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P11

  ..续本文上一页是表示明了对方的用意。这些动作,是一种肯定对方的表示,笑更是表示赞许之意,只是不可说,说了便是触犯。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人超出一切思维对立,迅速掌握问题的关键,而悟入自性。这种师生之间不拘形式没有尊卑之分的作法,蕴涵着生活的情趣,可见怀海把禅机彻底的生活化了。

  2藏头白,海头黑

  僧问祖云:“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直指某甲西来意。”祖云:“我今日无心情,汝去问取智藏。”其僧乃问藏,藏云:“汝何不问取和尚?”僧云:“和尚令某甲来问上座,”藏以手摩头云:“今日头痛,汝去问海师兄。”其僧又去问海,海云:“我这里却不会。”僧乃举似祖,祖云:“藏头白,海头黑。”〔141〕

  “祖师西来意”,原意是达摩当年西来中华目的何在?在丛林间参禅虽常被用作问语,然而一般是不能用语言回答的。“我今日无心情”,从表面上看是马祖的推脱之词,实则是马祖以“离四句、绝百非",对问者本具“西来意"的直指。所谓佛法的真实义,非“四句"可释,也非“百非"所明。如吉藏《三论玄义》云:“牟尼之道,道超四句",“体绝百非"〔142〕的;是“内自所证、无相所行、不可言说、绝诸表示、息诸诤论"〔143〕的。马祖对僧人的问话,自己不肯答复,明明知道智藏定不肯说,又叫他去问智藏;智藏也明明知道怀海不肯说,又叫他去问怀海。师弟三人,都是不约而同地把问话的人逼向自参的途径上去,所以明知再问没有结果,故意要他们去碰钉子。

  所谓“藏头白,海头黑"是说智藏的岁数比怀海大,头发已白,怀海没有白头发,所以发黑。有关头白头黑的解释,圆悟克勤云:“白是明头合,黑是暗头合。”〔144〕明头暗头也是禅家常用的术语,根据克勤的解释:智藏是明头合,怀海是暗头合。明头指用而言,因其相有可见之故,智藏因头痛不能说,就世法言,是用,乃明头合。怀海说不会,就自性而言,是体,乃暗头合。措辞不同,但都是不能说,这一点是相同的。自性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145〕第一义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实“白"与“黑"从表面上看是对待法、二边法,不与中道相契合,若真正契会了“平常心"或“西来意",无论黑白,皆是“道"。因为白黑如幻故,等无实体故,法性不二故,平等一味故。“白、黑"之说,是对两种智慧所起妙用的善巧印证之说。师徒三人演出这一出绝妙的戏来,可谓独到精彩之极。

  3并却喉咙、唇吻,速道将上来

  沩山、五峰、云岩侍立(百丈)次。师问沩山:“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山曰:“却请和尚道。”师曰:“不辞向汝道,恐以后丧汝儿孙。”又问五峰,峰曰:“和尚也须并却。”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又问云岩,岩曰:“和尚有也未?”师曰:“丧我儿孙。”〔146〕

  这则公案,表现出怀海正在检验弟子们是不是洞达本分事这一基本问题。“并却咽喉唇吻作么生道”,就是要你不在言句下拟议、寻觅,依实供通。洞达本分事的人,自有出身之路,哪能系罩得住!

  并却喉咙如何道?真是难了行人。其实,我们的觉性,好似一盏无形的长明灯,它光明普照,演说无尽。俗情把张口说话称之为“道",把闭口无言称之为“默"。在俗情的分上,“并却喉咙、唇吻"是无法道的。若在觉者的分上,觉性本体无时不在说,无时不在道。无尽说,说无尽,更说什么“并却喉咙、唇吻,速道将上来",早道了也。

  沩山云:“某甲不道,请和尚道。”这是用反问的方法回答:若依言语可以道得出禅来,那就请和尚道吧!若在道与不道上作思索,就会落于俗情中。但以禅眼观之,妙用无边,“说时默,默时说",说默同时,正是它的道。怀海印证了沩山,却提醒他:“不能正面告诉你,否则会没有后嗣的。”因为说还有“道”乃没有脱出言语的窠臼,会误了法脉。五峰说:“和尚还须并却!”五峰这一答处,是截断众流的手法,意思是说凡言圣都应断除,张口就会错。对于他的回答,怀海是满意的,云:“无人处斫额,望汝!”“斫额”是用手遮住额头,向看不清人的远处看,表示对他寄予希望。而云岩却说:“和尚有也未?”意思是和尚有呢,还是没有?这是带有怀疑的口气。对于云岩的回答,怀海是表示失望的,说“丧我儿孙”,说明云岩是随波逐浪,自救不了,会使法脉中断。三人答处各各不同,体现了对禅法的不同看法,表明各人的领悟与意境的优劣,这也是怀海为启发弟子的一种善巧方法。

