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亞洲上座部佛教道場通訊

  亞洲上座部佛教道場通訊

  

   作者:明法比丘 時間:2006/11/9

  編輯說明:本資料以亞洲地區原始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的道場爲收錄內容,其間有編入大乘佛教寺院,以方便親近或挂單。編輯有不少疏漏,請讀者能提供資料,作爲更新時編入或更正。善哉。

  前 言

  緬甸、泰國、斯裏蘭卡等東南亞國家,當地大多數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佛教深入人民生活,過去千百年來,佛寺是人民的教學中心,直到近代,世俗教育的部份才由政府接手。當前人民還是熱衷於佛教種種活動,作功德、供養出家人、參加法會、短期或長期受戒出家、前往寺院聆聽法師開示,請求祝福。出家人致力於禅修、巴利文佛經的學術研究,從事社會服務,如在村莊、監獄從事教化及生活的協助工作。上座部的佛教國家,僧衆只有比丘、沙彌,沒有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式叉摩那),但有女衆,剃除頭發,受持八戒或十戒,她們也受到禮拜與供養,但社會地位稍低。

   致力於禅修的出家人和在家人,是秉持佛陀所說的「厭欲、離欲、滅欲」的道法而修行。雖然禅修活動在整個社會裏只占小部分,但對於佛教基本教法的保存與傳承卻很重要。

  禅修道場與寺院之差別

  禅修道場和寺院有些差別。禅修道場主要爲從事密集禅修的行者而設計的,它的環境通常是安靜的,減低外在的幹擾,適合靜坐和經行。除了小參(面談)之外,社交活動受到禁止或嚴格限製。每個人全心致力於禅修,一天當中,有的時段團體共修,有的時段獨自用功。除了精勤於發現法的實相之外,不必做太多的雜事,生活方式簡單。

   而寺院的日常作息,通常安排清早朗誦巴利經文、靜坐。然後出家人托著缽去乞食。回寺後一起用餐,有的寺院一天用兩餐,在中午以前完成。用餐前後,師父可能給予簡短的開示。其余的時間則從事禅修、閱讀、或者分擔一些屬於僧團的事務,如:建築、清掃、洗滌、縫補、染衣等。此外,有些出家人會去教導信徒。晚上時,再度集合朗誦經文、靜坐,以及師父的佛法開示,討論僧團事務。然後,回到茅蓬靜坐、閱讀、就寢。在理想上,寺院整天的作息都是禅修的一部分,但實際上,日常生活的修行步調並不緊湊,對初學法者來說,有很多分心散亂的因緣,只能盡量保持正念和專注。至於應該投入哪一種精神修鏈的方式較適當,就要衡量學法者目前的狀況而定。

   住在寺院或禅修中心的在家人,通常必須遵守八戒,即離殺生、離偷盜、離性行爲、離妄語、離飲酒、過午不食、使用高廣床.椅、離灑香水及歌舞、觀看戲劇。這些戒律爲了簡化生活,使生活樸素,修行進步,及與人和諧相處。若打算在寺院長期修學,可考慮出家,不管短期或長期出家,受持淨戒,有助於提升定力及內觀智慧。一般想出家的人首先在寺廟做勞役服務一段時間,然後成爲沙彌,學習戒律、社會禮儀、出家人的威儀,然逐漸了解剃度後嚴格遵守出家人作息和戒律的重要性。

  依止師父

  每位師父的特質、慈悲、善巧和風格有很大的差異。善巧的師父會針對學生的身心狀況來教導。「對治」的教法,如:貪欲重者,教他修不淨觀;瞋心重者,教他修慈悲觀;散亂重者,數呼吸;惛沈重者,修光明想。調整行者的五根(信心、精進、正念、禅定、智慧) ,對心靈的提升也很重要。

   有的人會認爲自己的師父和教法才是最好、最純的,有的人會批判師父和法門,這種分別心會使人造成的苦惱。

   少數禅修中心由著名的大師所主持,禅修大師的身教及教法備受尊崇,有些人相信他們擁有神通。但遵守比丘戒的大師,即使擁有神奇力量也不能任意顯示。顯耀及迷戀神通會偏離弘揚正法的常軌,而妨害開發解脫的智慧。佛陀所教導的清淨之道,就是滅盡貪、瞋、癡。佛陀曾訓誡弟子要以「法」爲師,若依賴師父或傳承,則偏離學法。

  平衡五根

  行者應留意五根的平衡,一、信:深信能修行成就。二、精進:努力不懈。叁、念:警覺、不忘失。四、定:專注、不散亂。五、慧:明白真理。時時保持正念的「念根」愈強愈好,可平衡諸根,修行容易成就。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心掉舉、不安;若「定」強而「精進」弱,則心懶惰、昏沈。若「信」強而「慧」弱,則傾向迷信.盲從,若「慧」強而「信」弱,則傾向空談。

   參學預備工作

   若欲前往道場進修,最好先了解該道場禅法或學風。若前往國外道場,最好先用電話、傳真或E-mail通知,或是以英文信函自我介紹(並寫明國籍、名字、性別、生年,附上照片)和修學的背景、過程,及欲前往日期,靜待回音。

  面談報告(Interview)

