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上座部佛教道场通讯
作者:明法比丘 时间:2006/11/9
编辑说明:本资料以亚洲地区原始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的道场为收录内容,其间有编入大乘佛教寺院,以方便亲近或挂单。编辑有不少疏漏,请读者能提供资料,作为更新时编入或更正。善哉。
前 言
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东南亚国家,当地大多数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佛教深入人民生活,过去千百年来,佛寺是人民的教学中心,直到近代,世俗教育的部份才由政府接手。当前人民还是热衷於佛教种种活动,作功德、供养出家人、参加法会、短期或长期受戒出家、前往寺院聆听法师开示,请求祝福。出家人致力於禅修、巴利文佛经的学术研究,从事社会服务,如在村庄、监狱从事教化及生活的协助工作。上座部的佛教国家,僧众只有比丘、沙弥,没有比丘尼、沙弥尼、正学女(式叉摩那),但有女众,剃除头发,受持八戒或十戒,她们也受到礼拜与供养,但社会地位稍低。
致力於禅修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是秉持佛陀所说的「厌欲、离欲、灭欲」的道法而修行。虽然禅修活动在整个社会里只占小部分,但对於佛教基本教法的保存与传承却很重要。
禅修道场与寺院之差别
禅修道场和寺院有些差别。禅修道场主要为从事密集禅修的行者而设计的,它的环境通常是安静的,减低外在的干扰,适合静坐和经行。除了小参(面谈)之外,社交活动受到禁止或严格限制。每个人全心致力於禅修,一天当中,有的时段团体共修,有的时段独自用功。除了精勤於发现法的实相之外,不必做太多的杂事,生活方式简单。
而寺院的日常作息,通常安排清早朗诵巴利经文、静坐。然後出家人托著钵去乞食。回寺後一起用餐,有的寺院一天用两餐,在中午以前完成。用餐前後,师父可能给予简短的开示。其余的时间则从事禅修、阅读、或者分担一些属於僧团的事务,如:建筑、清扫、洗涤、缝补、染衣等。此外,有些出家人会去教导信徒。晚上时,再度集合朗诵经文、静坐,以及师父的佛法开示,讨论僧团事务。然後,回到茅蓬静坐、阅读、就寝。在理想上,寺院整天的作息都是禅修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日常生活的修行步调并不紧凑,对初学法者来说,有很多分心散乱的因缘,只能尽量保持正念和专注。至於应该投入哪一种精神修链的方式较适当,就要衡量学法者目前的状况而定。
住在寺院或禅修中心的在家人,通常必须遵守八戒,即离杀生、离偷盗、离性行为、离妄语、离饮酒、过午不食、使用高广床.椅、离洒香水及歌舞、观看戏剧。这些戒律为了简化生活,使生活朴素,修行进步,及与人和谐相处。若打算在寺院长期修学,可考虑出家,不管短期或长期出家,受持净戒,有助於提升定力及内观智慧。一般想出家的人首先在寺庙做劳役服务一段时间,然後成为沙弥,学习戒律、社会礼仪、出家人的威仪,然逐渐了解剃度後严格遵守出家人作息和戒律的重要性。
依止师父
每位师父的特质、慈悲、善巧和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善巧的师父会针对学生的身心状况来教导。「对治」的教法,如:贪欲重者,教他修不净观;瞋心重者,教他修慈悲观;散乱重者,数呼吸;惛沉重者,修光明想。调整行者的五根(信心、精进、正念、禅定、智慧) ,对心灵的提升也很重要。
有的人会认为自己的师父和教法才是最好、最纯的,有的人会批判师父和法门,这种分别心会使人造成的苦恼。
少数禅修中心由著名的大师所主持,禅修大师的身教及教法备受尊崇,有些人相信他们拥有神通。但遵守比丘戒的大师,即使拥有神奇力量也不能任意显示。显耀及迷恋神通会偏离弘扬正法的常轨,而妨害开发解脱的智慧。佛陀所教导的清净之道,就是灭尽贪、瞋、痴。佛陀曾训诫弟子要以「法」为师,若依赖师父或传承,则偏离学法。
平衡五根
行者应留意五根的平衡,一、信:深信能修行成就。二、精进:努力不懈。三、念:警觉、不忘失。四、定:专注、不散乱。五、慧:明白真理。时时保持正念的「念根」愈强愈好,可平衡诸根,修行容易成就。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心掉举、不安;若「定」强而「精进」弱,则心懒惰、昏沉。若「信」强而「慧」弱,则倾向迷信.盲从,若「慧」强而「信」弱,则倾向空谈。
参学预备工作
若欲前往道场进修,最好先了解该道场禅法或学风。若前往国外道场,最好先用电话、传真或E-mail通知,或是以英文信函自我介绍(并写明国籍、名字、性别、生年,附上照片)和修学的背景、过程,及欲前往日期,静待回音。
面谈报告(Interview)
