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P5

  ..续本文上一页分作为行持的指南。威仪的行持最关键是,让沙弥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样的观念并以此观念作为自己的观念:“出家人的仪表是世出世间最美的,不需去附和世间上的行仪。”当然也应尊重社会的公共礼节。

  1.恭敬所有比丘

  不直呼比丘的法名,应称某大德、某法师;不盗听比丘说戒;不说比丘过失;坐时见比丘经过须起立,除读经时、病时、剃发时、饮食时,作众事时。

  2.事师礼节

  视和尚、阿阇黎如视佛;应比师早起晚睡,为师打扫房间卫生;师病,应用心料理汤药;为师端饮食,应两手捧着;入师房,应先三弹指,或轻轻敲门三下;师坐禅、经行、吃饭、讲法、洗澡、睡眠、漱口时不应礼拜;请问佛法应合掌长跪诚心谛听;为师送信,不应私自拆看,亦不得与他人看;有犯戒事应向师发露忏悔;师接待宾客或平时事师,都应威仪齐整侍立一边,不应倚壁现懈怠放逸相;随师出行,应如法跟随,不左右顾视,不与旁人搭话;他人询问师名,应云上某下某法师。

  3.与大众相处

  应早起晚睡;不得争坐处,不得于座上互相嬉笑;众中有失仪事应隐恶扬善,不得显扬自己的功德;不多笑,若大笑及哈欠,当以衣袖掩口;不急行;不得闻呼不应,若应则以阿弥陀佛答;不闲走,不多言;不得坐视大众做事而避懒偷安;凡自称当举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不得因小事争执,若大事难忍,当心平气和以理论辩,无法论辩则离开。刷牙吐水须低头,不高声鼻涕、呕吐,不随地吐痰。不与师同室同床,不与同类沙弥同床。卧时右胁,不仰卧;不覆卧,不左胁卧;不得床上笑语高声。睡时不得脱内衣;入己房也应弹指或敲门,关闭灯都应弹指或出声说明;慈心看护病沙弥;不得无故串寮;房间有人睡,不得打物作响及高声语笑。

  4.随众食

  闻打板声,即当齐整穿着衣服,临食咒愿,皆当恭敬;食存五观,不嫌食之好坏,不抓头,不含食语,不说杂话,不嚼食出声;欲挑牙应以衣袖掩口;行食未至不应生烦恼;若有所需,默然指授,不得高声大唤。

  5.礼拜

  不得在大殿中央礼拜,是住持位;有人礼佛,不得从彼人头前经过;如法合掌,不得十指参差,不得中虚、不得将指插鼻中;不得非时礼,若礼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不得与师并排礼佛、礼人;师前,不得与同类相礼,也不受他人礼;己手持经像,不得为人作礼,双手捧经像齐眉即为作礼。

  6.听法

  知听法时间,提早到现场;端严而坐,不乱语,不大咳嗽;应闻而思,思而修,不专记名言以资谈柄,不得未会称会;不应太早登坛讲经说法。

  7.习学经典

  听从和尚安排习学经典,欲别学某经应请示和尚;不口吹经上尘。不于经案上放茶末杂物;他人阅经,不得近彼案前经行;经籍损坏,宜速修补;不污手执持经。对经如对佛,不嬉笑。

  8.入寺院

  凡入寺、入大殿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左先左足,缘右先右足;不得无故入殿塔;入殿塔,当右绕,不得左转,不得在殿塔涕唾,不得以笠杖等物倚靠殿壁,自身不得倚靠殿壁。

  9.执作

  在爱惜众僧物的原则下,随执事僧之指示劳作;认真搞好寺院卫生,应注意方法,如扫地不应逆风扫;为众僧作食务使干净,如洗菜至少应换三次水,作食时不得带爪甲垢;热水不得即时泼地上,脏水不得泼路上,当离地四五寸慢慢弃于水沟中;劳作完毕应妥善收拾现场,如用完后的水盆应覆起来。

  10.入浴、如厕

  脱衣着衣应安详自在,不在澡堂小便,不与人说话;不得任情久洗,妨碍他人;欲大小便,即当行,莫待内逼仓促;不得净鞋如厕,须换鞋;到厕门口,三弹指使内人知,但不得催促;厕上又三弹指默念偈语;不努气作声,不与人说话,不唾壁,不沿路系衣带;便毕,当洗手,未洗手不得持物,逢人不得作礼。

  11.入尼寺、聚落、白衣家

  有异座方坐,无异座不得坐;不作非时说法;不得书信往来及假借、裁割、洗浣等;不得结拜为亲戚朋友等;不得向父母说师法严、出家难、寂寥淡薄、艰辛苦屈等事;宜为说佛法,令生信增福;不说僧中过失,不问不管俗人家事,不杂坐酒席等非法处所;无切缘不入聚落,不驰行、不跳行、不左右顾视。遇官事、怪事、斗争事皆应回避;穿长褂须垂手而行。若打招呼,宜合掌问讯,不需握手;不得聚落中打手机聊天;不贪图享受而随意乘坐出租车。