  在禅修道場進修時,有時要求行者(yogi)定時報告禅修心得,行者必須敘述他確實體會到的,而不是想像中所體會到的。行者報告時,要先禮拜叁次,虔誠合掌於胸前。若修習馬哈希禅法,則報告的內容如下:

   坐禅時觀照腹部膨脹上升和收縮下降的全部過程。身體任何部位明顯強烈的感受變化。心生起任何的念頭,如幻想、計劃、貪瞋等。精確的專注:身或心呈現的目標,觀察它和區別它。所發現新的經驗及要點。 簡潔、清楚、誠懇地述說。把握時間,每人約5~15分鍾。可事先在筆記本上做記錄。 報告後,禮拜叁次。

   若修習止禅,以安般念(觀呼吸)爲例,小參報告重點如下:l.專注情況如何?2.持續專注多久?3.有否任何困難?避免冗長的陳述;除非禅師詢問,不需報告細節。小參時應只報告當前實修的情況,不宜談論與當前實修無密切相關的話題或問題。面談報告中,禅師能知曉我們是否真誠、熱切、專注的修學,和五根的平衡、調和發展、成熟度等,並作適切的指導與建議。

  道場生活作息

  在道場生活,每天早上約3~4點起床,有的道場除了用餐、托缽、小參之外,排定一小時靜坐、一小時經行;有的道場安排靜坐超過一小時半。身心各方面狀況良好的行者,必須要跟著時間表進修,生病或身心失調,則可休息、醫療。行者平常的生活若散漫、怠惰、傲慢、偏見等惡習,皆會在作息中展露,除了自製之外,有時由師父或同參糾正、提攜。

   道場基本上提供蚊帳、草蓆、被墊、毛巾被、碗盤用具、靜坐墊子。另隨個人所需自行添加衣物、用品。

  稱呼

  對比丘稱呼:一般稱呼:盤爹(bhante)或大德,或法師、師父、尊者、Ajahn(阿詹)、Venerable Sir。對長老比丘稱呼:長老、Sayadaw(西亞多)、Looang Boo(隆波)、Looang Phu(隆普)。不稱呼比丘、師兄、師伯、師叔、師公等。男女衆稱呼:可稱呼師兄、師姐等。 比丘對在家衆稱呼:男衆稱:優婆塞、清信士、施主。女衆稱:優婆夷、清信女、女施主。

   Bhante (盤爹=Venerable sir):大德、上座比丘。Avuso (友):稱呼下座比丘。Bhikkhu (比丘):完成五師或十師作證,進入僧團,誓願受持227戒。Bhikkhuni(比丘尼)已經不存在於上座部佛教。「比丘」用於自稱,在家衆不宜當面稱呼某某比丘。Phra(泊拉=Venerable):比丘自稱或尊稱比丘。在非正式情況有時用Than (=reverend or

  venerable)。Ajaan, Ajarn, Ajahn(阿姜、阿詹、阿迦。「阿詹」應較接近泰國音):老師或良師(mentor)。用於稱呼比丘或在家人。Chao Khun:泰國國王頒授長老比丘的頭銜。Looang Pi(=Venerable Brother):泰國稱呼兄長輩比丘。Looang Boo、Luang Phaw(=Venerable father):泰國稱呼父輩比丘。Looang Phu(=Venerable grandfather):泰國稱呼祖父輩比丘。Upasaka (優婆塞):稱呼男佛教徒。Upasika(優婆夷):稱呼女佛教徒。Sayadaw(西亞多):緬甸稱呼長老比丘。Ashin(阿信):緬甸稱呼比丘,或比丘加在名字之前自稱。Shin(信):緬甸稱呼沙彌,或沙彌加在名字之前自稱。Thilashin(梯拉信):緬甸稱呼八戒女。Sayalay(西亞累):緬甸稱呼八戒女。Mae Chi(美琪):泰國稱呼八戒女。

  注意事項

  參學東南亞,若前往瘧疾區,謹防瘧疾(引起器官衰竭、敗血症、腦膜炎乃至死亡)。可至各縣市衛生局索取防瘧藥品。較自然的抵抗瘧疾的方法是注意身體的保健、運動,有時可補充維他命、礦物質、營養素、尿療。下痢也是常見的疾病。

  Taiwan 臺灣

  首都:臺北 Taipei。位於臺灣位於太平洋西隅,亞洲的東邊,距離中國大陸東南沿岸約160公裏(100英裏),北至韓國和日本,南往香港和菲律賓群島的中途點。臺灣島像是蕃薯,南北長394公裏,東西最寬之處約144公裏。中央山脈南北走向,高山林地占叁分之二的面積。面積35,980平方公裏。氣侯:亞熱帶季風型溫暖宜人的氣候。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則爲熱帶氣候部和南部地區的降雨比北部多。人口22,113,250人。平均壽命77.49 歲。宗教:佛教.儒家.道教93%、基督教 4.5%、其他 5%。語言:國語 (Mandarin/Chinese)、臺語 (Taiwanese)、客家話(Hakka dialects)、其他方言(Other dialects)。民族:漢民族98%。政治體製:共和製。貨幣:新臺幣 (New Taiwan Dollars)。彙率:1 USD=30.45 NTD (2000.4.) 。簽證…

《亞洲上座部佛教道場通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印度內觀禅修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