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喻师与《成实论》
一、何谓譬喻师?
[279]「譬喻者」(Dārṣṭāntika譬喻师)之名称,在所有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等部派的任何文献都未曾出现过,而是在《大毘婆沙论》中忽然出现。在此论中,譬喻者的主张前後被叙述多达七、八十次,仅次於普通被称为此论之编纂者的世友、妙音、大德1、尊者之说。世友等人是有部的骁将,大多数是我方;反之,譬喻者则是有部之敌,是异端者。譬喻者对有部而言,是最有力的反对者、攻击者,这点可从其他种种部派名被少数引用,而譬喻者之说却被多数引用,明显得知。虽然在世亲的《俱舍论》中,不太出现譬喻者之名,但是,到了众贤的《顺正理论》则频繁引用其说。
根据《顺正理论》,随处都有相当於婆沙的譬喻师立场的譬喻师、上座与经主,作为有部最有力的反对者。此三者是属於同样的主张或系统。从文字层面来看,譬喻师之说大体上像是在古代;上座与经主则似乎是在众贤当时的语气,2 其说深及细部,可看出有开展详说婆沙譬喻者所未言及的倾向,[280]因此,三者属於同一系统。那麽何谓「譬喻者」?它属於部派佛教中的那一部?
根据慈恩的《成唯识述记》,所谓「譬喻师」,是经部的异师,又称为「日出论者」。3 本来经部有三种:
1.根本师,即鸠摩罗多(Kumāralāta,又作究摩罗多)。
2.室利逻多(Śrīlāta),作经部毘婆沙,即《顺正理论》所
单指的上座。
三、只名「经部」(Sautrāntika, Suttantika)。
其中第一之根本师鸠摩罗多,造《结鬘论》,此论出於佛灭後一百年期间的北天竺怛叉翅罗国(Takṣaśilā,Takkasilā),因广说譬喻(*善用譬喻说法),所以他和他的徒众被称为「譬喻师」,当时尚无「经部」之名,经部之名出自佛灭後四百年左右的《成业论》等。也就是,根据上述,经部在古代被称为「譬喻师」,发展後则以「经部」之名称呼。《顺正理论》也是如此解释。但是,「经部」之名也被《婆沙论》引用一、二次,在《婆沙论》中,经部师和譬喻师并未被视为是同一者。在《俱舍论》中,譬喻者的主张只被引用二、三次,相当於《婆沙论》中的譬喻者,或者《顺正理论》的譬喻师之位置者的,即是经部师。在《俱舍论》中,反对有部的是经部,在未有明文的场合,也是指经部。因此,似乎可看出譬喻师兴盛於婆沙时代,世亲时则力量稍减,到了几乎是同时代的众贤时,又忽然复苏起来。譬喻师总是有部最大的论敌,将《婆沙论》、《顺正理论》的譬喻师之说,和《俱舍论》的经部师之说做一比较,就可清楚了解这点。也就是,可知《婆沙论》的譬喻师之说,和《俱舍论》的经部师之说,几乎是同一个主张。《顺正理论》的譬喻师等,也是承袭此主张。只是到了後代,其说可看到几分发展的痕迹。如此看来,可知譬喻师是经部的一派,而且是属於古早时代。
慈恩大师认为譬喻师之祖鸠摩罗多是佛灭後一百年之人,这是有待研究的,根据《俱舍光记》,鸠摩罗多是[281]经部的祖师,是从有部分裂出来的。4 因为经部是从小乘十八部中最後产生的部派,所以经部之祖鸠摩罗多应该不是佛灭後一百年时的人。又根据《付法系谱》,鸠摩罗多是世亲一、二代前的人,在龙树之後。但是,若以鸠摩罗多为譬喻师或经部之祖,那麽因为譬喻师之说被《婆沙论》所频繁引用,所以他应该是比龙树更早时代的人。对於鸠摩罗多以及其他与经部有关的室利逻多等人,尚有不明之点和疑处,但是这并不是现在﹝*所要说明﹞的问题。可以确定的是,譬喻师早於西元前後即兴起,而且是经部的一派。
二、关於《成实论》
《成实论》是属於那个部派,自古即有种种的异说。有说是多闻部,有说是经部,有说法藏部,有说化地部,也有说是取小乘各部派之长处,而新成立的一派;也有说是取大乘之意,来解释小乘教者,甚至也有提倡其为纯属大乘者。5 《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Harivarman),根据史传所说:
佛灭後九百年,生为中天竺婆罗门之子,幼颖悟,通晓世典,後出家为有部沙门究摩罗陀之弟子,[282]蒙师教授迦旃延之大阿毘昙,未经一月即精通文义。但其慨叹此书缺乏统一的组织,支离破碎,学习不便,且此书之说与佛教之根本义有很大的隔阂,不过是末流而已。於是在数年间穷究三藏之旨,以探究九流五部之本源。时有华子城大众部之僧,遵奉大乘为五部之根本,久闻诃梨跋摩才超群彦,且为众师所忌,彼等二人意气相合,共同研究诸部派之说,弃末流而溯根本,於是诃梨跋摩制作了《成实论》二百二品云云 6。
