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戒、安居、自恣等团体活动,虽非比丘之羯磨法,但亦应视为神圣的作持项目。说戒、自恣也须如比丘僧一样尽界集中。〔54〕
先说沙弥说戒法。沙弥随比丘僧进入说戒堂参加比丘之诵戒,直至比丘僧令“未受具戒者出”,全体沙弥才顶戴比丘之教诫而退出说戒堂,然后集中于大界内一固定场所。大众礼佛后,由维那师禀白大众请某沙弥诵戒,此沙弥即升座诵戒,内容为《沙弥律仪要略》,诵毕,大众静坐念佛等待比丘僧。比丘诵戒至“明人能护戒”时召沙弥入说戒堂,最后齐唱自庆偈并回向。〔55〕
五众皆有安居法,沙弥随从比丘僧之作法。比丘对首作法结束,沙弥方入其处所随次第具足威仪长跪于上座前:“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夏安居(三说)。”上座言:“知,莫放逸。”沙弥答:“受持。”上座问:“依谁持律者?”沙弥答:“依某律师。”上座教导:“有疑当往问。”沙弥答:“尔。”安居期间有三宝、父母等如法因缘,须请假出界,应作七日法,作法时也应具足威仪对一沙弥说:“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今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当然事先应请示和尚及依止律师。自恣也是随比丘僧自恣,不参加比丘僧的僧法羯磨,待比丘僧召唤时再入僧中向“自恣五德”自恣:“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沙弥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
沙弥有资格享受僧中的一切利养,但应服从比丘的分配。沙弥不参加比丘僧的羯磨法,获得供养物的数量或与比丘相等,或仅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羯磨前,比丘僧应知道沙弥的人数,以便于作法时根据人数如法分配物品,羯磨法后再抽签而取。若施主直接随次第供养,沙弥所得即属于沙弥。
沙弥的戒律行持与比丘相同,所不同的是犯戒的结罪情况:不结六聚罪名,通结突吉罗罪。〔56〕犯四根本则灭摈,余罪皆以突吉罗忏悔,灭其作为沙弥之戒罪。忏罪时,先请一清净沙弥为忏悔主:“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今请大德为突吉罗忏悔主,愿大德为我作突吉罗忏悔主,慈悯故(三说)。”对方同意后,正忏本罪:“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沙弥,犯某突吉罗罪,今向大德忏悔,更不敢作,愿大德忆我(一说)。”这是对首法,忏悔清净就能以清净身心在僧团中生活修行。
沙弥若犯僧残及舍堕,虽结突吉罗罪,但忏罪方式仍仿照比丘。如蓄长衣,也应舍衣而忏。不过忏罪时不需集大众僧,其沙弥本众也不需尽集。〔57〕若在界内忏,可集四五沙弥一起作法,但以诃责的形式代替羯磨法。〔58〕若到界外忏,就可以纯粹的对首法行持。据知,普寿寺的小众都是这样行持的。
完整的戒律包括消极的止持与积极的作持,以上就是沙弥在个人生活与团体生活中所应做的。在如法的衣食住行中养成少欲知足的品格,在如法的团体生活中陶练自己。
(三)服劳、坐禅、听经闻法等
诸多功课行者之初出家的发心与出家之后的修行趣向,都应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获得解脱自在。但是现实中却有种种不同的发心与修行,道宣律师将之概括为三种:凡罪行,出家后仍然受名闻利养的束缚,所修无非是贪欲、嗔恚、爱亲、求利、悭嫉等;凡福行,虽持戒而以持戒为最上,成戒禁取见,仍然修生死轮回之业;圣道行,依照佛陀之教法观万法生灭,通达我人善恶等相,回归内心的解脱。〔59〕明了戒相而持戒是出家弟子的本分事,但要因持戒而解脱,应以如上所说的止持、作持指导个人修行,同时还须牢记圣道行才是佛陀所赞叹,佛弟子所应践履。所以戒律之外还应有定慧之修习。
沙弥不仅要服侍和尚,而且还应听从僧中执事之差遣乃至为大众僧服劳。如打扫清洁卫生,为众僧准备饮食,出坡劳动等,于服务大众中折服慢心消除业障,以渐渐适应僧团生活,也为未来的顺利修行准备资粮。
随师学习戒律。学习自身本分戒后,虽不需每天背诵戒文,但至少应该读诵祖师大德嘉言懿行、持戒事迹,留意学习现前和尚及众僧如法的行为,把戒条一一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僧格及对戒律的认识,从内心真正生起持戒的愿望。
坐禅是修习禅定,沙弥虔诚祈请和尚教导禅定的方法并精进修行,修习过程中有疑惑应及时询问和尚以便解决及提高。听经闻法以开启智慧,沙弥从和尚听经或在和尚之指导下听某大德法师讲经,树立正确的佛法知见,如何如法听经在以上威仪部分已说。
“剃刀、剪刀、菜刀”是出家人应备的基本技能:会剃头、会做衣服、会做饭。出家众每半月必须剃头一次,以保持清爽的出家形象;佛世时出家众都是自己缝制衣服,少欲知足,不需要劳驾他人;而做饭则是应中国不实行乞食法而集中在寺院斋堂用斋所需,所以刚出家者都任劳任怨地在厨房为大众准备饮食。
敲打唱念的功课非佛世所有,而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早晚课、佛菩萨的圣诞、应施主之所需普佛,都需要以法器附和唱念以完成。唱念及使用法器是一件难而易之事:难,因为这项功课不易掌握;易,若用心学习则学会以后将终身受用。当然应端正学习这项功课的发心及态度:不是为与金钱挂钩的经忏佛事。因为佛法深奥的义理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庄严仪式表现出来,以此摄受并引导某类人亲近佛法,况且不会每天必行的早晚课的唱念,如何过出家生活!
