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尤智表)▪P4

  ..续本文上一页代的人物还在扮演着历史上的故事,不过顺序是反的。这就是说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是与速率有关系的。这种观念在常人不冤惊奇,但佛学家却认为本然。因为佛教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认其有独立的存在,故对于时空也认为不是常住不变。楞严经所谓「于一毫端,现十方刹,坐微尘裹转大*轮。」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一坐就是五十劫。这是佛家对于时空的观念。时空不单是受到物质速率等的影响而起变化,而且亦随着吾入的心念而起变化。八指头陀(清末诗僧)自言「坐禅一日,如弹指顷。」又佛经常言,三大阿侩只劫不异刹那,芥子可以纳须弥,小大久暂之分,纯属众生妄计,并无实体。

  我所以说佛法超乎科学者是说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都可以甩科学来解说,而有一部分则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因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色法(即百法中之十一种色法)及不相应行法中的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而且在十一种色法中,亦仅限于五种浮尘根及色声二尘(关于香味触的研究太少,远不能舆色声相比,几等于无)所以科学现在的研究范围,以百法来讲,只占到百分之十二。关于时、方、数、次第、势速等五法,在算学物理学中,研究得很详,但只偏于色法方面,即有关于物资的方面。此五法本是半属心法半属色法的,若不将其半属心法的部分加以研究,仍得不到完整的智识C关于五个浮尘根的研究,在生理学中已相当完备,惟对于真能发生认识作用的神经细胞(佛经名为净色根),在接受外境之后,发生何种化学作用,何种物理作用,及如何与意根取得联络,而与其它诸根发生关系,则尚未有具体的报告。物理学对于色声二尘研究得最详细。所有不可见的物理现象如电压、火箭速率、磁场强度、X光、微菌、各种天体等,都可用种种仪器,如电表、雷达、照相机、显徽镜、望远镜等,把对象转变为可见的色法。物理学对于声尘的研究稍衣于色尘。由此知道人的耳根对于声的感觉是有限制的。普通人只能听到每秒二十次以上至每秒二万次以下的波动。各人耳根的感觉力并不相同。各人眼根的感色力亦随人而异,故于各色辨别不清者,称之为色盲。由此可见色声二尘非是离心别有。楞严经有一段关于声的观念,说得最透澈。佛对听众特地辨明「声来耳边」之谬。按声来耳边是一般人的感想,就是我们学过物理的也是如是想。但细思之实属错误。盖击钟之时,钟因被击而振动,因此鼓动四周的空气分子,一个个互相撞击,最后击动我们耳边的空气分子,再撞击到耳膜号传至耳神经细胞,途起声的感觉。此种空气分子的波动在达到耳膜之前,只能说是空气波,而不能名为声波,此一谬也。(由此观之,物理学家对于定名,亦未尝严格,此后亦当采用佛经中六离合释之定名方法)空气波动时,其分子只在本位上振动,并未有一个分子一直从钟边跑到耳边,不得谓声来,此二谬也。印此一点,科学家应向佛法焚香顶礼了。

  心法与色法实是两个对待的东西,科学家还只知色与色之相对,而尚不知心与物之相对。唯识学之说见分相分相待而生,如蜗牛之二角,一起则俱起,一灭则俱减。他如生减、断常、一异飞去来、真妄、迷悟、善恶、罪福、缚脏、净染、圣凡、人我等等亦皆是相对法,俱非实法,切莫执着,中谕一书,辩之綦详。科学家如欲扩展其领域,亟宜留意及此。

  佛教有一把犀利无比的宝剑,是它摧邪显正的利器,就是因明学。科学家虽亦应用逻辑,但因为科学处处根据事实,不如哲学家之高谈玄理,所以实际上亦并不靠它过生活,偶作参考而已。算学实在是实用的逻辑,所有自然科学有关数量的部分,都拿算学来推测、来表达,不虞其发生错误。但若论到有关心的部分”则非数量的逻辑所能济事,非用因明不可了。因明之胜于逻辑处,现代学术界类能言之,故此不赘。

  六、佛教的实验方法

  佛教不是单讲理论而不讲实行的,它是知行并重的,知行合一的,知即所以为行,行郎所以为知,知之极即是觉,觉行圆满即是成佛。不单楞严经是一部实验指导书,所有经律论三藏都是崇尚实验,指示实验的。所以佛学舆科学相类,于通达理论之后,必须着手实验工作。真正的科学家,走出书室,便到实验室,作完了实验,便回到书室,再把实验的结果,分析探讨,以与理论相印证。真正的佛学家也是如此。阅经看教之后,便入佛堂,或静坐参禅,或注想作观,或修律仪。或修密行,或念佛,或作种种佛事。功行完毕,则又阅读经论,或参访善知识,以求印证。所不同者,科学家是用六识的分别智,去推求六尘的生灭变化依他缘起之理。佛学家则于分别智之外,复用无分别智作观照的工具,其研究的对象,则不限于色声等六尘,所有百法中之心法及无为法,皆在研究之列。科学家虽天天用心研究”但对于心的本身,却忽略了。其忽略的原因,不外乎二:一是科学家多认心物独立,物的现象,不是主观的心所能改变,以为研究物象,就无须研究心理:二是有若干科学家虽亦认识心的重要,但仍把心当作物一样的研究,而所用的工具,仍是有分别心,而不是无分别心。例如:现在的心理学,因为用的工具不好,所以研究出来的东西,只是些生理上的种种心理现象或反应,而对于百法中之心王心所等纯粹的心法,并没有什么成果。佛教实验的对象既不是粗笨的物质,而是细巧的心法,所以它的实验工具舆实验的方法,就与科学实验室的设备不同。佛教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种:

