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 2012/7/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1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六十九页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金刚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故以喻不坏德」。佛法里面用金刚杵,密宗常用的,这是表法,代表金刚般若,金刚般若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众魔外道』,「皆不能坏」。众魔,前面说过,佛经上通常讲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魔,三种都是自己本身具足的。魔是折磨,让我们的道业不能成就。头一个是五阴,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五阴是我们的身心,色、受、想、行、识,色是肉身,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精神这一部分,所谓心,身心,身心必定要受这些烦恼,所以说五阴是魔。
金刚般若怎样破五阴?念《心经》都知道,「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金刚般若。《般若经》六百卷,是佛经里头部头最大的,《金刚经》是《般若》的纲要、纲领,《心经》是《般若》的核心。六百卷经太大了,看的人很少,但是《金刚经》跟《心经》是普遍为学佛的人所读诵的,无论是哪一个宗派,几乎没有不读《金刚经》的。而《心经》讲得最清楚,虽然非常简单,一句话就道破,「照见五蕴皆空」;在《金刚经》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也是五蕴皆空的意思,破四相。真正入佛门,第一个就是要破身见,小乘证须陀洹果,大乘十信位的初信位菩萨。怎样能证得这个地位?这个地位是最低的地位,大小乘这是最低的,在大乘好比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十信是小学,十住是中学,十行好比高中,十回向好比大学,十地好比研究所,等觉好比博士班,这是佛,佛教的教学。十信是小学一年级到十年级,这小学一年级刚刚入门,什么条件?五种见惑破了,就入门了,取得初信菩萨的资格,小乘就证得须陀洹,初果,四果四向,证得初果。
这五种见惑头一个就是身见,我们六道凡夫都把这个身当作是我。佛告诉我们,这个错了,这个见解是最大的错误,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这是头一个。所以要断除错误的,就是看法看错了,要从根本上去断,根本就是身。首先知道身不是我,那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好像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你要把身看作衣服一样,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为什么?我是不生不灭,这身有生灭,有生有灭是假的,我是真的。有真我,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个才是我。那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就是把真我找回来,真我找回来,这个人就成佛了。
所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于是我们就晓得,佛经上讲的佛性,佛性是我,一点都不错。现在我们迷了,不知道佛性是我,把什么当作我?把身当作我,把能够思惟想象的这个东西当作我,身是我的身体,能思惟想象是我的心,全错了。思惟想象的是什么?是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阿赖耶的记忆,我们把阿赖耶的心意识当作自己的心。阿赖耶是第八识,末那的执著是第七识,分别意识是第六识,六、七、八不是我们的心。不是心也称作心,这佛经上说的妄心,不是真心。为什么?这个心也有生灭。佛法里讲真、讲妄,它的标准是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有灭是假的,从这个地方来辨别。身有生灭,念头有生灭,末那的执著有生灭,第六意识的分别也有生灭,阿赖耶的含藏种子它还是有生灭,所以这个东西都不是真的。
那什么是真的?我们世俗人说,人有灵魂,灵魂好像没有生灭。你看,灵魂离开这个身体,它又去投胎去了,六道里头轮回,灵魂好像没有生灭,是不是我?不能说是我,也不能说不是我。这怎么回事?灵魂,它迷而不觉。我,我是觉而不迷。为什么不能说它不是我?它迷惑颠倒。所以灵魂觉悟了,那就是真我,灵魂在迷惑,这还是假我,不是真我,真我是觉而不迷。真我,我们称它为灵性,佛经上自性、法性、佛性,这就是真我。所以我们修行能不能成佛?能。为什么?因为本来是佛。我们的灵性就是佛,迷了叫灵魂,悟了叫灵性。迷了,自己不能做主,随业去投胎,搞六道轮回;觉悟了,他能做主,不会搞六道轮回。所以觉悟靠智慧,智慧是本有的,金刚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来有的,自性里头本有的。
惠能大师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第一句话说「本自清净」,那是真我。真我确确实实从来没有染污,纵然堕落在三途也没有染污。那我们常常讲染污,染污是什么?染污是意,末那染污,阿赖耶染污,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妄心、假心有染污,真心没有。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告诉我们,真心,即使我们在三途,也没有受染污,这真心可贵。真心不生不灭,他第二句话说「本不生灭」,不生不灭,这是真的。第三句话说「本自具足」,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无量无边的一切法。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是很难懂。譬如我们作梦,梦中许许多多的境界从哪来的?本自具足,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比能大师讲得清楚一点,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把一切法分作三大类,智慧是一类,德能是一类,相好是一类,用这三大类把一切法全部包括。这一切法都不离开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地方讲金刚般若,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来的。可是我们今天迷了,迷了自性,那我们的智慧德相在不在?在,变质了,智慧变成烦恼。大乘经不是常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个体,觉悟了它就是智慧,迷了它就叫烦恼。所以烦恼不能断,烦恼断,智慧就没有了。怎么叫断烦恼?转烦恼为菩提,这就对了。转烦恼,烦恼不见了,菩提现前了。转生死为涅槃,生死跟涅槃是一不是二,涅槃是不生不灭。你看,生死是个生灭,生灭就是不生灭,怎么样转生灭成为不生不灭,这就成佛了,证得大般涅槃。
