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陈全忠)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

  编辑:陈全忠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福建高僧会泉大师曾先后在闽南与台湾及志亲爱的洋宏化、建树甚多、客观存在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景仰。本文通过对会老一生事迹的述评,使其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 高僧会泉 闽台 南洋

  作者:陈全忠,现为厦门市佛教文化学会理事。

  前 言

  会泉大师早期在闽南弘扬佛法,建树甚多,与圆瑛、性愿两位大师,同被誉为福建三大高僧。他还曾先后七次应台湾佛教界人士的确良邀请赴台宏化。为推动台湾近代佛教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他于公无1924年被选为厦门南普陀寺首届方丈后,创办了闽南佛学院(以下简称闽院),培育出一大批新型的僧才,为我国佛教的僧教育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晚年率其弟子辈游化南洋,在星洲、缅甸仰光、印尼棉兰和马来西亚城等地传教,为推动汉传佛教在海外的以展有一定的贡献。是一位在闽、台与南洋佛教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大德。笔者认为如就会泉大师(以下简称大师)生平从事佛教活动的资料,作一系统的整理,并研讨其取得成功的经验。不但可供后辈学习的借鉴,而且还可为研究中国佛教僧教育史、闽南佛教史、闽台佛教关系史、以及东南亚汉传佛教史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此,参考有关资料撰写此文,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述评。

  一、悟生如梦 出家为僧

  会泉大师(1874—1943),近现代僧人。在俗姓名张侃,法名明性,字会泉,别号印月,又号华藏,晚年自称莲生老人。福建省同安县(现改称为厦门市同安区)小西门人。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生于一农户家中。其父张善绩公、世代务农,其母吴氏,亦望族之女,知书达礼贤淑著称于闾里。大师兄弟二人。他为次子。性情刚毅而心慈,幼承母训、初入书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因家贫辍学。少有大志,闲时喜读武侠小说,豪情自放。侍奉双亲至孝,闾里皆知。

  1880年,大师时年7岁,其父突然逝世,家庭生活因而陷于穷困,为求生存,遂与其母及兄迁居厦门市区谋生。大师年稍长时,即协助其兄做些小商贩业务,以图经济自立。1887年,大师时年14岁,其母因长期为帮家庭生计而操劳过度致病谢世。他从其父母于数年中先后去世的家庭变故中受到启发,觉悟了人生于世如同梦幻,这促使他产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

  迨1892年,大师时年19岁,遂毅然投厦门名刹虎溪岩寺要求剃度出家,即在寺主善温和尚座下落发为僧。法名明性,字会泉。翌年,前往漳州龙溪县(今改称芗城区)南山寺,在佛学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与转道和尚同坛受戒为戒兄弟。转道和尚后赴星洲弘化,建树甚多,并嗣法予大师之高足宏船法师。以下将就此事详为叙述。

  大师受戒后,成为一合格僧人。因其于学习戒律中感知戒律为僧伽的轨范,遂于寺中要求依止寺主佛乘和尚为亲教师,颇得乘公之耳提面命。之后,他为提高佛学素养,又继续请教于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喜参和尚,在喜公开示下,学业益进。于此可知大师虚心勤奋学佛的态度。

  为了便于明白大师出家为僧的师承世系及其学习戒律的亲教师世系,有必要将此情况在下面作一扼要叙述。考《厦门虎溪派系祖字簿》记载,可知该寺为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黄蘖派师徒承住持的道场。而大师的剃度师——善温和尚在该僧谱的世系中,列为黄蘖派住持虎溪岩寺的第十代僧人,这是从清初重兴虎溪岩寺的第十代僧人,这是从清初重兴虎溪岩祖师石龙和尚算起。又如从大师在漳州南山寺主佛乘和尚为亲教师而论,乘公则属于临济宗喝云派世系的僧人。他在闽南佛教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尊奉为重兴闽南佛教的大德。而喜参和尚则为佛日禅师的高足,而佛日(早圆寂)则为佛乘之师兄。于此可见大师虽出自黄蘖的门庭,但与喝云派亦有甚深的法缘关系。

  二、参访名师 修习佛学

  僧人外出行脚参访名师求法,是提高僧人佛学素质的僧教育模式。尤其是昔时尚未有佛教僧伽培训班和佛学院校的设置。僧人更需外出参访诸方善知识,以便通过闻、思、修而达到多闻博识增长慧命的需求。大师有鉴及此,他深知欲求佛法,参究自性面目,则非修持禅定与研习佛学不为功。于是发心外出参访诸方善知识。下面就其外出参访名师求法的历程与感受,作一述评。