诃梨跋摩之师是有部僧究摩罗陀(Kumāralāta =鸠摩罗多、究摩罗多),即经部之祖,究摩罗多的年代并不清楚,诃梨跋摩的年代也不确定,普通是定位在大约佛灭後七百年至九百年,《佛教大年表》、《大正目录》等则谓西元263年。若将他看成是那时期的人,当然就比《大毘婆沙论》的制作还晚。若果真如此,那麽上述史传所说的,蒙究摩罗陀所教授的迦旃延,他所造的「大阿毘昙」,不知是指《发智论》,还是《大毘婆沙论》?因为提到迦旃延所造之此书有数千偈,所以可能是《发智论》。因此,究摩罗陀或许并不知道《大毘婆沙论》,而且他是有部僧。《发智论》是在中印度所作,《婆沙论》则是在北印度迦湿弥罗地方编辑而作,所以在中印度的他们,可能并不知道《婆沙论》。
如果将究摩罗多视为譬喻师之祖,那麽究摩罗多与《婆沙论》的关系是这样的:究摩罗多反对有部的形式论及一切万有为实有的极端论,而主张长、短、方、圆等形色、心所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等的假有,采用合理论,成立所谓「譬喻师」的经部一派。这与诃梨跋摩对迦旃延的大阿毘昙之态度十分类似。而且究摩罗多与诃梨跋摩也有师徒关系。他们皆在有部出家,而且对有部之说感到不满,这是很合理的,两人皆追溯释尊真意而成立其说,以原始的经典为依据,所以後来被称为「经部」。7(此事待後详述。)
[283]那麽,究摩罗多所创始的譬喻师之说,与其弟子诃梨跋摩所作的《成实论》的主张之间,到底有何等的关系?
三、譬喻师与《成实论》
首先,有必要抽出《婆沙论》、《顺正理论》等中所出现的譬喻师之说,将它与《成实论》的教理做比较。以下就拟将下列问题整理成九大类,一一列举来看。被视为与譬喻师是同一者的经部之说,出现自《俱舍论》等中的,也视需要而列举。引用中(S)表示经部之说,或者承袭其说者。
略 语 表顺 =《顺正理论》
毘 =《大毘婆沙论》
婆 =《阿毘达磨毘婆沙论》
俱 =《俱舍论》
光 =《俱舍光记》8
宝 =《俱舍宝疏》9
成 =《成实论》
S = 经部Sautrantika
例如,「成5」表示《成实论》卷5。在其他论的场合也是指卷数。又,顺、俱是大正藏第29册,毘是大正藏第27册,婆是大正藏第28册,光、宝是大正藏第41册,成是大正藏第32册。以下就仅附页数。
A. 色法
[284]经部─也就是譬喻师,反对有部而主张:所造色与四大种是同一者,又主张长短方圆等形色的假有,并且不主张无表为色法。此等说法皆被後来的瑜伽系所采用。
(1)顺:所造色与大种无异。
成:四大即是造色。
成:离色等法更无地。
成:眼等诸根不异四大。
(2)俱(S):形色非实有。
成:形等是色之差别,离色不生形量等心。
(3)毘:无法处所摄色。
俱(S):表无表色非实有。
成:无作(无表)是心不相应行,非色法。
(心不相应行非实有。)
(4)顺、婆:否定诸色之同类因。
(在毘为外国诸师之说。)
无此问题。
(5)顺:许诸色之等无间缘。
无此问题。
(1)顺5,356b。成3,262c。成11, 324a。成4,265b。
(2)俱13, 68b。成5, 273a。
(3)毘74, 383b。俱13, 68c。成7, 290b。
(4)顺16, 422a。毘131, 682c。毘17, 87c,(婆10, 72c)。
(5)顺19, 445b。
B. 心、心所法
关於心、心所法,各部派之间有异说。受、想、行、识等,在原始的意义上,皆[285]意谓各种心的作用,并不承认在作用之外,另有心的主体。但是,随着心识说(把心识想成是某种实体性的东西)趋向复杂,而产生「心所法」之术语,把受、想、思等当成心的所有物、随从、臣下,心就成为中心的君主。一个主体性的心,同时与多个心所法相应俱起。受、想、思、触、作意等诸心所,成为十大地法或五遍行、七遍行,皆与任何心法俱伴相应。心不是单独生起,而是必须与若干个心所法一起生起。
如此一来,心与心所的关系究竟是像构成物与其要素,或者是像某个东西与其属性的关系?各部派之说法各有不同,相当不清楚。有部等认为心所通常意指心的作用,心所与心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法,将作用概念实体化而成为实有。但是,十大地法的所有心所,在任何一种心之下,是否都能起作用?睡眠时,受想思触等心所,也同时俱起作用吗…
《譬喻师与《成实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