所以怎么个转法,那首先要晓得我们怎么迷的?什么是迷?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执著是迷,分别是迷,起心动念是迷。执著,在一般经论里面叫见思烦恼,《华严经》上叫执著,执著就是见思烦恼。一般大乘里面叫尘沙烦恼,那是分别,《华严经》讲的分别。一般经教里头讲的无明烦恼,《华严经》上叫妄想,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错了。一乘佛法,所谓「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这叫不可思议,不但不能说,想都不能想。不思议的境界是法身菩萨的境界,那是什么?那真正见到了,跟惠能大师一样,见到自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我们晓得,我们的迷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就这个东西,这样我们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变质了。
那学佛,学佛学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些错误放下,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恢复,这叫学佛。这种成就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我们皈依的时候,念「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么?二就是福、慧。福慧都圆满了,这叫成佛。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能吗?能。为什么?你本来圆满,你本来没有欠缺,是你迷了之后你不知道,它还是起作用。起作用,变质了,让你受苦,让你受难;觉悟就回头了,苦就没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学只是一个悟而已,教我们怎么觉悟。具体的方法是放下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说得很多,可是我们不容易体会,总认为这个境界是真的。《金刚经》上虽然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佛教我们有个正确的看法,别看错了。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有为是有作为的,也就是有生灭的。你看,哪一法没有生灭?所有的动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连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那就是说明,整个宇宙里头,你找不到一法是不生不灭的,所有一切法全是生灭法。
佛说生灭法是假的,不生不灭是真的。那不生不灭是什么?不生不灭就是你的灵性。灵性在哪里?灵性就在现前,但是你不认识它,你不知道它在现前。《楞严经》上告诉我们,你能看的那个能是你的本性,你能听这个能是你的本性,你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这是你灵性起作用。可是我们很麻烦,在迷,我们眼睛看,第一念是见性,见色性,那是佛知佛见,但是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怎么?有分别、有执著了。六根对六尘起作用,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叫佛知佛见,就不能保持,到第二念就变了,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不行,他分别了,那就用分别心了。你看立刻就把我们的见性变成了眼识,就转变成眼识,那么快马上就变成识,识就迷了。所以真正功夫就保持第一念不要变,那就成佛了。保持怎么样?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你才能看到真相。一有分别,一有执著,你看的是假相。我们迷是这么迷的,要不是佛给我们说,我们自己怎么会知道!
那第一念、第二念,这个很难懂,真难懂,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第一念,什么是第二念,简直没有办法分开。在《菩萨处胎经》里头,世尊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我们凡夫,凡夫起个念头,心里起个念头,世尊问弥勒菩萨,这个念头里头有几念,几个微细的念头,也就是几个一念汇合在一起,成为凡夫这个念头?这很多细念,凡夫不知道。几相?几个识?这一句话经文是这样的,「几念几相识耶」。佛问弥勒菩萨,「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这一句问了三个问题,几个念?几个相?几个识?念,我们用今天科学名词来说,念是自然现象,相是物质现象,识是精神现象。识什么?受想行识,加上物质,这就是五蕴。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这一弹指的时间很短,一弹指里头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弥勒菩萨说的。
现在我们科学用秒做单位,我们一秒钟能弹几次?我能…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一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