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佛明宗答問

  入佛明宗答問

  

   吾師王骧陸居士主講于天津印心精舍凡七年,于學人莫不隨機啓發,同門中得明心要者莘莘然。迩年皈依日衆,請法之余,問答甚多,同人等扼要記錄,裒爲一帙,乃前所輯之《乙亥講演錄》中有未及者。天津張居士聘叁,發心流布,以供同參,並囑爲之序。

   竊謂印心宗旨,惟一大事,良以衆生苦惱,哀莫大于生死,事莫重于成佛,而成佛關鍵,又在明宗。遂請于師,以入佛明宗答問爲名,先印初編,使初發心者,得入佛之門,已入門者,得明宗之路,必先知乎所以謂之佛與宗者,究竟是一是二,然後豁然于所謂入者明者,如是而已。

   嗚呼,佛法陵替,余風之未墜者,惟禅淨密叁宗。學人以不能明宗故,于禅則畏其難而避之,于淨又忽其易而輕之,至于密法,則更疑爲神秘而或觀望焉。于是交诤互诋,各樹門庭。宗既不明,佛固不可得而入矣。彼不知禅淨密者,皆屬明宗前之方便法,及至歸元,一切都舍,複何有難易優劣之可分,然而時節因緣,豈可久無不變,法貴當機而轉,事亦應運而興。

   十年以來,世變滄桑,于斯文將喪之際,忽有異軍突起,一振宗風,足以會叁宗而開般若,盡法利而速其成者,厥爲心中心密法,豈非因緣時會也哉。溯自我大愚阿阇黎開山以來,骧師缵其緒而日臻光大,廣攝無量之禅機,引歸究竟之淨土,凡我同門,胥已共喻,所冀群起而發揚之,俾世人于佛法分宗之執見,如金在爐,漸以熔化,同歸性海,同證菩提,既以此編爲慈航,庶不負骧師入塵普度之婆心也夫,是爲序。

  入佛明宗答問

   問:人何故而應當學佛?

   答:爲了生死故,應明此一大事因緣故,此是正宗,亦名正法。

   問:人因何而入生死?

   答:人各各有佛性,本來清淨寂滅,無有生死,只緣見境而起妄見,執取不舍,隨幻心以輾轉流浪,遂入生死,且習久不覺,此入彼出,六道往來,無有止息,遂名生死輪,而一念之起滅,即一生死也。

   問:如何能了生死?

   答:了有二義:一爲了解,明白了生死之義,本不得者,此屬于理。二爲終了,在明心見性後,永不入六道者,此屬于事。但此二了,僅斷分段生死,終未離義,亦未離法,遂未離心,畢竟還在生死中。必待功深力足,法淨心空,了了了時,無可再了,則不取生死,不厭生死,此變易生死了,而生死真了矣。

   問:學佛何以能了生死?

   答:生死之義,非佛出世,人世終不得明,終不得了,所以恩深難報,雖粉身碎骨,無以酬也,而佛尚有種種了生死法門,爲人方便不可盡述。

   問:何以佛有種種法門?

   答:因衆生有種種習性故,如病有多種,方藥亦多種也。

   問:方藥雖多,究有所宗一否?

   答:曰有,佛以衆生之所以入生死者,由一惑字,以不識自己未入生死前之本來面目,故惑。不明一切因地與果地,故惑。能使其不惑,則生死自了,此惟令其明自己之心,見自己之性。所謂方便多門,歸宗不二,是第一義,名曰宗一。

   問:舍明心見性外,另有法門否?

   答:只此一門,除明心見性外,諸法皆不是佛之正法。

   問:何故不是佛之正法?

   答:佛是覺義,以不明心地,不見心性相貌者,不名正覺,故不是正法。

   問:在未明心前,修一切法門,如念佛講經持咒等,豈亦名非正法耶?

   答:曰然,因了生死成佛,是究竟義,到彼岸爲宗,此念佛等法,是坐船乘筏法,爲歸宗之前方便,及到近彼岸,自身兩腳跳上岸時,才是真佛法,及已上岸,連佛法亦不有,一切清淨無余,斯則名爲佛矣。

   問:佛法何以要分宗?

   答:佛本不分宗,是爲後來人方便,然反分門戶之累。如守戒爲律宗,本來戒體戒相具足,利根人原可一悟成佛,但愚人一法不能開悟,勢必加行他宗,故律宗者,以律法歸于宗也,非僅以律爲宗也。禅者,以禅定法歸宗也,非僅以禅爲宗也。又修禅者,非不修戒律,且戒律亦有初學久修深淺之不同,方法亦宜隨變,非廢之也。淨土宗者,亦以淨土法歸宗也,歸宗後,方可往生,然往生咒,密宗也,齋戒,律宗也,發願,心宗也,尚必以各宗爲輔,始可行堅證實。若專以淨土爲宗,則鄙小之見,必不肯兼修他宗,而立穢淨之劣見。今之不求自己功行,發願往生,一味謗他宗分門戶之輩,已背淨義,非佛弟子,斷不能往生,故分宗非佛之本旨也。

   問:然則分宗究有礙否?

   答:曰無礙,只要明白宗旨,分宗爲便于專一起見,乃一門深入之意,不故立門戶則可,而分宗之義,因各人根器不同,有性所近者,故立先後,及將到彼岸時,則同一歸宗矣,亦不至執取一法矣,譬如大學中學之課本,自異于小學也,非小學爲劣而大學爲勝也。

   問:各宗歸宗之義可略示否?

