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
佛教从印度传来,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辉煌的业绩,创开了隋唐的佛学时代,启发了宋明的理学时代。一直到现在,佛书部帙的庞大,寺院佛像的普遍,对于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还是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佛教的值得尊重,值得提倡发扬,应该是每一中国人所有的责任!
中国佛教,就是二千年来流行于中国的佛教。其中有两大类:一是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教;一是经过中国佛教徒的研求修习,发展为独到体系的佛教,如台、贤、禅、净。我们应该发扬中国特有的佛教,但佛教到底是从印度传来的,所以也应研究印度传来中国的佛教。惟有从这两方面去研习阐扬,对于中国佛教的特长,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于现代的中国佛教,才能有所补益,因为许多固有的法宝,被我们遗忘了;对于国际佛教思想界的协调,才能得到恰当的方针。 [P218]
本文略说有关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想从印度佛教的完整体系中,理解(传入)中国佛教的地位;对于在中国发扬完成的佛教渊源,给以简要的叙说。
一 印度的三期佛教──总说
佛法的真义,当然是超越时空的。但自释迦佛证觉说法以来,起初是流布于印度,后来又传入中国。佛法既活动于现实的时空中,义理、教典、宗派、制度等,便为时空所局限。中国所承受于印度的佛教,自然也有时代与区域的关系。 印度佛教,从佛陀初转*轮起,到回教侵入东方而衰灭(西元一二00年顷)止,约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末后的二百年(波罗王朝晚期以后),印度佛教已濒临衰亡边缘。在此以前,虽或兴或衰,大体上都有独到的发扬。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太虚大师分之为三个时期,每期(大数)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约当西元以前,为「小行大隐时期」。佛灭不久,佛教界开始结集圣典。到阿育王时,四阿含经与广律,大体凝定,为佛教界所公认。四阿含法义的阐扬, [P219] 佛弟子有了不同的论义,分为舍利弗的阿毗昙系(上座部所本),迦旃延的!8句勒系(大众部所本)。由于阿育王的信佛,及推动国际布教运动,使佛教向印度的东南与西北发展,促成佛教部派的急剧分化。阿育王时代,大众部与上座部,说一切有系)以外,还有源出上座而多少接近大众部的分别说部,当时盛行于中印度。中国古代传说:优波!5鵋多(与阿育王同时)以后,有五部盛行;而五部中的化地、法藏、饮光──三部,都属于分别说系。锡兰传说:阿育王子摩哂陀,傅佛法人师子国(今锡兰),是属于分别说的赤铜鍱部。此期的圣典与学派,以声闻道的阿罗汉果为终极,被称为小乘教。西元前一八0年顷,熏迦王朝采取排佛的措施,中印的政教渐衰。东南印与西北印的佛教,日趋于发展。西元前,大乘佛教还在潜流与待缘兴起的阶段,所以称之为「小行大隐」。
第二个五百年(一──五世纪),为「大主小从时期」。大乘以菩萨道为主,以成佛为标极。到西元初,大乘显著的流行起来。大乘经中,每说「佛灭四百年后」,「佛灭后五百年」,大乘经才宏布人间,这可以说是信史。西元前二七 [P220] 年,中印度的王朝覆亡,而南方的安达罗王朝,北方的贵霜王朝,代之而大盛;大乘就是与此同时而勃兴的佛教。西元三二0年,旃陀罗笈多建笈多王朝于中印度。与此同时,大乘也有了新的发展。试分经与论来说:当贵霜与安达罗王朝时代,初期传出的大乘经,如『般若』、『十地』、『维摩』、『法华经』等,大多为源出于东南而集成于西北;以一切法空为究竟了义的。笈多王朝为有名的梵文学复兴,印度教复兴的时代,与此气运相呼应的大乘教,又传出『涅槃』、『法鼓』、『胜鬘』、『楞伽经』等。这是以一切法空为不了义,以如来藏(佛性)真实不空,唯心为究竟的教典。从论典来说:安达罗王朝的龙树,宏法于西元二世纪,宗性空大乘,作『般若』与『华严十地经』的释论。『中论』最为著名,成为中观大乘(空宗)的始祖。无着与世亲(三四0 ---四四0),生于笈多王朝的盛世,在大乘不空唯心的基石上,摄取一切有系(有部及经部)的精英,而阐扬唯识宗(有宗),着了很多的精严的论典。大乘经与论,同样的有先空后有的发达程序。依佛教的实情来说,大乘虽然勃兴,传统的小乘佛教,还保有广 [P221] 大化区与众多信徒,只能说大小并行。然从印度佛教的思潮来说,此第二五百年,实以大乘佛教为主流,所以称之为「大主小从」。
