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人相的实例
主讲:梁乃崇教授
当要别人评断你这样做是不是慈悲的时候,
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你把别人心中的慈悲
已经启发出来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慈悲……
时间:2003年10月5日
地点:新竹-台中-台北连线法会
纪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梁玉明
主持人:台中陈琼森师兄
陈:我们想请老师谈一谈,这次到马来西亚弘法的感想。
师:这次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收获。在马来西亚的怡保,有一位曾惠美女士所谈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曾女士很能干,家中大小事都听她的安排,先生、儿女也都接受,只是她的先生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当她听我讲权力、慈悲的问题以后,她觉得先生莫名其妙的脾气,一定和权力问题有关,所以就决定把权力让出去。例如以前要到外面吃饭时,要上那个馆子、要吃什么,都是她说了算,于是她决定从此以后完全听他们的。看来好像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对他们家来说却是一个大改革;另一件是有关慈悲的事,她听我说慈悲一定要去实践,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她就决心下功夫去做,不但在家里做,也到外面的医院去做义工,来改变自己。
「对方能从我这样的眼神、表情、言语、态度感受到我的慈悲吗?如果对方不能,就是我没有做好、没有做对,那我就要改变。」她这样的反省已经超越「我相」进入「人相」的立场,非常不容易。我就说:「喔!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是自己觉得自己很慈悲,就是慈悲了,要别人感觉到你的慈悲,你才是真的慈悲啊﹗
经过这样的反省,她的慈悲就有了威力。做到后来,连医院里最孤癖的、跟家人和其他病友都不讲话的病患,看到她都会笑了。去年我去怡保时,她的先生也有来,这一回我注意到她的先生,真的不一样了,有自信多了,就觉得他们家真的改变了。从这个例子大家可以学到怎么去实践进入「人相」。
进入「人相」也就是用别人的立场来鉴别自己是否慈悲,至少要进入「人相」,否则还不能算是慈悲。从「我相」的立场来看「我的眼神、微笑」,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假;可是你用「人相」来看自己的表情、眼神、微笑,那就不是假的。以前很多人不会去注意这些问题,而会觉得自己太肤浅、太假了,根本不愿意这样做。那是因为从「我相」的立场看起来是假的,但是从「人相」看就不是假的。这样让别人感受到的慈悲,才是真的慈悲。所以曾女士在这个地方把「慈悲的关键」表达出来了。就像是企业做的产品好不好,不是企业说好就算是好的,而是要顾客说好才是好,所以曾惠美女士的例子非常有价值。
人与人之间常常有沟通的问题,如果你在沟通、表达的时候,你从别人的立场来看:「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别人听懂?」这就是进入「人相」。一旦进入「人相」,你的表达就会谨慎;如果你没有进入「人相」,就会觉得「我已经讲清楚了,你的程度太差,才会听不懂」这样就没有办法进入「人相」,沟通也就会产生问题。倾听也是一样,我们倾听时常是站在我的立场听;倾听的人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听他心里要表达的东西,这样就会容易听懂别人要表达的。不然你会听不出他心里的真正意思,因为你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场在听,所以会听不懂。为什么你听这句话时,听起来会觉得莫名其妙,绝对是有原因的。如果你会站在他的立场来听,就不会觉得莫名其妙,也会听得懂,觉得他是有道理的。双方都这样的去努力,表达的人也站在对方的立场表达;倾听的人也站在对方的立场倾听,沟通就不会有问题。否则你讲你的,我听我的,鸡同鸭讲,沟通时就不会心意相通了。
过去我以为进入「人相」比较简单,大家应该都会的;而进入「众生相」比较困难,所以花很多精神去注意「众生相」。经过这件事情,才觉得进入「人相」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不简单,所以我们需要重视「人相」。同时我认为人类想要谈恋爱、结婚、成家,就是想要进入「人相」。尤其是结婚成家要做好的话,一定要进入「人相」,否则大家就会不知道在做什么?谈恋爱、夫妻共组家庭,这就是在修进入「人相」的历程。尤其有了小孩之后,很多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沟通会有问题。常常听说青少年时是反叛期,如果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懂得进入「人相」再去沟通的话,哪有什么反叛期?本来是自己生的儿女,怎么会弄到后来反目成仇?就是大家没有进入「人相」。有些父母唠唠叨叨一直念,念到儿女都反叛了还不晓得,你说他是不是停留在「我相」?如果他是进入「人相」的话,就不会叨念了。所以家庭有了儿女以后,也是在进入「人相」的修行。人类喜欢恋爱、成家,在我看起来都是为了修行,都是不知不觉地在修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还有一个学员很会问问题,声音又很大,我就说:「这是大炮,有什么事情,就由大炮来讲。」后来有一位曾经在台大念过书的学员,悄悄地跟我讲:「老师,大炮的意思,在这里是说谎话,跟台湾的意思不一样。」所以连说话用词,都要入境随俗,这也是进入人相,是一个有意思的经验。
师:陈琼森,还有什么问题吗?
陈:我们有许多的问题,这个主题是围绕在「我相」这个地方,比如说,在打坐时起了妄想,我知道在起妄想,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就会起疑惑,这还是比较小的事情,可是从这个地方看的话,好比说我在教学生,每一个人理想跟现实之间,怎么去平衡呢?理想跟现实之间没有得到平衡时,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另外是我们都认为习性是我相的部分,要怎么去改?最后一个是要怎么健全「我相」,例如跟同事们一讲到国家的认同时,再要好的同事,就有了问题。从健全「我相」到国家认同这方面,范围虽然大了一些,是不是老师也给我们一些指导,帮助我们健全「我相」。
师:你最后的问题,有关国家认同已经是「众生相」的问题;「我相」还没有厘清楚时,「人相」都进不去,更不要说「众生相」了。所以,我相和人相没有厘清以前,要厘清国家认同,当然是大困难。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相」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人相」的问题,我们就从「我相」的问题来说,你问打坐时起了妄念,知妄念与妄念哪一个部分才是真正的我?如果就这个问题来讲的话,我们可以从「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来看,我们的妄念被我们知道了,那么这个妄念就是被知;能够知道这个妄念的就是能知。那我现在就要问:你会觉得被知的部分是真正的我呢?还是能知才是真正的我?
陈:老师问的大家都知道有标准答案,我们要问的是:知道自己有妄念、有不好的习性,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我?
师:你是要问习性是真正的我呢?还是妄念才是真正的我?你是要比较这个吗?或者能知和被知,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
陈:譬如说,我在打坐时会起妄想,可能另外一个我会觉得是我在起妄想,就会觉得这样是不好的;另外,譬如说我有一些习性,这个习性我自己知道是不好,要改又不容易,那这个习性是不是我的一部分?想去改它、觉得它不好,是不是也是我的一部分?当然如果纯粹从理论上讲,好像有一个境界比较高的,另一个比较低的,彼此在拉锯。如果照刚才您这样分析的话,好像境界比较高的那一个应该属于更真实的我。
师:是这样子,所以你提出来这个问题,只要用「能知与被知」这个结构去分析、了解它,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有时候是不需要给答案,只是问另外一个问题时,答案就会自动出来了。这样对于健全「我相」是有帮助的。我想大家也听我说过,能知掌握了主动权,而被知的部份是没有主动权的。这里也明显地告诉我们,掌握主动权的「我相」才是健全的,丧失主动权的「我相」就不健全。一个掌握主动权的自我,它一定会有自信、自…
《关於「四相」之08:进入人相的实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