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革命先驱 佛门栋梁——宗仰上人传略(朱哲)

  革命先驱 佛门栋梁——宗仰上人传略

  编辑:朱哲

  来源:南普陀在线

  宗仰(1861—1921)是我国代近史上一位才高行洁,遁迹空门的爱国志士、杰出高僧。他披肝沥胆先后参加过反清的革命组织和文学团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与孙中山先生等国民党元老有过密切的交往。他校刊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铅字排印的大藏经一一《频伽藏》,创办华严大学、修复栖霞寺,对佛教有过重大的贡献和影响。

  宗仰上人字中央,法名印楞,别号楞伽小隐,乌目山僧。俗姓黄,原名浩舜,又名用仁。清咸丰十一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家道小康,父亲在常熟门外开设大隆米行。母亲赵氏,笃信佛法,时携上人至寺庙烧香礼佛。上人幼年一度受业翁同龢,时翁氏已高中进士,阅上人文章,辞茂义幽,莫测其际,尝谓之曰:“君习举子业,住著自缚,倘入缁门,慧海之舟楫也。”上人感悟,遂栖心内典,无意仕进。

  上人天资颖悟,生当乱世,十六岁那年(1877),目睹清廷贵戚擅权,嬖佞用事,朝政蝟乱,国事日非,赋繁役重,民不聊生。上有秕政,下有菜色。他忧心如焚,昕夕思筹,苦无救国安民良策。一天深夜,独立庭院,碧空如洗,万籁俱寂,仰望着当空皓月,他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喟然长叹:“芸芸众生,劳劳尘梦,日月不居,胜义无闻,业海茫茫,何时能了!”这时隐隐传来了城北三峰清凉寺的钟声,这夜半传来分外凄清的古刹钟声,突然冲破了他的重重忧思,打断了他的郁郁愁肠,他仿佛若有所悟似的驰往清凉寺,要求出家。

  当时主持清凉寺的药龛长老(法名照尘,号煮石头陀),是位精研大乘,旁及子史,又擅文艺,资深望重的缁林耆宿,与邑中名士翁同龢、赵宗建等为文字交。长老随机设化,注意僧材,见上人气字轩昂,风格秀整,深夜前来,认为必定是个志切皈依向道心坚的佛门信徒,乃允其所请,为其削发。又见上人聪明好学,喜爱文墨,甚为器重,特地请城里名儒王伊(字影石,号聘三)悉心辅导,几年后,上人学业大进,气益豪,文益精,诗益奇。

  上人虽身入空门,但拳拳报国之心,未尝一日忘怀,时与常熟城里一些士人交往,切磋学问,议论朝政。一日,应邀与几个知友往游无锡庙会,受人非议,清凉寺的一个施主要求药龛严加管束。上人甚是气愤,深感社会日新月异地在发展,佛教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改革,要适应时代,适应潮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保持和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乃决心离开三峰,药龛亲自把他送到金山江天寺,依该寺方丈密传(字常净,号六安)受具足戒,是年二十一岁。密传及该寺前住持显谛(字月溪)等受药龛重托,复见上人圆明自性,胸怀旷达,才智过人,因留任监院,并加意培养。佛义幽深,经文古奥,上人在此焚膏继晷刻苦攻读,除深达内典外,还研习了英、法、日、梵等文字,书画金石、园林技艺等,也无不广为涉猎,卓然成家,名闻金焦。此时上海富商犹太人哈同的夫人罗迦陵(法国人)来山进香,见到上人的书画,十分欣赏,非常佩服,即拜上人为师,并捐献巨款,修建山寺。

  十九世纪末,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我恣意蚕食鲸吞,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上人目击时艰,悲国运之艰危,哀民生之涂炭,忧心如焚,此时适密传授意他往南北参学,上人以燕赵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乃北走齐、鲁、燕、赵,南游闽、粤,广交各方志士,探求起衰振蔽的济世良方。玄缆涤除,槌碎虚空,慨然有如来示现之志。

  光绪十八年(1892),应皈依弟子罗迦陵的邀请,至沪讲经弘法,并帮助设计修建花园,即后来闻名沪上的爱俪园(哈同公园)。上人在此结识了蔡元培、章炳麟、殷次伊、蔡鹤卿等爱国人士,始知要救国救民,当务之急,必先从事推翻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光绪二十五年,清政府以整顿关税厘金、盐课为名,指派端王刚毅往江浙、两广等地,大肆搜括,得银数百万两,人民怨声载道,排满反清的熊熊烈火,在上人胸中越烧越旺,忧国伤时之念,时时溢于言表。翌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下受盟,赔款四万五千万两,许各国驻兵京城,拆毁大沽炮台。瓜分之说,甚嚣尘上,国人大哗,志士奋发。面对这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上人含悲忍泪振笔挥毫,作《庚子纪念图》一幅,并题诗八首,在序言中上人沉痛地说:“难倾铁泪详图画,只记颓京城下盟”。海上名流潘飞声、惜秋生等纷纷为这幅画和诗题咏。这幅画曾制版发行,时人争相购藏,以不忘国耻也。上人并与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时尚未出家)、汤伯迟、任伯年、朱梦庐、高邕之等南社名流组成“上海书画公会”,每周出版书画报纸,讽刺时政,由中外日报随报发行。

