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

  编辑:金易明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大乘唯识学是印度重要的佛学流派,其封人生字宙的精微分析和玲珑剔透的揭示,不仅令信佛者明理见性,给学佛者指明了修行旨津;也令众多爱好智慧者为之折服。本文针封“大乘非佛说”等论调,分析了阿赖耶识这一重要名相的成立依据,以及阿赖耶在整个佛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旁涉了唯心唯物的争论不应套用于佛法的问题。围绕阿赖耶识,阐述了阿赖耶识的基本牲赁,阿赖耶识成立的源渊,阿赖耶识成立的依据以及阿赖耶识在佛法中的意义。

  关键词:阿赖耶识 依据 意义

  作 者:金易明 上海佛学院教师

  佛陀否认自我实体的独立存在,同时又肯定业力的作用。自我与业力,以及与由业力所导致的轮回之间的关系,是佛陀留给我们思索的重要问题。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佛教大德对解决这一同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决模式。南方上座部提出了富有特色的“九心论”,用“有分心”来说明轮回的主体。同时,大众和上座等主要部派,在其发展的初期,都提出了比较一致的“细心说”,即将细心看作为意识的细分。嗣后,又一致明确提出意识之外别有细心之说。所谓细心,是受生、命终的众生之根身的执持主体,是束缚与解脱的联系点,它是生命的本质。犊子部在其学说中,曾提出:“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转依”,成为佛教诸派中,独唱“有我”之说的一家。经量部则在佛教界独树一帜地“执有胜义补特伽罗” (上述引文均见《异部宗轮论》)。

  大乘佛教发展到瑜伽行派阶段时,该派学者引进了阿赖耶识的概念(此概念最初见于《大乘阿毗达磨经》),并以此概念为中心,构筑了恢宏的唯识学体系,贯彻始终的是唯识中道的思想。其中,对部派佛学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为契合佛陀之根本佛教精神的立足点,解决了佛陀留给我们思索的问题。由此探究阿赖耶识成立的渊源及其依据,理解阿赖耶识及由此所形成的赖耶缘起与唯识中道体系的意义,可谓是学习与掌握唯识学、把握“万法唯识,识有境无”之宗旨的重要契机。

  一、 阿赖耶识的基本特性

  唯识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唯识”,源于该学说以“万法唯识,识有境无”为其根本的理论宗旨与修学要旨,即以“万法唯识”为其理论基石,以“识有境无”为其修学门津。唯识学者认为,一切器间及有情间均由识所现。除各派所共认的六识之外,唯识学更立第七末那识(作为第六识所依之根)与第八识,其中,第八阿赖耶为一切变现之根本。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般治哲学史者,均认定佛法为唯心主义体系,其中最主要的、而又是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佛法中所讲的“万法唯识”、“诸法唯心所造”。其实,这是对佛法的一种无知。在佛法中,没有西方哲学中所讨论的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因此,以西方哲学的概论对佛法进行对号入座式的分析,是难免会谬论横出的。佛法强调“万法唯识”,实际上是在说明二个浅显的道理:第一,世界上的一切,离开了人们对其的主观反映,其存在都是无意义的。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远至外太空,近至人体本身,都由于意识的主观作用才赋予其意义的;第二,世间万法,从未有纯客观的存在,一切存在,都是由主观加工过的存在,离开主观的反映,客观之存在与否是无法判断意义的。同时,“唯心所造”,稍有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依一股的教义来解释,是指一切客观的事物须经主观的反映显示其意义,而由唯识学讲,“心”指“集起”,即因缘和合集而生起。由此,唯心所造是指万法系由因缘和合而起。由此分析可得,关于唯心、唯物的分界,在佛法中是不适宜的。佛法自始至终将器界、有情界、五蕴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三者是相依相待的、缺一不可的。