在禅修道场进修时,有时要求行者(yogi)定时报告禅修心得,行者必须叙述他确实体会到的,而不是想像中所体会到的。行者报告时,要先礼拜三次,虔诚合掌於胸前。若修习马哈希禅法,则报告的内容如下:
坐禅时观照腹部膨胀上升和收缩下降的全部过程。身体任何部位明显强烈的感受变化。心生起任何的念头,如幻想、计划、贪瞋等。精确的专注:身或心呈现的目标,观察它和区别它。所发现新的经验及要点。 简洁、清楚、诚恳地述说。把握时间,每人约5~15分钟。可事先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报告後,礼拜三次。
若修习止禅,以安般念(观呼吸)为例,小参报告重点如下:l.专注情况如何?2.持续专注多久?3.有否任何困难?避免冗长的陈述;除非禅师询问,不需报告细节。小参时应只报告当前实修的情况,不宜谈论与当前实修无密切相关的话题或问题。面谈报告中,禅师能知晓我们是否真诚、热切、专注的修学,和五根的平衡、调和发展、成熟度等,并作适切的指导与建议。
道场生活作息
在道场生活,每天早上约3~4点起床,有的道场除了用餐、托钵、小参之外,排定一小时静坐、一小时经行;有的道场安排静坐超过一小时半。身心各方面状况良好的行者,必须要跟著时间表进修,生病或身心失调,则可休息、医疗。行者平常的生活若散漫、怠惰、傲慢、偏见等恶习,皆会在作息中展露,除了自制之外,有时由师父或同参纠正、提携。
道场基本上提供蚊帐、草蓆、被垫、毛巾被、碗盘用具、静坐垫子。另随个人所需自行添加衣物、用品。
称呼
对比丘称呼:一般称呼:盘爹(bhante)或大德,或法师、师父、尊者、Ajahn(阿詹)、Venerable Sir。对长老比丘称呼:长老、Sayadaw(西亚多)、Looang Boo(隆波)、Looang Phu(隆普)。不称呼比丘、师兄、师伯、师叔、师公等。男女众称呼:可称呼师兄、师姐等。 比丘对在家众称呼:男众称:优婆塞、清信士、施主。女众称:优婆夷、清信女、女施主。
Bhante (盘爹=Venerable sir):大德、上座比丘。Avuso (友):称呼下座比丘。Bhikkhu (比丘):完成五师或十师作证,进入僧团,誓愿受持227戒。Bhikkhuni(比丘尼)已经不存在於上座部佛教。「比丘」用於自称,在家众不宜当面称呼某某比丘。Phra(泊拉=Venerable):比丘自称或尊称比丘。在非正式情况有时用Than (=reverend or
venerable)。Ajaan, Ajarn, Ajahn(阿姜、阿詹、阿迦。「阿詹」应较接近泰国音):老师或良师(mentor)。用於称呼比丘或在家人。Chao Khun:泰国国王颁授长老比丘的头衔。Looang Pi(=Venerable Brother):泰国称呼兄长辈比丘。Looang Boo、Luang Phaw(=Venerable father):泰国称呼父辈比丘。Looang Phu(=Venerable grandfather):泰国称呼祖父辈比丘。Upasaka (优婆塞):称呼男佛教徒。Upasika(优婆夷):称呼女佛教徒。Sayadaw(西亚多):缅甸称呼长老比丘。Ashin(阿信):缅甸称呼比丘,或比丘加在名字之前自称。Shin(信):缅甸称呼沙弥,或沙弥加在名字之前自称。Thilashin(梯拉信):缅甸称呼八戒女。Sayalay(西亚累):缅甸称呼八戒女。Mae Chi(美琪):泰国称呼八戒女。
注意事项
参学东南亚,若前往疟疾区,谨防疟疾(引起器官衰竭、败血症、脑膜炎乃至死亡)。可至各县市卫生局索取防疟药品。较自然的抵抗疟疾的方法是注意身体的保健、运动,有时可补充维他命、矿物质、营养素、尿疗。下痢也是常见的疾病。
Taiwan 台湾
首都:台北 Taipei。位於台湾位於太平洋西隅,亚洲的东边,距离中国大陆东南沿岸约160公里(100英里),北至韩国和日本,南往香港和菲律宾群岛的中途点。台湾岛像是蕃薯,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之处约144公里。中央山脉南北走向,高山林地占三分之二的面积。面积35,980平方公里。气侯:亚热带季风型温暖宜人的气候。北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则为热带气候部和南部地区的降雨比北部多。人口22,113,250人。平均寿命77.49 岁。宗教:佛教.儒家.道教93%、基督教 4.5%、其他 5%。语言:国语 (Mandarin/Chinese)、台语 (Taiwanese)、客家话(Hakka dialects)、其他方言(Other dialects)。民族:汉民族98%。政治体制:共和制。货币:新台币 (New Taiwan Dollars)。汇率:1 USD=30.45 NTD (2000.4.) 。签证…
《亚洲上座部佛教道场通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