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佛陀所开示的生死流转之教理——十二因缘说。众所周知,十二因缘说是原始佛教业感缘起说的基本内容,无明行识名色六处,以及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是佛教界一致承认的有情生命流转之次第。但是,对此所作的解释,各学派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在此可将南传上座大寺住派的观点与大乘唯识学观点作一比较,分析其分歧点。

  关于十二因缘解释的分歧点,突出地集中于识与名色二支,不少佛教的论著中所解释的识支,倾向于以五蕴中的识蕴为识支。但识蕴,仅包括了眼等前六识,同时,将名色支解释为受想行识等三蕴(名)和色蕴(色)所组合的四蕴。其中,色被认为是四大种色。有情流转生死,是由无明而行(业),由行业而生五蕴的。《清净道论》中指出:“这里的“名”,因为倾向于所缘,所以是爱等的三蕴,“色”即四大种所造色(指六根——笔者注)”(叶均译本第521页)。“而“识”即眼识等的六种”(同上第508页)。此种解释,强调了五蕴和合不即不离的相互作用。如果从有情一期生命的粗心而言,我们的常识所能了解认可的,确是只有前六识及其攀缘外境所引起的心理反映。但是,如果从有情流转生死的相续不断而言,此种解释至少有二个不可克服的困难:第一,眼等六识是在生灭中的,不仅前五识是随境而生灭,即便是意识,在五停心位也终将消失。所以六识乃时有时无、时现时失地随缘而转的。由此,将相对稳定的生命体,以及有情流转生死的轮回建立于忽现忽灭的六识基础上,就犹如将大桥的椿基固定于泥沙层中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第二,六识的功能,是依于六根的。无六根则六识依何而生?依觉音法师《清净道论》中的解释,在名色的阶段始有六根所生,则识支又是如何具备六识之功能的?并且,十二因缘说中,继名色之后,即至六入。如果在名色之中即具完备之六根,则佛陀岂非重复列支!由此要想象识支为六识,这不仅与根境训识三者不即不离的原则相矛盾,而且与世间常识相悖。

  而大乘唯识学对十二因缘的解释,不仅更符合佛教之精神,而且富于独到的见解,并赋予十二支因缘以新的组织形式。对于识、名色二支的解释,尤其表现出其学派特色。首先,唯识学站在识和名色二者互缘的角度分析问题。佛法讲因果律,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单纯的由因至果的过程,而应该是辨证地认识一定条件下二者的互逆性。这一观点与根本佛教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如《杂阿含经》卷十二的二二八经,以束芦喻识和名色的关系:“譬如三芦立于空地,展转相依而得竖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转相依而重生长”(《大正藏》二·八一中),《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中也明确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于现在世,犹如束芦,相依而转,乃至寿住”(《大正藏》三十·八二七下),确立名色和识二支的互逆关系,是分析问题的前提。

  其次,唯识学者明确认为,所谓识支,就是指阿赖耶识。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卷十五中说“识支,唯取阿赖耶亲因缘为体”,“识支不取余七(指前七识——笔者注)”(《续藏》第一辑七十七套328页)。瑜伽行派对识支的此种确立,并不始于基大师。《瑜伽师地论》九十三卷中已明确:“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罗兰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即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依转故。”韩清净居士在其《披寻记》中说道:“异熟生识者,眼等六识,异熟所生,名异熟生识”(《披寻记·科句》上海佛学书局版2744页)。可见,在唯识学者看来,阿赖耶识即为识支,是有情果报总体,而前六识则是依名色而转、异熟所生的。所以第八识与前六识的关系是异熟识与异熟所生识的关系。所谓名色支,在广义上讲,是指五蕴,如《瑜伽师地论》在分析名色支的内容时,将其概括为受想行识四蕴,及十有色处、法处所摄色等。在《成唯识论述记》中,窥基法师则提出了另一种较为精确的阐述方法:“若约名色不相杂乱说此支者,即除六根、触、受法种,皆名色摄。谓色蕴中,除根余色,除受余全,除行蕴触。除识蕴中本识、意根,余想蕴全。三蕴少分为名色支体”(《续藏》第一辑七十七套329页)。这不仅严格规范了名色支所包括的内容,而且明确了识蕴包括了八识;同时,名色缘六入,不仅说明了六根是依名色而随转,而且说明了六识和六根的相待不离之关系。

