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九
沙門釋光述
分別世品第叁之二
當往何趣至形狀如何者。此下第叁諸門分別。總有十一門。此即第一明其形狀問。隨往何趣所起中有形狀如何。與所趣生爲同。爲別 或可。分爲兩問。當往何趣。是一問。所起中有形狀如何。是第二問 或可。中有當往何趣用何業感。爲一問。所起以下。爲第二問
頌曰至居生刹那後者。上兩句正答。下兩句明所似體 或可。初句。答初問。第二句。答第二問。下兩句如前釋
論曰至當本有形者。釋初兩句。中生二有雖滿業別牽引業同。業感所往亦招能往名一業引。由業同故。故此中有形似本有。如印.所印文像不殊 或可。中.生由同一業所引起。故所感中有應生天趣等當往天等 或彼中有同生有業感。此釋初句
即由此義故此中有若往彼趣。即如前趣當本有形。釋第二句
若爾于一至焚燒母腹者。難。中有若如本有形者。于一狗等腹中。容有五子俱時命終各生一趣。五趣中有一時頓起。既有地獄中有現前。應如本有同受于苦。如何不能焚燒母腹
彼居本有至業所遮故者。答。地獄本有亦不恒燒。如暫遊彼十六增時而不被燒。況在中有。或如等活暫遇涼風。或稱等活暫時歇息亦不恒燒 設許能燒。如母眼不見。亦不可觸。以中有身極微細故。火亦應爾。諸趣中有雖居一腹微細義同。非互觸燒。業所遮故。准此。母腹亦不被燒。業所遮故
欲中有量至而根明利者。上言似本此言顯總。今別顯形。欲界中有量雖如小兒年五.六歲而根明利。若應生人趣如五.六歲。余趣准知。恐疑身小何能起惑。而根明利能于父母生其愛.恚。又正理二十四雲。有余師說。欲界中有皆如本有盛年時量
菩薩中有至四大洲等者。別顯菩薩中有量大 俱[月*互]數名。如下當知
若爾何故至來入已右脅者。難。若如盛年何故母見白象
此吉瑞相至非如所見者。答。夢見白象此表吉瑞先相。非關中有。菩薩九十一劫以來久舍傍生趣故。複引訖栗枳王夢見十事。皆表先兆 訖栗枳此雲作事。是迦葉波佛父。夜夢十事旦白迦葉佛。佛答言。此表當來釋迦遺法弟子之先兆也 王夢見有一大象被閉室中更無門戶唯有小窓。其象方便投身得出。尾猶礙窓不能出者。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能舍父.母.妻.子出家修道。而于其中猶懷名利。不能舍離如尾礙窓 王夢見有一渴人求覓水飲。便有一井具八功德。隨逐其人不敢飲者。此表釋迦遺法弟子。諸道俗等不肯學法。有知法者爲名利故隨彼爲說而猶不學 王夢見以一升真珠博一升麨者。此喻釋迦遺法弟子爲求名利故以佛正法爲他人說希彼財物 王夢見栴檀博凡木者。表釋迦遺法弟子。以內正法博外書典 王夢見有妙園林華菓茂盛狂賊毀壞無有余者。此表釋迦遺法弟子。磨滅如來正法苑也 王夢見有諸小象驅一大象令出群者。表釋迦遺法弟子。諸惡朋傥破戒苾刍擯斥持戒有德苾刍令出衆外 王夢見有一猕猴身塗糞穢湯突己衆見皆避者。表釋迦遺法弟子。諸破戒人以諸惡事誹謗好人見皆遠避 王夢見有一猕猴實無有德衆共扶捧海水灌頂立爲王者。表釋迦遺法弟子。破戒苾刍實無所知爲名利故。諸惡朋傥共相扶捧立爲衆首 王夢見有廣堅衣有十八人各執少分四面爭挽衣不破者。表釋迦遺法弟子。分佛正法成十八部雖有異執而真法尚存依之修道皆得解脫。此顯所學之法 王夢見多人共集互相征伐死亡略盡者。此表釋迦遺法弟子。既分成十八各有門人部執不同互興鬥诤。此顯能學法人。如是所夢但表當來余事先兆此非如所見
又諸中有至前少後大者。此文意證從生門入非從右脅。故雙生者前生者小以後入胎故。後生者大以前入胎故。又婆沙七十雲問菩薩中有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無淫愛故。複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問輪王.獨覺先中有位何處入胎。答從右脅入。正知入胎。于母母想無淫愛故。複有說者從生門入。諸卵.胎生法應爾故。有余師說菩薩福慧極增上故將入胎時無顛倒想不起淫愛。輪王.獨覺雖有福慧非極增上。將入胎時。雖無倒想亦起淫愛。故入胎位必從生門入 又正理雲。理實中有隨欲入胎。非要生門無障礙故。然由業力胎藏所拘 正理同婆沙前師。此論同婆沙後師
法善現說至寢如仙隱林者。問。菩薩中有若如盛年。善現說頌複雲何通
不必須通至造頌無失者。就答中。一非叁藏教不必須通。二諸諷頌言或過實故。叁若必須通如菩薩母所見夢想。善現造頌無失
色界中有至無慚愧故者。明色界中有量。及明中有有色衣無衣。如文可知
所似本有其體是何者。此下釋後兩句。此即問也