  对于阿赖耶识最为概括的定义见于《摄大乘论》,玄奘大师译为:“所知依即阿赖耶识”。所谓所知依,表明阿赖耶识乃是三界六道、四圣六凡及一切器世间赖以产生、变化和灭亡的最后依据,亦即世界一切万象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生老病死之本体。唯识学者概括阿赖耶识的基本性质为自相、因相与果相。所谓自相,乃是阿赖耶识贮藏一切现行业之能藏性,并以其所藏的种子(生果的功能)转化为一切现行的所藏性,以及由阿赖耶识的生灭相续,无间断之时的性质,引发第七识(末那识)将其执为恒常之自我主体的执藏性。这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性质,构成了阿赖耶识的特殊性。同时,由此自相的性质,表现出阿赖耶识的因相与果相。由于阿赖耶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的种子而不失,能生起一切诸法的现行之果,所以第八阿赖耶识又被称作为“种子识”。种子是第八阿赖耶识所特有的一种生果之功能。《成唯识论》卷二中说:种子是“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第八识的因相就是“一切种”,即生起一切法的根本因性,并且含藏有一切法的共同属性。由阿赖耶识被一切现行所熏,即由诸异熟之行业所招感的异熟这一点上,成立果相。果相表征了阿赖耶识又实为一切诸法所熏染之种子,遇缘生起诸现行的一种功能,因此也必然是一切染净缘起的根本依据。阿赖耶识和诸识共同构成了“识”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性能。笔者认为,从总体上而言,识就是识,或称之为意,或称之为心。譬如佛学中,特别在《成唯识论》中,将前六识称之为识,特别强调其对外境内境的了别作用;将第七末那识称之为意,特别强调其思量、计度的作用;将第八阿赖耶识称之为心,特别强调其集(现行所熏之种子)、起(种子生起一切现行)作用。但这一切均是有情心理活动之概念描述。所谓六识、七识、八识的了别、思量、集起之分析,其基础是识本身所依的根、所摄的境之不同,一切诸识都是识的不同功能之假名,不能将其执为实体,也不可在其中作泾渭分明的绝对分别。以真谛法师为主要代表的摄论宗曾立第九阿摩罗识,《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窥基大师曾有评价。玄奘大师即将代表无垢清净的第九识译为“转依”(asraya-parivatti),表征为转舍劣法及证得胜净法之所依的功能。从第九识的改译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识的诸分类,仅仅是识之功能的分类,不存在诸识独立的自性,更无诸识实在自体之存在。

  由此,我们也不能将阿赖耶识误解为是一个实体。如果误将阿赖耶识理解为是在形躯之内,生时先来入体,死时最后离去,并在六道中往来的灵魂实体,那实际上就是佛所斥责的凡愚之“分别执为我”。在此特别要指出的是,学唯识的,不少人抓住《八识规矩颂》中对第八阿赖耶识性质描述的一句颂文,即“去后来先作主公”,因而误以为“去后来先”而又能作“主公”的,则必为实有的自体,甚至误以为阿赖耶识即为佛教所讲的“灵魂”。与天主教所讲的soul已无所区别。其实,此颂的含义十分明确,是表明阿赖耶识之执藏、能藏、所藏之三种功能,并由此显示阿赖耶识之地位的重要,以及对前七识的统帅般的作用,只要我们能真切地把握阿赖耶识的性质,就不难明白,六凡本身为阿赖耶识所变现,四圣也是阿赖耶识转舍劣法、证得胜净法之后的体现,其与阿赖耶识是不一不异的。阿赖耶识不可能在自身中有来有去。更何况根身只不过是阿赖耶识的相分,阿赖耶识根本无在自己所变现的一分中出出入入之理。

  二、阿赖耶识成立的渊源

  阿赖耶(Alaya)一词,滥觞于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经典。这一点,由《摄大乘论》卷上所引的《增一阿含经》以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的“契经”((即《杂阿含经》)得以证实。而从《转识论》、《大毗婆娑论》卷一百四十五等来考察,早在部派佛教时代,一些论师就依照爱欲缘起论,将阿赖耶解释为爱著、贪爱,或者解释为爱、乐、欣、喜等,明显地这一切都含有“执著”之义。如《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说:“汝为因此起欲、起贪、起亲、起爱、起阿赖耶、起尼延底、起贪著不?”(《藏要》第三版第三册第43页〕而在南传佛教系的《清净道论》中,觉音法师说过:“因为已至五种欲的执著(阿赖耶)的破灭,故说“阿赖耶的破灭””(叶均译本第263页),同论中还说道:“如是说其(轮回)发生及停止并此二者之因,故结论只有四种:我们已知苦、应断集、应证灭、应修道;或以爱事处、爱、爱之灭、爱之灭方便;或以阿赖耶(执著)、喜阿赖耶、破阿赖耶、破阿赖耶之方便,而说为四”(同上464页)。由此可见,原始与部派佛教中的阿赖耶与大乘唯识学之阿赖耶识,其意义是不同的,两者不能相互混淆。

  大乘唯识学建立阿赖耶识的观念,其思想来源是由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时代萌芽、发展的本识,或者如上座部所说的有分心之观念。

  上座部所说的“有识分(心)”,在《摄大乘论》无性论师的释本中,有着简单的叙说:“等谓圣者上座部中,以有分声亦说此识,阿赖耶识是有因故。如说六识不死不生。或由有分,或由反缘而死,由异熟意识界而生。如是等能引发者,唯是意识,故作是言。五识于法无所了知,唯所引发意界亦尔,唯等寻求见唯照瞩。等贯彻者,得决定智而立,是能起语分别,六识唯能随其威仪,不能受善不善业道,不能入定,不能出定势用。一切缘能起作,由能引发从睡而觉,由势用故现所梦事,如是等,分别说部亦说此识各有分识”(见《大正藏》三十一·三八六中)。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分别说部,与正统的上座部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治印度佛教史家均视作为上座部之别传,故玄奘法师特译作“分别说部”。由上述引文可见,阿赖耶识建立之渊源,是以部派中发展的有分心、细心、本识等为基础。同时,我们还必须指出:阿赖耶识的学说,其根本之源则…

《阿赖耶识成立之依据及意义探微(金易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