   答:可以。佛法各宗,有直證過渡二種,茲約述如下:

   (一)過渡者,先使修至萬法歸一後,更由一歸宗者也。

   甲、相宗,破相無余,然後歸性者。

   乙、律宗,以戒律攝心于一,然後證入法空見性者。

   丙、天臺,先修一心叁觀成就,然後空觀見性者。

   丁、淨土,先修至一心不亂,證入阿裨跋致往生後,再修至華開見佛者。

   戊、密宗,此指東藏現行所傳諸密法,先由事相儀規,攝心歸一,然後再修無相密,直證悉地者。

   (二)直證者,下手即尋一歸何處,直指心田者,此必隨根而授,非可普傳,且有仗佛力與自力二種。

   己、禅宗,此不假文字語言諸法,仗自力一意尋參證入者,以仗自力故,非二叁十年不能徹了。且痛師資之日少,加以時代不同,根器日薄,無人敢于問津,不得已求過渡法以自了,轉入他門,此最可痛心者也。惟佛法無滅時,以佛性無滅時也,今之入佛者,皆具夙世因緣,利根亦自有人,徒以師資太少,接引乏人,遂都湮沒。今于禅宗衰落之際,忽有異軍突起,爲宗下開一無上方便法門,則無相密心中心法出世因緣也。此法至今不過十年,于民國十七年(1928)行于世,此十年中,親證心地見實相者,不可勝數,以無不與禅宗相接,世遂以禅密名之,雖于名法未合,而事實如是耳。

   庚、印心宗,即心中心密,此仗佛力,叁密加持,不重有相,唯證心田。以一切修法,爲大愚阿阇黎廬山親證後特定之法,故後人依之而修,必可于二叁年內證入,無叁十年問津之苦矣。在初,世人只知爲密法,而未了直證心田與禅宗會合之理。至十九年後,大師臨隱去時開九次般若法會,始以密意示人,當初受法者,七萬余人,中途不疑退者,不過百也,而與于九次會者,只四十人耳,故未嘗味而談味者,終難明其奧妙,何可以口舌爭耶。

   問:在中國佛教中,以何宗爲大?

   答:法無大小也,論人數,一若淨土爲多,然真往生者極少。只禅宗一門,其潛力最大,中國之所獨有,推行于日本及中國臺灣等地,印度反無矣。國內修禅定者,向不與世通,而國人根器特異,如老幼男女內道外道,莫不喜歡金剛般若經、心經、壇經與彌陀經也,可見其潛勢力之大矣。世人每以彌陀經爲淨土經,不知其爲禅宗之要經也。修淨土者,只得其上半部,慕其極樂而已,未能通達實相之妙,如不通宗者,決難得其妙谛。會內同人,自修心中心法,印入心地後,無不喜誦此經,此經亦最難解,非可以文字語言表者,本舍于第四年始講此經,亦意在融通各宗,勿分門戶耳,此各宗之大略也。

   問:入佛明宗,下手之法如何?

   答:此無定法,當隨機而決,授法前,先審其人,然後付法,本舍印有《乙亥講演錄》一書,雖覺簡陋,然尚不致誤人,內分啓機、正修、印證叁門,亦爲入門者方便,而以明宗爲第一義也。

   問:心中心法人人可修否?

   答:未可定也,在未修心中心法之前,另有他法可授,用以接引也。

   問:印心精舍何以亦參用禅宗語錄諸書?

   答:非用也,借以考證其內證之深淺而已。在未明心地前,亦在不許看之列,不獨此也,讀經亦在其後,以早讀仍無用耳。

   問:修心中心法後,即可了生死耶?

   答:生死之了不了,在自己而不在法,如自己不痛切,任何妙法皆無所用之,以此等人,佛亦無可奈何也。心中心法,未必人人當機,在各人因緣耳。

   問:禅宗何以稱爲宗下?

   答:禅宗比較他宗,至爲簡捷了當,以無教相可名,故曰宗下。不知禅定法亦尚未歸宗,宗者,究竟寂滅之圓覺實相也,空淨無染,更無法之可言。今言禅定,即未離法,即不是本相,故未名宗。是以禅宗者,以禅定法歸宗也,非禅即爲宗也,及至歸宗,並禅亦不有耳。

   問:一切法門,是否先以消除種種習氣,抑先以明心爲主?

   答:此問至爲緊要,世人紛纭莫決,即是此點,當知先明心地,後除習氣,是千古不磨之定論,心地不明,如入暗室而不開燈,雖欲整理一切顛倒,實無辦法。習氣是現行幻心之流轉,如搖動之燈,光雖迷閃,究無礙于火也。故人雖顛倒,乃一時之迷醉,其佛性本體無二也。通達不二者,自能釜底抽薪,不從習氣上下手,先從覺上著力,一覺即回複本來,否則硬製習氣,見功于一時,而非徹底清了,久久外境力強,又被境奪。入暗室而言整理,豈非盲修瞎練也哉。

   問:各宗歸宗之法,其義雲何?

   答:各宗各法,意在借用,必修至法空,歸到心地本來面目,方得名了。如戒律者,人徒知以守戒律爲宗,此是方便初學人說法,論其究竟,必以空戒爲義。以戒…

《入佛明宗答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心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