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唯識古、今學的分野
張志強
內容提要:本文以“虛妄分別”問題爲中心,集中探討了唯識學史上古、今學說的異同,指出:古學由于未能從因緣變現義中區分出所緣境相的不同性質,因而對虛妄分別因緣變現的所緣境相持“所緣無”的觀點,主張“唯計無義”的唯識說,同時以依他起與遍計執同名虛妄分別,沒有給予依他起性以獨立地位;今學則將所緣境相加以區分,使虛妄分別變現的“二取”,成爲緣所生的“二分”,“分別”由“計執”變而爲“緣慮”,給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實在性。對唯識古今學說異同的清理,對于理解中國唯識學史上新舊兩譯的不同及其在中國佛學史上的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唯識古學 唯識今學 所緣境相
作者張志強,男,1969年生,哲學博士,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關于瑜伽唯識學教義學說的演變,學界有多種意見。有的學者根據曆史發展的順序加以區分描述,如日本學者結城令聞以經典時代、論書時代和注釋時代以及經典時代之前探源時代來劃分瑜伽唯識學由源流、經獨立、大成直至完成、分流的曆史線索,[1]再如鈴木忠宗,則以人物爲經緯將瑜伽唯識史區分爲原始時代、彌勒——無著——世親時代以及世親以後的時代[2];有的論者則在關注曆史形態演變的同時,也注重理念結構在組織上的異同,如歐陽竟無“法相唯識分宗”說,揭橥了法相學(瑜伽學)與唯識學之間所具有的曆時性宗趣遞禅關系和共時性理論組織上分立關系的二重性。[3]依歐陽所見,就組織上的分立關系而言,唯識學專注于大乘教理的抉發,故以根本智證爲立說之本,法相學致力于大小乘教相的統一,故以後得解诠爲立說之本;法相學試圖以叁乘統一的教相共法來組織唯識教理,唯識學則以轉依實踐的境行果來統領法相知識學的系統。[4]就曆史形態而言,彌勒瑜伽學廣涵法相、唯識二學溶鑄于一論(《瑜伽師地論》);無著推闡法相、唯識二學爲自身論書體系中獨立的兩翼,合則雙美,離則兩傷[5];世親依止于無著的規模,貫通大小乘教相,完善唯識教理,旁通如來藏系思想,[6]集印度佛學之大成;其後的論師謹守唯識家法,各暢己說,除安慧外鮮有涉及法相家說的[7],瑜伽唯識教義曲盡精微,也趨近衰頹了。單以唯識學而論,中土章疏家據唯識成立的理由不同,將唯識學簡別爲有相唯識與無相唯識兩系;印順法師則把無著、世親之學簡擇爲二,以無著爲近于一因論之一能變說,以世親爲符順彌勒本意的叁能變說[8];呂則以“唯識古今學之別”來清理唯識後學諸論師思想的紛纭變化,他以爲無著、世親之學前後一貫,而把祖述二人之學加以推闡發揚的論師之學稱爲“古學”,把演變二家學說加以創造的稱爲“今學”,[9]漢地流傳的舊譯與新譯之別,于譯本別異、文字錯落不同之外,主要即是古今學理依止不同,[10]由此可見,唯識古今學一方面是依唯識學發展的古今先後而産生的不同,而同時也是唯識後學中保守與創新之分歧。[11]
且擱置法相學不論,唯識學的中心理論是阿賴耶識緣起論。首先,關于阿賴耶識染淨性質的認識便經過了一個由“染依”向“染淨依”的不斷完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種子義逐漸完備;其次,關于阿賴耶識的染淨作用問題,不僅從與十二支緣起理論的簡別中區分了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愛非愛緣起之間的不同,從而樹立了阿賴耶識的分別自性緣起不同于業感緣起論的不同地位,同時在阿賴耶識分別自性緣起中又經由阿賴耶識——能變說向異熟、思量、了別叁能變說和八識各自緣起說的發展,其間對于緣起道理的認識也由種現因果的因緣論發展成爲四緣齊備的緣起論,識體結構也出現了一分、二分、叁分、四分說的不同,種子義、相見義、轉依義相繼成熟。同時,隨著賴耶緣起理論的完善,關于叁性五事的法相抉擇思想也日趨完備,虛妄分別有的內涵逐漸深化乃至擴大,成爲包容無漏後得的存在,從而對真如與正智的簡別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一定意義上,以上所列唯識思想的演變,都集中體現于虛妄分別問題當中。下面,我們專門就唯識學中的虛妄分別問題爲論旨,進一步分析縷述唯識古今學的異同。通過對唯識古今學不同宗趣的分析描述,可以有助于我們掌握一種學說史的標准,以明確唯識與法相,瑜伽與中觀以及唯識學與如來藏學系、《起信論》學系的界限。
一、虛妄分別中的因緣與所緣
“虛妄分別”問題實際上是唯識無境的道理如何成立,以及在何種意義上成立的問題。它伴隨瑜伽唯識經論中關于世界實在性、客觀性問題的基本觀點而提出。《華嚴經》中有“叁界皆唯有心”的說法,《瑜伽論》中則綱領性地提出:“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關于世界虛妄本性的認識,《解深密經》中解說得更爲明確:“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
