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问
序
吾师王骧陆居士主讲于天津印心精舍凡七年,于学人莫不随机启发,同门中得明心要者莘莘然。迩年皈依日众,请法之余,问答甚多,同人等扼要记录,裒为一帙,乃前所辑之《乙亥讲演录》中有未及者。天津张居士聘三,发心流布,以供同参,并嘱为之序。
窃谓印心宗旨,惟一大事,良以众生苦恼,哀莫大于生死,事莫重于成佛,而成佛关键,又在明宗。遂请于师,以入佛明宗答问为名,先印初编,使初发心者,得入佛之门,已入门者,得明宗之路,必先知乎所以谓之佛与宗者,究竟是一是二,然后豁然于所谓入者明者,如是而已。
呜呼,佛法陵替,余风之未坠者,惟禅净密三宗。学人以不能明宗故,于禅则畏其难而避之,于净又忽其易而轻之,至于密法,则更疑为神秘而或观望焉。于是交诤互诋,各树门庭。宗既不明,佛固不可得而入矣。彼不知禅净密者,皆属明宗前之方便法,及至归元,一切都舍,复何有难易优劣之可分,然而时节因缘,岂可久无不变,法贵当机而转,事亦应运而兴。
十年以来,世变沧桑,于斯文将丧之际,忽有异军突起,一振宗风,足以会三宗而开般若,尽法利而速其成者,厥为心中心密法,岂非因缘时会也哉。溯自我大愚阿阇黎开山以来,骧师缵其绪而日臻光大,广摄无量之禅机,引归究竟之净土,凡我同门,胥已共喻,所冀群起而发扬之,俾世人于佛法分宗之执见,如金在炉,渐以熔化,同归性海,同证菩提,既以此编为慈航,庶不负骧师入尘普度之婆心也夫,是为序。
入佛明宗答问
问:人何故而应当学佛?
答:为了生死故,应明此一大事因缘故,此是正宗,亦名正法。
问:人因何而入生死?
答:人各各有佛性,本来清净寂灭,无有生死,只缘见境而起妄见,执取不舍,随幻心以辗转流浪,遂入生死,且习久不觉,此入彼出,六道往来,无有止息,遂名生死轮,而一念之起灭,即一生死也。
问:如何能了生死?
答:了有二义:一为了解,明白了生死之义,本不得者,此属于理。二为终了,在明心见性后,永不入六道者,此属于事。但此二了,仅断分段生死,终未离义,亦未离法,遂未离心,毕竟还在生死中。必待功深力足,法净心空,了了了时,无可再了,则不取生死,不厌生死,此变易生死了,而生死真了矣。
问:学佛何以能了生死?
答:生死之义,非佛出世,人世终不得明,终不得了,所以恩深难报,虽粉身碎骨,无以酬也,而佛尚有种种了生死法门,为人方便不可尽述。
问:何以佛有种种法门?
答:因众生有种种习性故,如病有多种,方药亦多种也。
问:方药虽多,究有所宗一否?
答:曰有,佛以众生之所以入生死者,由一惑字,以不识自己未入生死前之本来面目,故惑。不明一切因地与果地,故惑。能使其不惑,则生死自了,此惟令其明自己之心,见自己之性。所谓方便多门,归宗不二,是第一义,名曰宗一。
问:舍明心见性外,另有法门否?
答:只此一门,除明心见性外,诸法皆不是佛之正法。
问:何故不是佛之正法?
答:佛是觉义,以不明心地,不见心性相貌者,不名正觉,故不是正法。
问:在未明心前,修一切法门,如念佛讲经持咒等,岂亦名非正法耶?
答:曰然,因了生死成佛,是究竟义,到彼岸为宗,此念佛等法,是坐船乘筏法,为归宗之前方便,及到近彼岸,自身两脚跳上岸时,才是真佛法,及已上岸,连佛法亦不有,一切清净无余,斯则名为佛矣。
问:佛法何以要分宗?
答:佛本不分宗,是为后来人方便,然反分门户之累。如守戒为律宗,本来戒体戒相具足,利根人原可一悟成佛,但愚人一法不能开悟,势必加行他宗,故律宗者,以律法归于宗也,非仅以律为宗也。禅者,以禅定法归宗也,非仅以禅为宗也。又修禅者,非不修戒律,且戒律亦有初学久修深浅之不同,方法亦宜随变,非废之也。净土宗者,亦以净土法归宗也,归宗后,方可往生,然往生咒,密宗也,斋戒,律宗也,发愿,心宗也,尚必以各宗为辅,始可行坚证实。若专以净土为宗,则鄙小之见,必不肯兼修他宗,而立秽净之劣见。今之不求自己功行,发愿往生,一味谤他宗分门户之辈,已背净义,非佛弟子,断不能往生,故分宗非佛之本旨也。
问:然则分宗究有碍否?
答:曰无碍,只要明白宗旨,分宗为便于专一起见,乃一门深入之意,不故立门户则可,而分宗之义,因各人根器不同,有性所近者,故立先后,及将到彼岸时,则同一归宗矣,亦不至执取一法矣,譬如大学中学之课本,自异于小学也,非小学为劣而大学为胜也。
问:各宗归宗之义可略示否?