  最后,在《成唯识论》的第八卷和《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中,分别对十二因缘作了重新组织,使十二因缘的关系更为清晰,同时体现了阿赖耶识的重要意义。《成唯识论》中立四支说:一以无明、行为能引支,因为此二支能引发识等五果的种子,故而得名;二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所引支,因上述诸支是无明、行支所引发的;三以爱、取、有三支为能生支,因为此三支能生近当果的生死;四以生、老死为所生支,因为此两者系由爱取有势力所生之故。这四支因果说,明显地是依据于异熟和非异熟的因果而分的。《瑜伽师地论》中,则明确地将十二因缘分为三个部分:一为牵引因,包括了无明至爱的七支,因为这七支能此生当来生死的苦果,故为牵引因;二为生起因,包括了爱取有三支,因为这三支能生就近生死果,故为生起因;三为引生果,包括了生、老死二支,因为这是牵引生起二因所成就之果报,故为引生果。《瑜伽论》的三部分之划分,其标准系正熟和未熟之因果。其中,牵引因尚未润位,而生起因则属于已润位。《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二说结合如下表:

  无明、行——能引支——牵引因

  识等五支——所引支 因

  爱取有等——能生支——生起因

  生、老死——所生支——所引生——————————果

  由上表可知,在十二因缘中,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十因二果,必不同世,而是分前后际的。在此,充分体现了生死流转的根本。若就过去、现在二世而言,而十因是过去世,二果是现在世;若就现在、未来二世而言,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此种“二世一重因果”,其组织形式和原始佛所讲的“三世二重因果”不同。唯识学使十二支中各支在有情流转生死中的作用是更为明确清晰。

  无论是流转生死的有情,还是一切在生灭中的器世间,以及还灭解脱的圣果,都是在一定的立足点上变化的。另外,一期期生命的流转,过去世的业又是通过什么来影响、作用于现在世和未来世的呢?成立阿赖耶识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流转生死与还灭解脱的立足点,确立三世业系流转之承担体。唯识学者根据“识”支的性质予以发挥提升,以阿赖耶识说明万有之生起、灭亡及其流转的过程。那么,阿赖耶识存在这依据何在?

  三、阿赖耶识成立的依据

  关于阿赖耶识成立的依据,在《成唯识论》卷三中有较为完整系统的论证。这种严密而恢宏的论证体系,全面地说明了阿赖耶识是真实不虚的,同时从多角度反映了阿赖耶识的性质。在《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大乘庄严经论》等唯识论典中,也散见着各种论证。此种论证的体系就其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说明阿赖耶识成立这渊源,及其所引用的佛教经典,这构成教证部分;第二,针对一部分小乘学者提出的“大乘非佛说”的观点,及其七大证明,同时附带提到了小乘经典“密意”显示阿赖耶识;第三,从教义的角度,提出建立阿赖耶识的必要性,这构成了理证的部分。这三部分是有机联系的,犹如支撑大厦的三根支柱。理解这三部分的内容,对切实、准确地把握佛学的教义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教证,是指引述佛教的经典(修多罗),并据以揭示阿赖耶识渊源,从而证明阿赖耶识为圣典所说。《成唯识论》所引用的佛教经文有如下几段:第一,《大乘阿毗达摩经》中所说的“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乃涅般证得”。《成唯识论》将此“一切法等依”之界,解释为“种子识”,这是有一定根据的。界为梵语dhatu的意译,含有根基、基础、种族、原因等义;而界藏则是与胎藏、摄藏意义相近的三藏之一,在《摄大乘论》中,曾用“金土藏”来譬喻界之含义——金本有而不见,经冶炼而显示出来。

  第二,《大乘阿毗达磨经》中所说“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阿赖耶的原始含义带有爱著、执著之义,与摄藏执持之义相近,所以将具有摄藏诸法的种子识,命名为阿赖耶识,这本可理解。却只对有菩萨根性“胜者”才予以开示宣说,这又为何?因为一般根性的众生会误执此阿赖耶识为“我”之实体。可以说,贤哲的这种担忧是极富先见之明的。确实,阿赖耶识的理论在后世的发展中,蜕变为一种与灵魂相混淆的观念,这完全是部分众生之误解所致。这和由佛教的深入民间所引发的“家家观音,户户弥陀”之盛况,最后却蜕变为装神弄鬼,与佛教的宗旨、佛陀的本怀相背离一样,不能不说是佛教这一高扬“缘起性空”、“离执无我”宗旨的伟大恢宏学说、思想的悲哀。

  第三,《解深密经》所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争解执为我”。这是《解深密经》第三品的品末偈。该经第三品《心意识相品》中,对诸识进行了分析。该品称种子心识的“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是依二执受的,即一为色根,二为分别相名及其言说戏论习气。这一种子心识,又名为阿陀耶识,又名为阿赖耶识。需要说明的是:菩提流支和真谛法师认为阿陀耶为第七识名,而玄奘大师则认为阿陀耶识是第八识的异名,是执持而不是执著。就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玄奘大师所译的《解深密经》,真谛法师所译的《摄大乘论》中引用的《解节经》、…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