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安县梅山出家。崇祯八年(1635),在福清黄檗山嗣法于费隐通容,为临济宗三十二传,与隐元为法兄弟。生平住持泉州府南安县罗山栖隐寺、泉州承天寺,福州府侯官县芙蓉寺、福清县黄檗山万福禅寺、侯官县雪峰山崇圣禅寺,漳州府南山寺,福宁州宁德县支提山万寿禅寺等道场。亘信法化遍及福建各地,而以弘法闽南为主,培养了如幻超弘(1605-1678)等十多位闽南籍法嗣。亘信复兴漳州南山寺,开出临济宗南山寺法派(南山派),引领闽南佛教主流,至于今日。
亘信曾于南明永历十年(1656)住持支提山万寿禅寺。清《支提寺志》卷三所立亘信传记,提到亘信从樵云得戒的事实。
国朝亘信禅师。师讳行弥,漳州人。〔17〕幼业儒,长就南山剃染,纳戒于樵云律师。法嗣黄檗费和尚。丙申夏从雪峰入支提,众留结夏。师因检藏三阅月。至冬,众复请结制开戒。适山寇剽掠,师遂往福州固山。即慕师道德,请住庆城寺。己亥示寂。
从清《支提寺志》的相关记录可以看出,樵云的支提山弘法,影响远近,因而备受僧俗敬仰。崇祯六年(1636),樵云八十岁时,曹洞宗高僧永觉元贤(1578-1657)作诗祝贺,赞扬樵云秉持清净戒律,犹如怀抱美玉般高洁不俗。
《祝支提樵云老师八十寿》〔18〕
支提屹立东海隅,重峦迭嶂拥禅居。
天冠圣迹邈莫测,仙人遗灶在丘墟。
中有高僧头似雪,辟支岩下抱瑾瑜。
恰如冰壶濯桂魄,亦如火聚现芙蕖。
行年八十犹矍铄,饮涧眠云每自如。
愿师住世同宝掌,长为明炬照昏衢。
四、 国师传说益古趣
——神化形象樵云在其故乡闽南弘法传戒,深受民众爱戴,因此他的事迹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民众频繁的口耳相传之中,樵云的生平事迹,逐渐有了一些颇为神奇的细节。其中,樵云应请入宫超度明神宗生母,并获得龙裤国师封号,这两个细节尤其引人注目。当然,这些内容是蕅益《樵云律师塔志铭》、清《支提寺志》卷三《明樵云律师》里所没有的。
今日,闽南民众可能熟悉龙裤国师的称呼,却没有听说樵云律师的法号。龙裤国师的形象确立,有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樵云的入宫说法。
前文提到的清乾隆《龙溪县志》,在卷十九《仙释》载:“神宗欲索天下名僧从苦行得法者,有司以樵云应。旋赐紫衣归岐山,依石结室而终焉。”据此可知,在清朝乾隆年间,闽南民众还只是认为樵云在明神宗时入宫,得赐紫衣,但并未提及樵云入宫所为何事,更未提及龙裤国师封号。
龙裤国师封号的说法,可能传开于乾隆年间以后。近代佛教界巨擘虚云和尚(1840-1959),出生于清末泉州永春县,十二岁以前在此度过,出家后又曾经行化闽南。可能从少年时期开始,虚云和尚即耳闻龙裤国师的传说。一九五三年正月十三日,在上海玉佛寺的禅七开示中,虚云和尚提及龙裤国师,说道:
假如你信心坚固,长远心不退,则不怕你是怎样的一个平常人,也可以即身成佛。昔日漳州有一贫苦的人在寺出家,心想修行,苦不知如何为是,无处问津,每日只做苦工。一日遇着一位行脚僧到那里挂单,看他每日忙忙碌碌的,问他日常作何功课?他说:“我一天就是做些苦事,请问修行方法。”僧曰:“参念佛是谁。”如是他就照这位客师所教,一天在工作之中把这“谁”字蕴在心里照顾。后隐于石岩中修行,草衣木食……这时是万历年间,皇帝的母亲皇太后死了,要请高僧做佛事……次早升座说法,登台打一问讯,持幢至灵前曰:“我本不来,你偏要爱,一念无生,超升天界。”
法事毕,对帝曰:“恭喜太后解脱矣!” 帝甚疑惑,以为如此了事,恐功德未能做到。正在疑中,太后在空中曰:“请皇上礼谢众僧,我已得超升矣!”帝惊喜再拜而谢,于内庭设斋供养。此时其僧见帝穿着花裤,目不转瞬,帝曰:“大德欢喜这裤否?”遂即脱下赠之。僧曰:“谢恩。”帝便封为龙裤国师……
诸位,请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只因他出家以来,不杂用心,一向道心坚固。他的姐姐去看他也不理,衣衫破烂也不管,一匹布放了十三年也不要。你我反躬自问,是否能这样的用功?莫说一天到晚,自己的姐姐来了不理做不到,就是在止静后,看见监香行香,或旁人有点动静,也要瞅他一眼。这样的用功,话头怎样会熟呢。诸位只要去泥存水,水清自然月现,好好提起话头参看!〔19〕
虚云和尚在开示中提及“漳州一贫苦人”——后来的龙裤国师,旨在策励参禅徒众发起坚固信心,不退长远心,着意强调“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祖师方便说法,直指人心,自然不必拘泥于世间史实,所以在这里龙裤国师的本名也未被提及。
