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达亮)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

  达亮

  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物,是岭南文化的骄傲。惠能创立禅宗南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里程碑。介绍慧能的生平、《坛经》版本及其禅学的思想,就有必要了解岭佛教是如何传播的及其对岭南的影响。

  岭南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名称是东汉岭南广信人车子所取,他将佛教所尊奉的“浮屠”转化为“佛”,而“佛”字之义是指看不清楚的人,即山越人的祖先神。东汉的牟子,在广信完成了《牟子理惑论0,在中国的佛教史写下新的一页。

  在宗教方面对岭南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佛教。东汉时期,印度佛教主要通过两条路线传入我国。一条是陆路,经由中亚细亚、新疆,然后深入内地。另一条是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宋半岛、越南到达广州。佛教虽然被认为最早是于汉代通过西域由陆路传入中国的,但交(趾)广(州)海路仍是佛教入传中国最早的途径之一(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佛教由交广海路传入中国较从西域陆路传入中国的时间更早。见《学术研究》1990年第5期曹旅宁文),且影响更大。岭南具体何时始有佛教,已很难查考。但东汉末年避乱交州的牟子,其所着之书中多有关于佛教僧侣的记载:“今沙门剃头发,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等等。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交州佛教已颇为兴盛。就连《牟子理惑论》本身,也充满着佛教思想。换句话说,在东汉之前,岭南佛教就已颇盛行了。当时,佛教发源地天竺,“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有些人还因此居留在当地。如东汉末出自岭南交州的高僧康僧会,“其先康居人,世居天竺,其父母商贾移居交趾”。佛教的东传中国及中国僧人的西行求法,主要是取海路而行,岭南交广地区便成了海外佛教东传中国、中国僧人西行求法的重要桥梁。

  三国时期,岭南为东吴管辖,公元二世纪六十年代,东吴末期孙皓执政。最早跨海从印度到达广州的佛教僧人是三国时代的印度僧人真喜沙门(强梁娄至)来到广州,翻译了《十二游经》一卷。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来到广州译经传教的印度僧人。西晋武帝时,又有梵僧迦摩罗从西天竺到广州,在广州城内修建了岭南历史上最早的两所寺院,即三归寺和王仁寺。东晋安帝时,古罽宾国(今克什米尔)85岁高僧法明(昙摩耶舍),在广州白沙寺讲法,有门徒85人而且还有女尼。从两晋到南朝,不断有印度或西域僧人来广州译经、传道、建寺,并留下了不少的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梁武帝中期,着名的少林禅师达摩即印度天竺国王子菩提达摩,也是最先从广州转入建康,再去嵩山少林寺的。达摩到广州时,曾创建西来庵,广州城内至今仍有“西来初地”地名。

  从三国至南朝梁,海外僧人由海路至岭南传教(其中一些后来北上建康等地)的。据《车子理惑论》所记,东汉末年岭南的佛教已经相当兴盛。六朝时期,就有不少来自外国的僧人进入岭南后,又转而北上建康等地传教,其中见诸文字记载、较为着名的就有昙摩耶舍、求那罗跋陀、达摩、真谛等;真谛及其弟子在岭南的译经和传教活动,是六朝时期中国佛教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除了真谛及其弟子,岭南地区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还涌现不少着名僧人。至唐代又有南天竺国密宗僧金刚智携徒不空由海路经广州北上洛阳传播密宗。这些外国僧人多受到当朝统治者的礼遇,从而扩大了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外国僧人停留和行经的地方,如广州、韶州、罗浮等,均成为佛教弘化之地。

  佛教的外传,也与商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在岭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商人、商业与佛教传播的紧密关系,可以说,六朝时期岭南商人与佛教关系的紧密,非中原及江南可比,岭南的商人是岭南佛教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岭南的佛教随着商业贸易而传入岭南的。佛教的兴起,就与商人有着密切关系。方立天先生指出:“从释迦牟尼传教活动得到的社会支持力量看,佛教代表的是刹帝利、大富豪商的利益”,“大富豪商如须达多,就是释迦的最有力的施主。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刚成佛时从菩提树下站起来,最先向他奉献食品的是两个商人。在释迦招收的弟子中,起先是五比丘,其次就是商人耶舍,耶舍一次就带来了60个人,皈依释迦。”(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岭南最早的佛教寺院,即广州城内的三归、王二寺,就是晋武帝太康二年(281)东来的天竺僧迎摩罗创建的。与此同时,有不少中国僧人经由岭南取道海路西行取经求佛法。