謂死有前至中阙具叁者。初即正答前問。次總明有體。四位不同。若欲.色二界有色有情具足四有。若無色界唯阙中有具余叁有 言結生者。結謂結續即不斷義。又婆沙一百九十二雲。如說四有謂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有聲目多義如前廣說。此中有聲說屬衆同分有情數五蘊名有。雲何本有。答除生分死分諸蘊中間諸有。此則一期五蘊.四蘊爲性。問何故此有說名本有。答此是前時所造業生故名本有。問若爾余有亦本有。皆前時所造業所生故。答若是前時所造業生粗顯易覺。明了現見者說名本有。余雖前時所造業生。而微隱難覺非明了現見是以不說。雲何死有。答死分諸蘊。則命終時五蘊.四蘊爲性。雲何中有。答除死分生分諸蘊中間諸有。則二有中間五蘊爲性。問何故此有說名中有。答此于二有中間生故名中有。問若爾余有亦是中有。皆于二有中間生故。答若于二有中間生。非趣所攝者名中有。余雖二有中間生。而是趣攝不名中有。雲何生有。答生分諸蘊。則結生時五蘊四蘊爲性。廣如彼釋
已說形量余義當辨者。結前問起
頌曰至地獄頭歸下者。此兩行頌明次九門。一明眼境。二行遲疾。叁明具根。四明無對。五不可轉。六明所食。七明住時。八明結生心。九明行相
論曰至謂自下除上者。此中有身。五趣同類各別相見。異趣相望即不相見。若有修得極淨天眼。亦能得見異趣中有。諸生得眼皆不能見中有以極細故。第二師上能兼下。所以天中有眼能見五趣。下不及上所以地獄唯見自類。故言自下除上。若依婆沙七十總有叁說。兩說同此論。更有一說雲。複有說者地獄中有見五中有。乃至天中有亦見五中有 然無評家。此論頌文既雲同見。且以此論初師爲正
一切通中至最強盛故者。業之通故依主釋也。此中文意大分可知 問此論中說一切通中業通最疾。是即中有行最疾。何故婆沙第七十雲。如是說者神境通力行勢迅速非諸中有 一解雲此論言疾者是無礙義。謂無能礙疾往受生故言最疾。非謂行疾。婆沙據行疾故言神境通速非諸中有。故婆沙通經雲。經說業力勝神通者。依無障礙說業力勝。凡欲受生。上至佛等亦不能遮若依行勢而作論者。應說神通勝于中有。謂獨覺等。除佛能礙。佛不作意不能出叁千界。亦有所礙。此中有去無能礙者。若作此說同婆沙 二又解神境通有叁種謂意勢.勝解.運身 此論雲一切通中業通最疾者。約運身而說。據少分一切。謂此中有望彼運身即疾。婆沙約意勢.勝解。故言神境通疾非諸中有。各據一義亦不相違 叁又解或可。俱舍據婆沙初師義說。故言中有行疾。以經說業力勝神通故
一切中有皆具五根者。以求生有故無不具根
對謂對礙至有蟲生故者。釋無對義。鐵圍有蟲顯無礙義。余文可知 應往彼趣至定不往余者。明中有不可轉
欲中有身資段食不者。問
雖資段食然細非粗者。答
其細者何者。征
謂唯香氣至好香爲食者。健達縛是短音中呼。若長聲中喚應言健達頞縛。其健達名香是字緣。頞縛是字界。或目尋義。或目食義。尋謂尋香。食謂食香。以健達助頞縛。即名健達頞縛。此中依短聲中呼略去頞字但言健達縛。若長聲喚達即亦攝頞。若短聲喚達即不收頞。雖短聲喚達亦無有過 引聲明中體例來證。如設建途.及羯建途。並是短聲。中喚建若以長聲。應言設建頞途.羯建頞途。設建.羯建並是字緣。頞途是字界。長聲.短聲類前應解 依聲明論有字界.字緣。其字界有字緣來助。即有種種義出。如米.面等鹽等助時即有種種味出。余文可知
如是中有爲住幾時者。問
大德說言至應立死有者。就答中總有四解。此即初師說由中生二有一業引故。故于中有得住多時。若異此者中.生別業所感。中有命根最後滅時應立死有
設有肉聚至頓來至此者。假設爲問
雖無經論至不可思議者。大德釋通。或有頓生或有漸待。由貪愛故。覺悟先過去感蟲身業。如從睡覺令起作用。余文可知
尊者世友言至便數死數生者。第二師說。若生緣未合極經七日。數死數生
有余師言極七七日者。第叁師解。中有極經七七日
毗婆沙說至余處余類者。第四師正義。若定此處此類父母應生業力。即令此父母緣和合。雖住遠方令其即至雖極持戒亦起染心。若非定托此父母和合緣。如其所應。便即寄生余處.余類。如人中有寄鶴卵生。雖寄彼生還是人攝。余寄受生准此應釋
有說轉受至後四同類者。此家意說。若緣不定轉受相似類身。如家牛欲增屬夏。狗屬秋。熊屬冬。馬屬春。若野牛.野幹.罴.驢欲增無定。前四中有若不遇時。如次轉生後四同類。此非正義
豈不中有至轉受相似者。論主破。豈不中有必無與生有衆同分別。一業引故。何可言轉受相似
如是中有至或作不男者。此明中有起顛倒心。義便複明住胎。隨前起貪面有向背。右勝左劣。故男右女左。又正理雲。女.男串習左.右事故。宿因分別力使然故 言蘊厚者。漸堅厚也。余文可知
于此義中至依精血住者。此中義便明精血大種。成根依不成根依。總起兩問 根謂身根。以初生時唯身根故 依謂所依大種 問爲由業力令中有末後念同時精血大種。即成生有初念根依大種 言即成者。約相續道說。言前念大種成後念根依大種。若橫克而言。後念根依大種。實非用彼前念精血大種所成。以彼落謝故。但爲同類因無間引起。故言即成根依。…
《俱舍論記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