  12.购买物品

  顺时价,不争贵贱;交易完毕即离开,不得久坐店中;若为人所欺,方便避之;已经答应买下甲物,即使还有更便宜的,也不应变卦,令原主生嗔恨心而造口业。

  13.参访善知识

  先白师,宜择善友为伴;为抉择生死而寻师访道,不应观山玩水;一路上宜收摄威仪,随缘度生。

  以上综合为十三方面。沙弥若能如此行持则略具出家人之威仪,僧格之培养就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沙弥听和尚讲解这些威仪的内在含义,也受同类沙弥的督促,并随师诵经禅坐,将以上条条框框的条目深化于日常生活中,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如同一个人刚出生时尚未有一定的行为及标准,在以后的生活中才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若无后时环境之强迫改变,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将影响一生。出家生活及行为同样如此,刚入佛门就接受这样规范如法的教育,以后就能成为一种习惯,并且完全融入其生命。

  四、沙弥的个人生活与团体生活

  十戒及威仪是沙弥的止持内容,但同时也包含了作持,如劳作、礼拜等。不过,在威仪门中主要是指出做事过程中应禁止损己损人的不良行为。沙弥应当还有更多的作持内容,广律没有单独的章节,本节据比丘的作法稍作整理归纳,以利于沙弥之行持。

  (一)个人的衣食住行

  沙弥的衣食住行应如法如律。沙弥使用对首法受用衣食,对首之作法是对一清净沙弥〔49〕或比丘(包括沙弥的和尚)作法即可。受持衣钵、披搭衣、用钵等方法应得到和尚的教导。受持当郁多罗僧(相当于七衣的功能)的方法及仪式是受持者具足威仪对一清净沙弥说:“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缦郁多罗僧,受持(三说)。”〔50〕对方说:“善。”受持者说:“尔。”这是对首法的三部曲,以下对首法仪式与此相同,仅随该法而稍有差异,因此以下对首法之过程只列出该法的言词。

  受持当安陀会(相当于五衣的功能):“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缦安陀会,受持(三说)。”受持钵:“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钵多罗,应量器,常用故(三说)。”受持具:“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沙弥,此尼师坛,应量作,今受持(三说)。”

  安陀会及郁多罗僧本是比丘受持之福田衣,沙弥尚无资格受持,故以“当、缦”字以示区别,表示这是缦条作,非裁割缝成,仅相当于比丘的五衣、七衣的功用。五衣是用于作务、往来等时刻不能离身之衣。七衣是入众、听经闻法时所著衣,钵用于吃饭,坐具用于禅坐,也为了保护二衣、身体及常住床被的干净。

  沙弥有多余的衣钵应说净,即通过作法使之使用清净如法。宜提早请一俗人或沙弥为净施主,作法时另找一沙弥作展转净施。〔51〕作净者手拿长衣,对受净者言:“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受净者表示知道其用意并询问此衣已净施何人:“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受者回答:“施与某甲。”受净者嘱咐说此衣净施主已有,为了净施主的缘故,要如法受用:“长老,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长钵残药等亦如是。〔52〕

  沙弥也不应储蓄金钱谷米,〔53〕令可信俗人掌管。若为了三宝可开缘暂时捉持及存放。

  在没有净人的情况下,沙弥可以亲自煮食、持食供养比丘,并为比丘作净等。若有净人,沙弥也应从净人受食。沙弥应当如法受用四药:时药、非时浆、七日药、尽形寿药。

  时药指饭、炒、干饭、鱼、肉等五种主食,及枝、叶、花、果、细末食等五种副食品,其实包括一切可以食用之食物,只要在适合僧人进食的时间里食用皆可称为时药。时药经手受或口受即可受用。

  非时浆指梨、枣、蔗等压榨出来的澄清之水,用于疗非时之饥渴,受用时限仅是中午太阳偏西至第二天明相出,应加手口二受。若直接接受净人的供养,食物未曾离手,允许不加口法而直接喝完此非时浆。若有加口受,其时限可延至第二天明相出前。加口法时,只需手持非时浆对沙弥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今为渴病因缘,此某非时浆,为欲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余之对答如前已说。

  七日药指酥、油、生酥、蜜、石蜜等食物,受用时限为七日。虽然七日之内可以直接取来受用,但须放于净地,而且要防止净人碰触。其口法作法为:“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今为某病因缘,此生酥七日药,为欲经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尽形寿药指姜、中西药等不可口的仅为疗病而受用的食物。其受用时限分一生、病愈或用完药等三种情况。加口法后可以放在身边随时取用,其口法作法为:“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今为某病因缘,此某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僧团中没有特别为沙弥分房间,沙弥可以依止和尚而住,若僧房多或沙弥的和尚向僧团申请,沙弥可以另受房舍。一般同类沙弥是住于同一房间,受用房舍应当料理房舍,如保持清洁卫生,若损破应修补等。

  沙弥的活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所作所为应禀白其师,也接受比丘僧的监督。若远方参学,至他处还应依和尚之嘱咐另依一大德修学,任何时候不许擅自行动,不可一日无师。

  (二)说戒、安居、自恣等

  团体生活依律制,沙弥也应参加说…

《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