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12]把識所緣的認識對象歸結爲由識變現的影像,外境的實在性完全被取消了。“唯識”(或“唯心”)便意味著“無境”,便意味著境由識現,物由心生。心物識境之間的這種關系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楞伽經》中頌曰:“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可見,正是心識的執著建立起心識與外境之間的依存變現關系的。心識的執著,就是在“虛妄分別”的意義上被定義和被理解的。事實上,虛妄分別本身就是對識心實質的說明。“識者了別”乃是佛教經論中最常見、最一般的關于識的定義。在瑜珈唯識學系的經論中,識的分別性質與作用則被提升和泛化到了中心地位。關于心識與虛妄分別之間的關系,經論中多有論列。《瑜珈真實品》本地分中道:“又諸愚夫由于如是所顯真如不了知故,從是因緣八分別轉,能生叁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13]八種分別指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我分別、我所分別、愛分別、非愛分別、彼俱相違分別八種。正是這八種分別生起了世間一切法。在《抉擇分》中“分別”作爲五法之一,成爲與真如、正智、相、名並列的一類法相,其實際所指,《抉擇分》作了如下解說:“何等爲分別
謂叁界行中所有心心所。”[14]可見“分別”即專指叁界心心所。因此,八種分別生起世間一切法也應是叁界心心所生起一切法。《辯中邊論》中也曾明確表述了心識同虛妄分別的這種關系,《頌》曰:“叁界心心所,是虛妄分別。唯了境名心,亦別名心所。”[15]世親釋論曰:“虛妄分別差別相者,即是欲界色無色界諸心心所。異門相者,唯能了境總相名心,亦了差別名爲受等諸心所法。”[16]各種心識之間的體用不同,只是虛妄分別的差別相。分別境相的總別作用的不同,是心與心所相異的所在,這又是虛妄分別異門相的表現。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說,虛妄分別生起世間一切法,正是唯識變現外境的意思,也正是識變理論的內容。因此,虛妄分別性質與作用的問題便構成唯識學的核心,成爲唯識學的中心問題。下面,讓我們來大致理清並深入分析“虛妄分別”的意義及圍繞其上的分歧。
《瑜伽論》中的八種分別實際上已是對心識作用的說明。這八種分別作用概括起來只有兩類,一是分別自性,二是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分別自性”,是指對自性的分別,“謂于一切色等想事,分別爲色等種種自性所有尋思。”[17]對自性的分別,便是把心識變現之事相,分別爲各種實在的自性。“分別所依分別所緣事”便是對自性妄加分別的結果,具有妄想分別自性的事法。“如是二種無始世來應知展轉更互爲因,謂過去世分別爲因能生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現在分別所依緣事既得生已,複能爲因生現在世由彼依緣所起分別,于今分別不了知故複生當來所依緣事,彼當生故決定當生依彼緣彼所起分別。”[18]過去世對自性的分別爲因能生起現在世的分別所依及所緣的事法。作爲現在世分別之因的過去世分別便是阿賴耶識中潛藏的種子,它的現行便是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的事法。現在分別所依所緣的事法現行生起以後,又能作爲從這些事法上生起分別的原因。現在世對事法的分別同樣成爲將來分別所依和所緣的事法生起的原因,事法的生起也同樣成爲將來分別的生起原因。分別與事法之間的展轉更互爲因的關系,並不簡單地便是因緣關系。其中“過去世分別”與“現在分別所依及所緣事”之間,稱得上是種現之間的因緣關系,“現在分別所依緣事”與“現在世由彼依緣所起分別”之間便不是因緣關系能完全說明的。那麼現在世的事法是在何種意義上成爲現在世分別的能生之因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分析下一《成唯識論》中關于唯識轉變的兩種區分。《成唯識論》卷二曰:“有漏識變,略有二種,一隨因緣勢力故變,二隨分別勢力故變。初必有用,後但爲境。異熟識變,但隨因緣。”[19]《述記》中對此的正解是:“又解因緣者,是諸法真實有用種子,若用此種子故生諸法,心緣變之,變必有用,以能生者實因緣故。其八俱五數所變之相,非實種生,但假種起故但爲境,分別變攝。分別變者,心心所之總名,隨心心所之勢力故變,不從真實有用因緣種子所生,彼但爲境。無漏亦爾,非必有用。隨其所應五識相應心心所,及第八識體,五俱意識,或定心所緣,有實種生者皆因緣變,余無實用但名似色心等,名隨分別勢力故變。此解爲正,無諸妨難。由能緣心任運有力,彼所變相從實種生名因緣變,若能緣心不任運起,雖任運起而無勝力,所變之相非實種生名分別變。初必有用無無用者,後但爲境當情現故非必有用。若論依他假因緣起亦是有用,非是如色有礙等用,稱其自相名爲有用。”[20]根據窺基的解釋,所謂因緣勢力轉變,是…
《略論唯識古、今學的分野(張志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