第三个五百年,为「密主显从时期」。大乘与小乘──显教,虽依旧流行,而时代的佛教,属于秘密教。西元五世纪末,笈多王朝分化而衰落了。北印因!2嫢 哒的侵袭,佛教受到空前的损害。中印兴起的伐弹那王朝(六、七世纪间),护法有名,但国力有限,国祚也不长。中印与南印的佛教,由于印度教的隆盛,日渐衰落下来。西元六六0年,瞿波罗王在恒河下流,创建波罗王朝。虽局促于东方,却维持了佛教一期的隆盛,这便是密教领导的时代。密典的传出,越初是事部(杂密)、行部(胎藏界)、瑜伽部(金刚界),其后又有无上瑜伽部。传说为龙树的弟子龙智(长寿婆罗门),难陀,都是此期密乘的重要大师。达磨波罗王(七六六──八二九)建超岩寺,规模弘大,为秘密教的重镇。到磨酰波罗王时(八四八──八九九),毗!9龤波传出了时轮金刚,密教才算完备了。此后,只是维持余势而已。 [P222]
从印度三期佛教来看中国佛教,就明白中国佛教,不同于锡兰(又传入缅、泰),不同于西藏(又传入蒙、满),有着时代的关系。一、中国佛教的最初传入,早在汉明帝以前,但有弘化的事迹可考,占有中国佛教的一页者,要算汉桓帝时代(一四七──一六七)的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为最早。此时,印度正是大小并行,大乘为主的时期。所以中国没有锡兰那样,有过专弘小乘时期,而造成小乘佛教深固的根柢。中国是一开始,便是大乘为主,小乘为从的局面。虽也偶有偏宗小乘的,如僧伽提婆(四世纪末)说:「无生方等之经,皆是魔书」;虽大量译传阿含经、广律、阿毗昙论,而大乘始终为中国佛教的重心。中国佛教主要为印度的中期佛教,从支娄迦谶的传译,经竺法护(三世纪后半)而到鸠摩罗什的(四0一)来华,都着重于大乘经论的传宏。所传译的大乘经,可说都是龙树『大智度论』所引用过的性空大乘经;论典还只是龙树及弟子提婆的作品。略后,中国所译传的,有一显著的不同。如昙无谶(四一六顷)的『大般涅槃』、『大云经』;佛陀跋陀罗(四二0顷)的『如来藏经』;求那跋陀罗(四四0顷) [P223] 的『楞伽』、『深密』、『胜鬘』、『法鼓』等经;菩提流支(五一0顷)等的『楞伽经』、『十地论』;真谛(五六0顷)的『摄大乘论释』等;波罗颇迦罗(六三0)的『大乘庄严经论』;玄奘(六五0前后)的大量论典,这都重在龙树所不曾引用过的真常大乘经,与无着、世亲系的唯识论。这一先性空经论而后真常唯心经论的次序,印度与中国完全一致。
二、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密教,属于事部的,东晋以来,多少杂乱的传出。唐开元四年(七一六),善无畏来传『大日经』(行部);开元九年(七二一),金刚智来传『金刚顶经』(瑜伽部)。号称两部大法,其实还只是前期的密典。不久,唐代衰乱,佛教的传译也就停顿了。直到赵宋开国(九六0),国运复兴,五六十年中,又有梵僧东来。但大抵来自佛教久衰的北印,不是密乘重镇的东方。所以虽传译密典,也有属于无上瑜伽部的,但不能影响中国佛教。宋代的译经,不过编入大藏经而已。无上瑜伽不曾宏通于中国(除元代),晚唐的衰乱,为一主要原因。这与西藏恰好不同,佛教的最初传入西藏,已是西元七世 [P224] 纪中,印度早是密乘勃兴的时代了。西藏所传的,为印度后期──「密主显从」的佛教;中国是中期佛教,「大主小从」,含得初期与后期的一分。
二 罽宾中心的佛教区
释迦佛时,佛教本只流行于恒河两岸,律典称此为「中国」。阿育王时代,佛教向南北扩展。南方到达磨酰沙漫陀罗,婆那婆私;又越过大海,传入锡兰,成为分别说系赤铜鍱部的化区。北方到达罽宾,又扩展到西北及东北。锡兰、罽宾及以北地区(回教侵入为止),不属于印度,而文化是印度佛教化的。在当时,南北都还是初期佛教。到五百年顷(西元前后),印度全境──从南到北,到处有大乘兴起。罽宾及以北地区,为北方的大乘重镇。南方是:东印的乌荼,南印的安达罗,(南)憍萨罗,都是大乘区。锡兰孤立海中,所以虽有大乘传入,而多少保持旧有的传统。北方是大陆相连,所以罽宾东北,都成为大乘盛行的地方。大乘佛教是南北呼吸相通的。从发达的情况来说,在安达罗与贵霜王朝时, [P225] 大乘是由东南而西北的。笈多王朝时,南北同向中印会合。后期佛教是由西北而流向东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主要为陆路,越过葱岭,从西北而来。由海道而从南方来的,到南朝才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交通的着重陆路,所以西北印度──罽宾区的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最密切,尤其是汉、魏、两晋时期。说到罽宾区,汉、晋以来,一向指犍陀罗、乌仗那一带,(先是赊迦,后是)贵霜王朝的政治中心(隋唐才以迦湿弥罗及迦毕试为罽宾)。从此向东,是迦湿弥罗、支那仆底、阇烂陀罗等。向西,是那揭罗曷、迦毕试、梵衍那、缚喝(吐火罗政治中心);又从缚喝影响到安息(西)、康居(北)。向北,深入山区,是乌仗那、商弥,到达葱岭的羯盘陀(今新疆的蒲犁)。从羯盘陀向东北,是沙勒、龟兹…
《以佛法研究佛法 七、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之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