  大师于1894年离开厦门南普陀寺乘轮北上直抵浙江南海普陀山,在朝拜观世音菩萨道场时,适该山法雨寺住持化闻老和尚,敦请印光老和尚于寺中宣讲《楞严经》,大师有缘得在印老座下听讲三日。可是印老鉴于教席不契机,遂停讲席,转为宏宣净土经论,被后世尊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1895年,大师转往宁波天童寺听谛闲法师讲《法华经》。并发心学习研究天台教义。同年夏季,复往普陀山法雨寺听幻人法师开讲《法华经》,学习佛法心得与日俱增。翌年,再往天童寺听寒桥老法师讲解《楞严经》。同年冬季,进入寺之禅常修持禅定,以开发内在的智慧。1897年,仍住天童寺听幻人老法师宣讲《楞严宗通》,宗教并参,解行互证,其时与圆瑛法师为同参。复得敬安和尚的启示、学业益进。当时常州佛教界人士聘请幻公前往讲经,大师乃随侍幻老前往并在其座下听讲《法华经》潜心学研该经。翌年,赴镇江焦山定慧寺参访,在通智老法师座下听讲《楞严经》。同年冬季,至金山寺进入禅常修禅定,与禅宗泰斗虚云禅师为同参。互相切磋。翌年,仍住金山寺禅常参究生死根本。金山禅风高峻,非有坚毅卓绝功夫,都不敢轻于尝试。而大师乃能在恶辣犍槌下得个翻身。其参究精神实令人钦佩。1900年春季,赴大通和悦州,听贤首宗耆宿月霞老法师讲《楞严经》,并学贤首五教仪。同年夏季,返住天童寺,听通智老法师讲《楞严经》,成为通智老人的入室弟子。同年冬,在天童寺禅堂打禅七,有甚深的感受,尝谓:“其时身心泰然于定境中,浩浩然,荡荡然,一段灵明耀,朗然于心目之间,整个身心世界,融入于无所得之大光明藏中……”大师因而感叹地说:“受善知识之薰陶,如饮甘露,如食醍醐。”1901年,回厦门南普陀寺服务。当时适寺主喜参和尚欲传受三坛大戒,聘请天童寺净心和尚为开堂师,大师应聘为倍堂,并负责戒期中诸事务。翌年,前往南安县杨梅山雪峰寺,亲近寺之住持佛化老和尚三载,得佛佛老亲授《易经》要义与禅理妙谛,以及开示禅宗法语曰:“剔眉露出天通眼,返照身心总是空。”大师由是了知《楞严经》中指见是心,亦不可得之理。1903年,大师时年30岁,在雪峰寺得喜宗老和尚授予“正法眼藏”嗣为法子,成为中国佛教禅宗支系临济宗第四十八代的法脉传人。大师乃于寺中为僧众教授“禅门规则”,宗风丕振。翌年,仍住雪峰寺。是年曾应请至厦门寿山岩寺(又称关半山堂)开讲《楞严经》。听众有僧俗一百多人。大师学而后知不足,故乃于1905年再往天童寺,听道阶法师讲《弥陀便蒙钞》、《唯识三十论》及《因明学》等经论。同年夏季,到杭州灵隐寺听慧明老法师宣讲《金刚经》。1906年,仍住天童寺听道阶法师开讲《法华经》。斯时与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为忘年交。并与圆瑛法师同立《因明三支比量》及《相宗八要》。这为其后与太虚、圆瑛弘法护教及创办僧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与密切的法缘。

  从上所述,可知大师外出参访名师求法,历时首尾十三年,往来于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名刹,参访过印光、谛闲、幻人、寒桥、敬安、通智、月霞、慧明、佛化诸善知识。并与虚云、圆瑛为同参,与太虚为忘年交。在良师益友的薰陶下,终于造成闽省僧界中之一翘楚人物。现再就其学成回闽之后的宏化事迹概括归纳分述于后。

  三、闽南佛教 入主名刹

  1916年秋,大师外出参学有成之后,即返回闽南传教,先至泉州承天寺襄助寺主云果和尚办冥阳两利的水陆大型法会,会期四十九天,如法如仪如期圆满成就。翌年,大师应南安雪峰寺两序僧从之请,于寺中开讲《楞严经》,听众一百余人。多系僧界精英,开创闽南僧伽荟萃听经闻法新局面。当时寺主佛化和尚要退居,欲将雪峰寺丈席畀予大师,而大师则谦辞不遑地说:“化翁住世一日,则仰仗一日,以后再说。”化老见其恳诚,遂罢斯议。越二年,大师又于寺中宣讲《心经》。并注《心经集讲》一卷出版流通。同年冬季打禅七毕,返回虎溪岩寺静修。1910年,大师于寺中创办虎溪莲社,开设佛学讲座宣讲佛法,每日参加听众常有数十人,法缘殊胜。1911年冬,大师于宁波接待寺与住持圆瑛、太虚两位大师晤谈,共商振兴中国佛教大计。后因鼎革遂罢斯议。1917年,承天寺住持云果和尚为报师恩,敦请其师莲鹫和尚开坛传戒。大师应聘任开堂,并负责戒坛所有事务,备尝辛劳。果公圆寂时遗命举大师为寺之住持。

  1914年,大师时年41岁,主持泉州名刹承天寺,得杨英伟夫妇、李宏成夫妇等相继归依,同愿为大师护法,并兼修整大雄宝殿内产。自1915年,大师时年42岁,应请兼任福建名刹安海龙山寺住持。还先后于承天寺填堆泥土筑造“鹦山暮云”景观。重修文殊殿为丈室,以供诸山长老休息之所。修葺一尘禅堂及整修寺中功德楼前之花圃,以美化环境。又得归依弟子刘粉娘施资,于寺中大雄宝殿之前开辟放生池。晋江县长陈清机于1919年题写了“阐扬圣教”匾额,以表彰大师功德。1920年,大师为解决寺中僧众道粮问题,时出托钵,方便说法化缘。自1921年起,除经常于寺中讲经说法及主持日常事务外,更持倡禅净双修、解行并重,效法百丈清规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使泉州府区所属各县寺庵斋堂,相继景从,蔚…

《甘露滋闽台 法雨润南洋——会泉大师生平述评(陈全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