虚云和尚开示中的龙裤国师,体现的应该是清末时期的形象,还显得简单。到了1935年,漳州僧人念西撰成《明漳州三峰闲云石室龙裤国师传》,〔20〕描绘了一位具备完整形象的龙裤国师。当时弘一法师(1880-1942)应请为之作序。
念西法师,今之闽南高僧也。专弘净业,著作甚富。近以所撰《龙裤国师传》见示,披卷讽读,叹为希有。文笔朴拙,不假修饰,弥益古趣。丰德性常律师,拟以付刊流布,而资亡母冥福。孝思肫诚,尤其足贵焉。为题卷端,以志欢赞。
岁次乙亥十月惠安净峰沙门一音。〔21〕
念西在《龙裤国师传》中写道:
国师号龙裤,法号樵云。姓郭,漳之东乡霞州人也。神宗朝得度,抽簪于本郡山头社桥下庵。幼无读书,世耕作。出家后,习经迟钝,忘前落后,无读诵性,相类特伽之诵帚。其剃度和尚,以其难于教化,惟日课以运水采薪,而供师僧。阅四五年,一句弥陀,犹念不调,故常劳役……
师念欲修行,既乏师教,又日无暇,正太息间,适运水师来焉……即为说古德操行,穴处岩居,涧饮木食,以乐吾道,乃至说:“道之一字,理极难明。总之,躬行实践,道必达焉。师果自真实修道,唯念佛一门,为横超之捷径,较行参禅为易,且保无魔业娆。苟能以信入门者,须法古人,则将来念佛三昧,可计日而待证矣。” 师闻之,心遂感悟,拟入三峰石窟修行……自是栖身净土,勤念弥陀……师不视不顾,亦不移动,念佛如故。是布一投,十有三年。尘坌寸厚,眼亦不以物为碍。此可见其念佛,已念到无心用处,真得功夫矣……
迨万历皇太后崩,托梦于帝,嘱请有德高僧为拔幽苦……帝闻益嘉其梵行,疑必圣果位中人,乃以国师之礼待之。迄明早,上临坛,见师执幡,召请国母魂,而向灵位说偈曰:“我本不来,是汝故爱。连根拔起,超升天界。”
说毕,复以幡三招,称南无阿弥陀佛者三。谓上言:“已超拔矣。”……帝愈佩德钦风,即持所着龙裤赐与。更赐龙裤国师号焉。
以上念西文中的樵云——龙裤国师,是经过苦修念佛而开悟的。从文中表现的对于念佛法门的强调,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弥陀净土修行倾向。可惜的是,文中只字未提樵云作为律师的特点。蕅益《樵云律师塔志铭》、清《支提寺志》所记录的能够检阅藏经、深得律学要旨、广为四众传戒的一位杰出律师,在念西文中却是“幼无读书……习经迟钝,忘前落后,无读诵性……阅四五年,一句弥陀,犹念不调……以不识字故,唯口宣化”的苦行僧人。
念西写作《龙裤国师传》,自言“凡此耳闻者,多从故老相传,乃爰笔而志之”,〔22〕因而行文风格反映出民众口头传说的特点,通俗朴拙。关于这篇传记,就其表现方式,弘一法师称为“不假修饰,弥益古趣”,然而于史实方面,却未加点评。
根据《明史》,神宗生母李太后逝世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23〕考诸明清史料、佛教传记,不见神宗诏命福建僧人樵云进京度母的记录,所以对于《龙裤国师传》中樵云入宫的真实性,尚可存疑。然而,分析樵云入宫的传说,似可得出以下看法。
首先,樵云入宫的传说,体现了万历年间佛教僧人南北参学的情况。
万历四十二年(1614)古心如馨受命于五台山开建戒坛,带动律学复兴,鼓舞了各地僧人北上求戒。樵云也在求戒僧人行列之中,加上此前的行脚参方,樵云“走遍天下”,〔24〕其足迹遍及南北各地,到过都城燕京极有可能。樵云见多识广的经历,使得偏僻南方的故乡民众为之神往,在口头传说中不断添加细节,也是人之常情。
其次,樵云入宫的传说,反映出万历年间福建佛教生机呈现的特征。
万历四十二年(1614)秋,神宗为纪念亡母李太后,选择国内六处寺院颁赐藏经。由于福清籍内阁首辅叶向高(1559-1627)的斡旋,福清黄檗山万福禅寺成为六寺之一。〔25〕黄檗山的赐藏,于福建佛教为一大盛事,促进了此后的不断复兴,例如浙江密云圆悟的临济宗天童派南来黄檗山弘法,福清黄檗山复兴而结成临济宗黄檗派,漳州南山寺复兴而开出临济宗南山派,黄檗山赐藏也使得福建僧俗在心理上与明王室拉近了距离。樵云与黄檗山颇有因缘,在福建僧俗间又享有盛名,于是逐渐变化为民众在心理上接近明王室的桥梁性形象。
其三,樵云入宫的传说,折射出闽南民众所喜好的高僧神异化倾向。
念西《龙裤国师传》描述的樵云神异事迹,可以概括为:石窟苦修,十三年间;石卵作芋,神变难测;闽省祥云,高僧出处;预知有经,京门地下;宫女浴身,男根不现;临坛说偈,超拔太后;受赐龙裤,谶语兑现;御园石塔,袖中持去;现大神足,涌空归乡;自知时至,念佛生西;真身荼毗,舍利无数。在这里,历史上的樵云律师转化为与其本来形象迥然不同的神异国师。
把高僧形象神异化,进而当作民间神灵崇拜,以期满足现世利益的追求,是闽南民众在宗教信仰方面的一个特色。比如,唐朝义忠禅师(781-872)开辟漳州九层岩禅院(…
《明末闽南高僧樵云真常律师(林观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