  (甲)戒律——佛教实验心法的法门很多,但入手第一步是受戒。受戒的意义,就是改变生活的方式,使适宜于实验。在家学佛须受三皈五戒,出家的比丘则须受比丘戒。比丘是处于师范的地位,所以戒律较严。戒律愈严则身心烦恼愈少,他的智力愈强,就是他的实验的工具(如化学室中所用的天平等)愈精细,而愈能分析各种心理的状态,而加以种种的处理。所以受戒是有极深奥的意义,而欧美人看到我国和尚的生活,往往认为非人的生活。这是因为他们只懂得向外界的物质采求真理,而不懂得向他们的内心去采求真理。佛教认为心物本非二体,但以心求物,则心劳而物性失真。若先净自心,使自心不参加扰攘的外境,则对于一切事物,方能如理观照,非但能得其真相,且能尽其大用。佛教何尝不讲求物质文明哩

  诸佛国土,如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黄金为地,七宾为树,楼阁庄严,备极壮丽,衣食服用,俱臻胜妙。但向外探求而得者,其心未净,必至累心,而生贪瞋淫杀之毒;若向内采求而得者,其心净妙,物不累心,心能转物,乃有慈悲喜舍之乐。所以持戒是佛家治心的初步方法,其在物质方面作种种助缘之具者,则又有钟飞盘、鱼、鼓、幢、幡、香、花,以及伟大庄严的佛像,清净的禅堂斋堂,无非帮助治心的工具,犹化学试验室中,只有试验管、煤气灯、滤水纸等各种仪器工具,亦无非供实验之用,并非一般入之以佛像为偶像,为崇拜祈福之用者。至于和筒自身的衣服用具,则减至极少,仅留三衣一钵,所食亦只蔬菜淡饭,仅足果腹,盖恐衣食丰美,则引起贪痴等心所,足以妨碍其实验的工作。这是我对于佛教戒律的认识。

  (乙)禅定——这是佛教心理实验的主要工作。在严持戒律之后,身心上已减轻了不少障碍,乃进而静坐入定,作种种观察,俾得亲身体验到佛说的真如本体,是怎么一同事。世人都以为日常思虑推测的心,就是我们的心体,就是科学家推求事物真理,也只是用的这个心,但佛则斥此为前尘分别影事,并非真心,而且是一个坏东西,佛譬之为贼,非舍弃不可。在世人以为一旦舍弃,则无心可用,将同木石一般,如何再能研究学问

  佛则以为不舍此心,则你的常住妙明的真心就无从显发,一旦舍弃,非但不是无心可用,而且对于事事物物都能正确的明了,不被妄心所欺,亦不受一切的束缚,自然能发挥它的妙用,所谓时间空间的束缚,生老病死的苦痛,都可以摆脱。佛教的修学本来分三个步骤,名曰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意。所以持戒习禅只是求慧的手段。这个慧与一般科学家哲学家所用的智慧不同,世间的智慧总离不了意识的分别,和随同意识而起的「思」「想」二心所。惟由定所生之慧方能对事物作如理的观察夕得其真相。所以禅定是学佛者必由之路。我国高侩,往往起初不识之无,及后禅定功深,一旦豁然开悟,讲经说法,头头是道,甚至世间技艺,若诗若画,亦超然出尘,自成一家,不特古代为然,当代亦不乏其例。故作者认为静坐习定,不特适用于佛学,任何学者都可采作训练心智的方法,如能实行,则学问进度必能加速。例如:工程学生学习投影几(Descriptive Getry)时,有许多想象力薄弱的,往往不能理解,而绘出正确的图形。如能令其闭目静坐,注心作观,则对于各种投影及截面的形态,必能观察清楚,如见其物。这是作者特为科学家介绍的一个实用的方法。

  (丙)密宗和净土宗——大家对于密宗,往往误认为含有神秘的意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实所谓密者,并不如普通之秘密会社,只令内幕中人知道,而不令外间人知道。佛说法原是很明显的,但是讲到真如本体,除了实证之外,总是说不明白的,连表达意思的工具——语言文字——都无法可施,于是释迦牟尼佛又特创一种不显说的密教,只教人依法实施,结果也同样可以亲证真如。密宗的修法,是教人口诵咒、手结印、心作观,身口意三业相应,自然能令人明心见性。在上文已经讲过,一个人的心念就有变成能力变成物质的可能,再根据依他缘起之理,三业结合,当然会发生某种精神或物质的效果,所以密宗也无所谓神秘,不过这是一种不谈理论专讲实行的一种修法而已。即如我国唐宋时代盛极一时的禅宗,是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这样离开文字,心心相印传下来的,也带着密的意义,不过一是三业相应,一是直指人心…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尤智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