总而言之,沙弥教育的范围不出戒定慧,目标无非是近则造就如法出家人,远则成就个人解脱令佛法久住。以上主要重于戒律的展开,因为佛法在世间之施设正是以戒律而异于世间,出家众首先应有由持戒显现出可观的威仪区别于俗人,而后方能踏踏实实、心甘情愿地走在这一解脱道上。否则,内心不认同戒律,表相上又无行持戒律的样子,如何过出家生活!终究会被世间五欲所转。
五、沙弥教育的现状与重要性
佛陀时代,为沙弥授戒的和尚同时负责教育沙弥,并实施小班甚至是“一对一”的教育方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而现在,度人出家者并没有履行教育弟子的责任,出现有这样的现象:其一,仅一两个人住持的寺院很多,住持者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甚至不懂出家人最基本的行仪,如此住持者度人后,若不发心送弟子接受教育,将以盲引盲,贻害无穷;其二,大德法师虽具备度人资格,但整天忙于法务,虽剃度了许多弟子,仍然无时间精力教导之,若不妥善安排或委托他人、其他道场予以教育,也一样无法实现成就弟子个人的解脱及佛法久住的目的。
今时佛学院仿社会学校办学方式而办学,所谓的预科、本科、研究生的安排并非出家众的戒律次第。虽开设戒律课程,但没有着重于行持上,没有形成依戒行持的气氛,当然对其内心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小寺院的沙弥教育更是一片空白,没有对出家者进行资格审查,剃发以后没有戒律之受持,因为剃度师会把这个任务交给三坛大戒。行者平时不过是做做饭、学学五堂功课、学学如何作佛事,这些都没有赋予佛法的内涵,跟在家过日子没有两样。丛林道场情况稍好,虽然没有具体的戒律行持,但比较重视出家人的威仪与正确的出家目的,有着非常健全的丛林整体生活氛围,对僧格的培养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
专宗的律学道场比较重视戒律的次第及行持,如有着系统的小众教育体制的五台山普寿寺。太姥山平兴寺、福州崇福寺、福安种德寺仅是侧重于比丘、比丘尼的教育。这对于一些没有得到如法教育的僧尼来说也算是一种补救,当然这仅仅是律法上的严持,终究无法取代沙弥阶段的教育。苏州西园寺特别为新受戒的沙弥制定沙弥教育制度,并拟定出一定的教育方案:制定培养沙弥要则,以沙弥律仪、佛祖传记、佛祖警训为沙弥的修学课程,要求沙弥背诵沙弥戒,熟悉沙弥行仪,经常读诵佛祖警训及佛祖、历代高僧大德的传记。〔60〕这一方案值得学习与推广。
重视实施小众教育,并走出一条规范之路的道场要数五台山普寿寺。普寿寺是女众律学道场,寺院培养出来的骨干即寺院的主要培养对象是从净人开始直至此人的一生,这些骨干成才后作为执事再指导四面八方新来的出家众。这些执事在受比丘尼戒之前已经过极长时间极严格极规范的小众教育(净人、沙弥尼、式叉尼),所以当她们成为比丘尼学习戒律时都相当轻松,止作二持已潜移默化于日常行持中。有关普寿寺对从净人直至比丘尼的次第教育,今略述如下。
首先,度人者把尚未剃度的弟子送至普寿寺;第二,普寿寺把这些净人分班培养,派遣具德比丘尼作为其依止师,除大小便、刷牙、饮水外,净人做任何事皆须告白依止师。大多时间是劳动,上课时间少,内容是《遗教经》、古德嘉言懿行等,个人总功课是:至少做大礼拜八万次,背诵五堂功课等。经半年后,由普寿寺各大执事开会讨论以决定哪些净人具备剃度资格,而后选择时间给合格者剃度;第三,净人剃度为形同沙弥尼,学习华严三品、〔61〕古德传记等;第四,一年后受十戒为法同沙弥尼,学习本戒法,也学习一些基本经典;第五,经半年后受式叉尼戒,学习本戒法、古德传记。这是成为比丘尼之前的次第,寺院的大量劳动,全部由小众分担:建筑及煮饭,于服劳上可说做得相当到位,也在服劳中锻炼了心志。最后,式叉尼持戒圆满后则在本寺进受比丘尼戒,学习比丘尼的功课,每天以早上搞卫生作为其劳动任务。
这是一个次第井然的教育过程,所以从中培养出来的僧人至少能具足出家人的威仪,难怪普寿寺至今成为律学名道场。古时丛林之教育虽无如此明确的分层教育,但行者出家后在寺庙中也是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受到大环境的陶冶,虽无沙弥教育之名却行沙弥教育之实,所以能造就出许多高僧大德。
当前沙弥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济群法师于《行事钞选读·沙弥别行篇》的讲解中…
《沙弥阶段的基础教育(释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