  这时,辛丑不平等条约墨迹未干,而沙俄复亟亟要求改订东三省撤兵条约,妄图永久霸占我东北。边警频传,举国震愤。国内外学术界纷纷集会抗议,留日学生且组织拒俄义勇队,准备回国声援。为了抗议沙俄的侵略,上海士、商界两次在张园集会抗争,首次参加者达二百多人,第二次与会者逾千人。汪康年、温宗尧、陈锦涛暨上人等都在大会上发表演说。上人激昂慷慨、义愤填膺的说辞,语语入人心坎,听众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方外之人犹如此热心国事,况吾辈焉!”无不为之感动,争以一识上人为快。

  光绪二十八年,沙俄公然胁迫清盛京将军增祺,与订“奉天交地暂约九款”,东南各省士民闻此又纷纷发表演说,并急电清廷抗阻。上人怒不可遏,怀着满腔的革命热情,毅然随同蔡元培、蒋方震、李书城、吴稚晖等,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决意献身反清爱国行列。

  是年四月,上人又与蔡元培、章炳麟、蒋观云、汪宗允、吴稚晖等,共同发起创建《中国教育会》(会址设在上海泥城桥福源卫),蔡元培为会长。马君武、马叙伦、刘师培、黄炎培、蒋维乔等亦都先后加入。教育会鼓吹革命,宣传爱国教育,反对封建教育、奴化教育,揭示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爱国宗旨,大大地鼓舞了东南各省的革命士气。

  1903年,驻日清使蔡钧,忽电清廷:“停派留东学生,免为革命邪说所中。”并照会日本政府,禁止中国学生肆业陆军。蔡钧倒行逆施,反对革命,激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在张园演说会上,叶浩吾等敌忾同仇,指责蔡的无耻行径,并建议中国教育会:自设学堂,自教子弟,免为他人所制。这时南洋公学退学学生也聚集教育会,请求自办学校。中国教育会领导乃开会集议,计划筹款自设学校,培植人才。十月十七日,在南京路选定校址,命名为《爱国学社》着手接纳留日归国学生等,并积极开展支持各地进步学生的正义斗争。在这次会议上还决定:张园演说,每周召开一次,要提高和加强鼓吹革命声调。

  未几,中国教育会接东京留学生电,获悉广西巡抚正之春,借法兵、法款,镇压革命。乃召开临时大会。发通电攻击王之春。旋又得悉东京留学生已组成义勇队,准备开赴前敌效命,要求上海响应。爱国学社社员,也立即组成义勇队。时南京陆师学堂退学学生章行严(即章士钊)等四十余人至沪,当即加入爱国学社,义勇队声势大振,蔡元培、吴稚晖及上人等重要领导亦均参加,共九十六人,分成八个小队,早晚集队训练,起名为“军国民教育会”。

  上人身负重任,时以国事为念,经常不顾个人安危,四出奔走。为了唤起妇女同胞支持革命.加入革命队伍,是年冬乃与蒋:见云等于上海登贤里创设“爱国女校”…—我国最早的女子学校,蒋为经理(后蒋赴日,经理一职由蔡元培兼任)。校中一切费用,全由上人介绍罗迦陵独任。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提倡民权,歌颂民族革命,进行军事训练,是一种完全新颖的学校,不仅在东南教育界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且为以后的辛亥革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上人还大力资助浙江省大学堂旦学学生组织的“新民塾”。加强了上海与东南地区革命志士的联系,成为东南地区革命大本营,秋瑾、徐锡麟、陶成章、黄兴、陈天华、邹容、章太炎、苏曼殊、李叔同等,均先后来到上海,上人以他的特殊身份和与罗迦陵的师徒关系,利用爱俪园作为掩护,为革命志士提供活动场所,并募集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上人又感到口头宣传的功效,不如文字宣传的影响深广,又创办《商务日报》,聘请同乡饱学之士刘永昌主笔政。力图用革命舆论,唤醒同胞。影响政局。

  爱国学社仓卒成立,经费无着,除由《苏报》津贴一小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都由上人募得资助。中国教育会的重要负责人蔡元培、章炳麟、黄炎培等亦均在该社担任义务教职,受社员爱戴,学社全体社员又全都加入教育会为会员,会社之间亲如一家,无分畛域,关系甚为融洽。不料变生肘腋,祸起萧墙,革命队伍中遽起纠纷,学社和教育会之间,不幸发生了矛盾,屡有语言冲突,-上人多方调处,力劝无效,蔡元培愤而辞职,教育会改选,上人当选为第二任会长。会社分裂,箕豆相煎.仇者所快,亲者所痛,各界有识之士无不惋惜。学社独立,不到半月,苏报案起,学社受株连,被勒令解散。教育会飘摇在凄风苦雨中,也只勉强地支持了一个短时期。就夭折了。上海地区轰轰烈烈的一场民主革命运动,受到了一次重大挫折。

  庚子、辛丑而后,革命思潮传布益广,各地爱国运动前仆后继,如火如荼,莘莘学子,排满尤力,学潮突起,此时上海“苏报馆”适为志士陈范(字梦坡)接办,(《苏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二年,本为胡璋所办,邹弢主笔。)始纵论时政,倡言革命,增辟的“学界风潮”一栏,更受读者欢迎。1902年,意志坚强、文笔犀利的革命党人章士钊受聘为该报主笔。五、六月间,连续发表:《康有为》、《客民篇》、《读革命军》、《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杀人主义》等等,猛烈抨击满清政府。宗仰也毫不犹豫…

《革命先驱 佛门栋梁——宗仰上人传略(朱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