  岭南的广州、始兴郡(即后之韶州),唐代成为新禅宗的发祥地,这与六朝时期岭南佛教信仰之普遍,有极深厚的社会基础是分不开的。唐代,为岭南佛教的鼎盛时期,其突出的表现是惠能南派禅宗的创立及其广泛的传播。

  六祖生平事略

  慧能(638—713),亦作惠能,林有能所着《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研究表微》中对“慧”与“惠”二字的辩析论证,偏重于前者。(《学术研究》,2006年第11期)被尊称为禅宗六祖,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先世为河北范阳(今涿县)人,为当地大族。唐高祖时,其父于武德年间谪官到岭南新州(今新兴县东),遂记为新州人,成为平民。据胡适、陈寅格等人考证,慧能是“岭南獠獠人”,即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猖獠是唐代统治阶级对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污蔑称呼。慧能的母亲可能是瑶族。他去弘忍那里时,穿的可能是少数民族服装)慧能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慧能死后,躯体不坏,由其门人方辩裹拧涂漆于其上,面貌俨然,一如生前,称为肉身像,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即古代的宝林寺)供奉,至今还保存在广东南华寺。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人也,其本世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于新州百姓,终于贬所。……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慧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宋高僧传》卷八《慧能传》)“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法海六祖法宝坛经略序》)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第二编第十一章列举出史籍中关于惠能生年的七种不同说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洪修行、孙亦平所着《慧能评传》坚持《宋传》及《法宝坛经略序》所说,认为“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子时生下了惠能”(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杜继文、魏道儒所着《中国禅宗史》则通过多方考证,认为“难以澄清慧能的生平”(江苏古籍出版社,133页)。

  慧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亡随母移居南海,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以卖柴为生。他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一日,慧能在集市卖柴后,偶然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当下便开悟,于是向黄梅五祖印可。“(能)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法海《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他到湖北蕲州黄梅县冯茂山,以行者身份从学于五祖弘忍。咸亨三年(672),慧能到送黄梅东山寺,弘忍见他气貌不扬,便问:“你从何处来

  来作什么

  ”慧能答:“岭南来,唯求作佛”。弘忍说:“岭南人无佛性”。慧能说:“人与南北,佛性无南北”。弘忍听到他这样的话,知其为根器。便又问他能作什么

  慧能说:“愿竭力抱石春米,以供众用”。如是弘忍就安排他到礁房劳动。慧能并不识字,开始只做些担水、舂米等粗活。五祖弘忍欲传衣钵,让众僧各作一偈看是否领悟般若大意。据《坛经》(此据郭朋《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所记,禅宗五祖弘忍忽一日令其门人“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后上座神秀先呈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此偈深得众僧称赞。弘忍大师谓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认为其未“见自本性”。慧能时尚在碓房,闻知此事,亦“知未见性”,遂自作一偈,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此即慧能的“得法偈”。五祖弘忍认为此偈“善知识大意”,悟得空观真谛,即于当夜三更给慧能讲授《金刚经》,并把法衣传与慧能。为防止其他僧人加害,遂令其速去。据说弘忍还亲自送慧能到九江渡口,并嘱咐确定南方之后,暂时隐居,待机行化。慧能遵师命回到岭南,隐居于四会、怀集之间多年。

  慧能出家受戒则是“怀宝迷邦,销声异域”,众生为净土,杂止于编人:世事是度门,混农商于劳侣”(王维能能禅师碑铭》),仍然靠体力劳动为生。“异域”指岭南,“编人”指有户籍的平民。十六年后在广州印宗法师处。慧能在岭南藏身十六载,才开始公开传法。惠能南归广东,后至南海(今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授《涅槃经》。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巢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认为慧能一定不是常人,遂与他谈论佛法,印宗问道:“川黄梅法衣南宋,奠非是行者吗

  ”慧能即出示弘忍大师所传衣钵,乃集寺内僧众,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举行落发仪式,二月初八并请智光为他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至此,慧能才正式成为僧人。《佛祖统纪》卷三九:“(仪凤元年)行者卢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禅师,为其落发,请智光律帅于本寺临坛授满分戒。……明年归韶州曹溪宝林寺。”不久,慧能即在法性寺菩提树—卜开演东…

《试论慧能南禅在岭南传播及影响(达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