了中心地位。关于心识与虚妄分别之间的关系,经论中多有论列。《瑜珈真实品》本地分中道:“又诸愚夫由于如是所显真如不了知故,从是因缘八分别转,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间及器世间。”[13]八种分别指自性分别、差别分别、总执分别、我分别、我所分别、爱分别、非爱分别、彼俱相违分别八种。正是这八种分别生起了世间一切法。在《抉择分》中“分别”作为五法之一,成为与真如、正智、相、名并列的一类法相,其实际所指,《抉择分》作了如下解说:“何等为分别

  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14]可见“分别”即专指三界心心所。因此,八种分别生起世间一切法也应是三界心心所生起一切法。《辩中边论》中也曾明确表述了心识同虚妄分别的这种关系,《颂》曰:“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15]世亲释论曰:“虚妄分别差别相者,即是欲界色无色界诸心心所。异门相者,唯能了境总相名心,亦了差别名为受等诸心所法。”[16]各种心识之间的体用不同,只是虚妄分别的差别相。分别境相的总别作用的不同,是心与心所相异的所在,这又是虚妄分别异门相的表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虚妄分别生起世间一切法,正是唯识变现外境的意思,也正是识变理论的内容。因此,虚妄分别性质与作用的问题便构成唯识学的核心,成为唯识学的中心问题。下面,让我们来大致理清并深入分析“虚妄分别”的意义及围绕其上的分歧。

  《瑜伽论》中的八种分别实际上已是对心识作用的说明。这八种分别作用概括起来只有两类,一是分别自性,二是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分别自性”,是指对自性的分别,“谓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别为色等种种自性所有寻思。”[17]对自性的分别,便是把心识变现之事相,分别为各种实在的自性。“分别所依分别所缘事”便是对自性妄加分别的结果,具有妄想分别自性的事法。“如是二种无始世来应知展转更互为因,谓过去世分别为因能生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现在分别所依缘事既得生已,复能为因生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于今分别不了知故复生当来所依缘事,彼当生故决定当生依彼缘彼所起分别。”[18]过去世对自性的分别为因能生起现在世的分别所依及所缘的事法。作为现在世分别之因的过去世分别便是阿赖耶识中潜藏的种子,它的现行便是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的事法。现在分别所依所缘的事法现行生起以后,又能作为从这些事法上生起分别的原因。现在世对事法的分别同样成为将来分别所依和所缘的事法生起的原因,事法的生起也同样成为将来分别的生起原因。分别与事法之间的展转更互为因的关系,并不简单地便是因缘关系。其中“过去世分别”与“现在分别所依及所缘事”之间,称得上是种现之间的因缘关系,“现在分别所依缘事”与“现在世由彼依缘所起分别”之间便不是因缘关系能完全说明的。那么现在世的事法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现在世分别的能生之因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分析下一《成唯识论》中关于唯识转变的两种区分。《成唯识论》卷二曰:“有漏识变,略有二种,一随因缘势力故变,二随分别势力故变。初必有用,后但为境。异熟识变,但随因缘。”[19]《述记》中对此的正解是:“又解因缘者,是诸法真实有用种子,若用此种子故生诸法,心缘变之,变必有用,以能生者实因缘故。其八俱五数所变之相,非实种生,但假种起故但为境,分别变摄。分别变者,心心所之总名,随心心所之势力故变,不从真实有用因缘种子所生,彼但为境。无漏亦尔,非必有用。随其所应五识相应心心所,及第八识体,五俱意识,或定心所缘,有实种生者皆因缘变,余无实用但名似色心等,名随分别势力故变。此解为正,无诸妨难。由能缘心任运有力,彼所变相从实种生名因缘变,若能缘心不任运起,虽任运起而无胜力,所变之相非实种生名分别变。初必有用无无用者,后但为境当情现故非必有用。若论依他假因缘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碍等用,称其自相名为有用。”[20]根据窥基的解释,所谓因缘势力转变,是…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张志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五重唯识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