答:可以。佛法各宗,有直证过渡二种,兹约述如下:
(一)过渡者,先使修至万法归一后,更由一归宗者也。
甲、相宗,破相无余,然后归性者。
乙、律宗,以戒律摄心于一,然后证入法空见性者。
丙、天台,先修一心三观成就,然后空观见性者。
丁、净土,先修至一心不乱,证入阿裨跋致往生后,再修至华开见佛者。
戊、密宗,此指东藏现行所传诸密法,先由事相仪规,摄心归一,然后再修无相密,直证悉地者。
(二)直证者,下手即寻一归何处,直指心田者,此必随根而授,非可普传,且有仗佛力与自力二种。
己、禅宗,此不假文字语言诸法,仗自力一意寻参证入者,以仗自力故,非二三十年不能彻了。且痛师资之日少,加以时代不同,根器日薄,无人敢于问津,不得已求过渡法以自了,转入他门,此最可痛心者也。惟佛法无灭时,以佛性无灭时也,今之入佛者,皆具夙世因缘,利根亦自有人,徒以师资太少,接引乏人,遂都湮没。今于禅宗衰落之际,忽有异军突起,为宗下开一无上方便法门,则无相密心中心法出世因缘也。此法至今不过十年,于民国十七年(1928)行于世,此十年中,亲证心地见实相者,不可胜数,以无不与禅宗相接,世遂以禅密名之,虽于名法未合,而事实如是耳。
庚、印心宗,即心中心密,此仗佛力,三密加持,不重有相,唯证心田。以一切修法,为大愚阿阇黎庐山亲证后特定之法,故后人依之而修,必可于二三年内证入,无三十年问津之苦矣。在初,世人只知为密法,而未了直证心田与禅宗会合之理。至十九年后,大师临隐去时开九次般若法会,始以密意示人,当初受法者,七万余人,中途不疑退者,不过百也,而与于九次会者,只四十人耳,故未尝味而谈味者,终难明其奥妙,何可以口舌争耶。
问:在中国佛教中,以何宗为大?
答:法无大小也,论人数,一若净土为多,然真往生者极少。只禅宗一门,其潜力最大,中国之所独有,推行于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印度反无矣。国内修禅定者,向不与世通,而国人根器特异,如老幼男女内道外道,莫不喜欢金刚般若经、心经、坛经与弥陀经也,可见其潜势力之大矣。世人每以弥陀经为净土经,不知其为禅宗之要经也。修净土者,只得其上半部,慕其极乐而已,未能通达实相之妙,如不通宗者,决难得其妙谛。会内同人,自修心中心法,印入心地后,无不喜诵此经,此经亦最难解,非可以文字语言表者,本舍于第四年始讲此经,亦意在融通各宗,勿分门户耳,此各宗之大略也。
问:入佛明宗,下手之法如何?
答:此无定法,当随机而决,授法前,先审其人,然后付法,本舍印有《乙亥讲演录》一书,虽觉简陋,然尚不致误人,内分启机、正修、印证三门,亦为入门者方便,而以明宗为第一义也。
问:心中心法人人可修否?
答:未可定也,在未修心中心法之前,另有他法可授,用以接引也。
问:印心精舍何以亦参用禅宗语录诸书?
答:非用也,借以考证其内证之深浅而已。在未明心地前,亦在不许看之列,不独此也,读经亦在其后,以早读仍无用耳。
问:修心中心法后,即可了生死耶?
答:生死之了不了,在自己而不在法,如自己不痛切,任何妙法皆无所用之,以此等人,佛亦无可奈何也。心中心法,未必人人当机,在各人因缘耳。
问:禅宗何以称为宗下?
答:禅宗比较他宗,至为简捷了当,以无教相可名,故曰宗下。不知禅定法亦尚未归宗,宗者,究竟寂灭之圆觉实相也,空净无染,更无法之可言。今言禅定,即未离法,即不是本相,故未名宗。是以禅宗者,以禅定法归宗也,非禅即为宗也,及至归宗,并禅亦不有耳。
问:一切法门,是否先以消除种种习气,抑先以明心为主?
答:此问至为紧要,世人纷纭莫决,即是此点,当知先明心地,后除习气,是千古不磨之定论,心地不明,如入暗室而不开灯,虽欲整理一切颠倒,实无办法。习气是现行幻心之流转,如摇动之灯,光虽迷闪,究无碍于火也。故人虽颠倒,乃一时之迷醉,其佛性本体无二也。通达不二者,自能釜底抽薪,不从习气上下手,先从觉上着力,一觉即回复本来,否则硬制习气,见功于一时,而非彻底清了,久久外境力强,又被境夺。入暗室而言整理,岂非盲修瞎练也哉。
问:各宗归宗之法,其义云何?
答:各宗各法,意在借用,必修至法空,归到心地本来面目,方得名了。如戒律者,人徒知以守戒律为宗,此是方便初学人说法,论其究竟,必以空戒为义。以戒…
《入佛明宗答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