  4“不落”与“不昧”

  “不落因果”、“不昧因果”,传说是百丈怀海与一只成精的野狐之间的机缘对话,是禅宗中有名的公案,在丛林参学话头中常被引用。

  师每上堂,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一日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老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对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曰:“某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乞依亡僧津送。”师令维那白椎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聚议,一众皆安,涅堂又无病人,何故如是?食后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法火葬。〔147〕

  “不落因果”,即是超越于因果法则之上,认为“大修行”者已不受因果报应法则的制约,既然超出因果之外,意味着“拨无因果”,这位野狐老者便因此堕于恶趣(轮回于野狐)之中;“不昧因果”,乃深信因果不爽,毫厘不差,是自然的法则,依之修行,而能脱离苦趣。佛教主张,一切事物都是贯穿着错综复杂的因果规律,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如《大宝积经

  入胎藏会》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148〕《法句经》云:“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149〕造业必定要受果报的,除非你超出了受因果律约束的生死界。真正的大修行人,虽然受报,却非出于逼迫,而是明见不昧,纵使见性成佛,超出世间,也不能越过,只是虽受报而不动心,身心无受,这正是怀海所说的“不昧因果"。老者答以“不落因果",一字之差,理似无谬,却误在事上,忽略了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的条件,有令人忽视业力果报的弊端。证明老者的见地并未真正透彻,故宜受五百世野狐身。答以“不落因果",是离事谈理,离相说空,未能真正见性。永嘉《证道歌》虽高唱证实相者“刹那灭却阿鼻业",却又说:“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150〕可谓理事双明,不堕偏执。怀海举此公案,是要学人明了因果之理,必须要在事上有把握,精严戒行,不造恶业,小罪轻业,亦不触犯。对必受的定业,应作主动还债想,坦然受之。修行之人若是以超脱因果为目的,便是对因果有了挂碍,也产生了执著。说是要不落因果,却深陷于因果之中。而若是能视因果为自然,不以因果为意,心中不为因果所牵绊,那么即使色身于因缘际会中受因果之报,然心中却仍是一片空明,那便是由不昧因果而真正地超脱因果了。

  野狐过去生为寺院住持时说“不落因果”,显然是误解了因果,也误解了修行。不落因果似意味着能超然于因果法则之外,不被支配、不受报也无庸承担。但修行不是为求脱离因果法则,相反的,而是清楚地洞悉因果法则,承担过去的善恶因所感得的现前果报,进而在当下因地上踏实努力,修正心念、行为,广行菩萨道,朝圆满佛果的目标努力。即使是入圣流,也不能住于涅真空境界,为普济群生,再回到因果轮回界中。凡夫不明因果或不重视因果,迷暗颠倒随顺习气造作恶业,反受恶业因果的缠缚而轮回三界;大修行人深明因果,承担过去所造诸业的果报,心不起执著烦恼,并且在因地中不断植下净因、善因、正因、出世因,清楚明白“不昧因果”,而非脱离于因果法则之外的“不落因果”。

  当时黄檗听到到这段野狐禅的因缘,便出众问:“古人错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个甚么?”怀海说:“近前来,与汝道。”黄檗近前,打师一掌。怀海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151〕因果是世间法,落因果是肯定,不落因果是否定,所以都错。黄檗问答对了又如何,对与不对是对待的,是一种执著。所以怀海不能就黄檗的话直接作答,叫他前去,本是预备打他一掌,表示超越是非。黄檗知其意,来一个先发制人,不等其师动手,先给他一掌,强中还有强中手,博得怀海的赞许。胡须是赤的,这是世法,认得赤须人本来的面目,才是重要。也就是必须从生灭法中见到不生不灭的实质,才是了悟。这也等于马祖所说的扬眉瞬目的是伊。怀海的笑也是对黄檗的肯定和赞许,同时看出师弟二人在笑与打的作略中见其大家风范。

  5百丈下堂句

  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曰:“是什么?”诸方目为百丈下堂句。〔152〕

  参禅的根本目的是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而本心自性又不能用言语表述,因此指向本心的语言、动作都只能是象征性符号。怀海在上堂说法乃是正面开示,而下堂时为了截断学人在语句的意识流中思辨分别,故用猛然的一句“是什么?”来提醒、暗示学人证悟本心,在陡地呼唤中,使人蓦然回首,从其固有的思维定式中扭转身来,以彻见本来面目。这种提醒学人反省的方法,诸方称为“百丈下堂句”。神晏参雪峰,雪峰知其开悟机缘已熟,蓦地一把抓住,喝问:“是什么?”神晏顿然了悟。〔153〕禅师通过对“是什么”的提示,启迪学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处明心见性。云岩问:“和尚…

《百丈怀海的禅法思想及其丛林清规(释若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