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演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3卷43頁碼: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識論演秘》十叁

  卷第七(本) / 沙門智周撰

  論。此所妄執至自性差別者。問法中自性差別可知。我二雲何 答但總爲我名爲自性。遍常等差名爲差別。即離蘊等皆悉准知。亦即因明我爲自性差別等也

  論。皆似所取能取現故者。問何以得知似能.所取皆名爲執 答無性攝論第四雲。依他起者。謂依業.煩惱.所取.能取.遍計隨念而得起故 又雲如前所說身等諸識所取能取虛妄分別安立爲性 又雲譬如鹿愛自相續力安立似水。所取能取邪遍計性當知名爲依他起性。以此故知。有二取者皆名爲執 問所執二相爲俱.不俱 答有義此文是總。理實隨心執能取時有能取相。所取亦爾。非一切時執二取故

  論。說阿賴耶至爲所緣故者。問此欲證何 答有義二釋。一證能熏有漏七識皆有其執。二通證八。說能生因皆有執故 問此師第六許有二執。二執俱不 答有義二釋。一雲同護法。二雲不俱。如第七我無法執故

  論。計度分別能遍計故者。此同無著攝論所說。無性釋雲。當知意識是能遍計有分別故者。由有顯示.隨念分別所雜糅故 釋曰。雜糅即是相應俱起義也。意識由與二分別俱故能分別。顯示即是計度異名。亦名思擇 論用自名言熏習爲種子者。無始生死所有意識戲論名言熏習種子爲此生因 釋曰。顯自見分所熏種子。是自現行親生因體。論及用一切識名言熏習爲種子者。謂無邊色等影識名言熏習種子爲因似彼生故。是故一切無邊行相分別而轉 釋曰。緣十八界及他識等。相分之中熏成種者總名用他。由斯意識似一切生。故有無邊行相而轉。非五.八識得有斯事

  論。執我法者必是惠故者。問護法五識得與惠俱。今者難他豈不自噬。答有義兩釋。一雲五識無勝惠故劣不能執。二雲此因唯難第八 詳曰。夫有執者必有惠俱。不言有惠皆是其執。由彼有漏心皆許執。故以無惠而爲難也。故二解者未爲善釋。然不離難思之可悟

  疏。准二十釋至亦有法執者。二十唯識明他心智通漏.無漏。釋彼無漏他心智者而有叁義。一師解彼菩薩無漏他心智體亦有法執。論雲不知如佛智者明知有執。不知即是無知之義。由彼無知猶未斷故而蔽于心故不如佛

  疏。安陀偈師義者。按彼經雲。若無明.諸見一相者。應無練解.凡佛非二。所以者何。煩惱同一體相故。何以故。而共一心生滅一時不別不異故。佛子若縛.解一相者。四大可爲一。六味應不異。而大異故縛.解亦如是。佛子一切菩薩。爲凡夫時具足一切結。而斷時粗分先去細分後除。若一心煩惱一者。不應明.闇有二。佛子複以近況遠。凡凡夫善心中尚無不善。何況無相心中有無明。佛子而言善惡一心者。是萍沙王國中外道安陀師偈。明闇一相善惡一心

  論。識品雖二至故言彼彼者。此等分別如疏所指論等廣明不可具錄。今隨所要而略列之。七十叁中二遍計者。按彼論雲。無差別者謂遍計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別者謂遍計此名爲色等諸法各各所有別名。釋總計諸名爲實有故名無差別 又加行執等者。一加行執者複有五種。貪嗔.合會.別離.及舍 釋曰。以此加行而起執也。貪.嗔如次爲會.別離二加行也。二名施設執複有二種。謂非文字.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爲何物雲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雲何。文字所作者。謂執此爲此物此物如是。謂五蘊.叁性.爲無爲等。顯揚同也 又分別自體等者。八分別中當明相攝 又隨覺等者。釋曰。如次現.種。是能遍計心所計之境 又按七十叁。計自相等四差別雲。謂計叁科諸法自性名計自性 謂計色等一切諸法有見無見無漏漏等一切差別種種道理名計差別 謂計色等一切諸法是彼各各叁界叁性漏無漏等心心所取名計所取 謂計色等能取色等。及計心.心所能取諸法名計能取 又依名計義等者。按無性攝論第五本雲。一依名遍計義自性。謂如是名有如是義。二依義遍計名自性。謂如是義有如是名。叁依名遍計名自性。謂遍計度未了義名 釋曰。謂了其名未了彼事執名爲實。故瑜伽雲。謂不了色事分別色名。四依義遍計義自性。謂遍計度未了名義。五依二遍計二自性。謂遍計度此名此義如是體性 又按七十叁計義自性等五種差別者。初義自性。有四差別。即前所引計能.所取等四種是也。二名自性。即前所引差.無差別二名是也。叁染自性。謂計此色有貪.嗔.癡。不能遠離貪.嗔.癡系。又與一切善不相應。計余蘊等亦複如是。四淨自性反染應知。五非染淨。但計諸法是能所取 又顯揚十六第五加行。即是前二加行是也。六非文等亦同前二。故不重引 又按瑜伽論叁十六等。八分別者分別色等種種自性名自性分別 分別色等有見無見叁性叁界叁世對等一切道理名差別分別 總執一切情與非情假實諸法。因起分別名總執分別 依五蘊等而執爲我及我所故。名我.我所二種分別 緣諸淨妙.可意之境。而生分別名愛分別 謂緣不淨.不可意境所起分別名非愛分別 緣淨不淨.可不可意俱離事境所生分別名俱相違分別 生叁事者。初叁分別生第一事。次二分別生第二事。後叁分別生第叁事 又攝論等十分別者 釋曰。十分別者是能分別 對法十中能所分別並名分別。如彼鈔會 按無性雲。謂阿賴耶是余分別根本。自性亦是分別故名根本。緣相分別者。謂分別色等有如是相。顯相分別者。謂眼識等並所依識顯現似彼所緣相故 釋曰。眼等識者等取意識。所依識者謂即末那。即六轉識能現似彼所緣之相名顯相也 緣相變異分別者。謂似色等影識變異所起分別 釋曰。即所緣相而有變異。能緣分別從彼立名。謂老病.叁受.貪嗔癡等爲變易緣。令其身色而有變異。變異體者即色身等。如言樂故面端嚴等 顯相變異分別者。謂由眼等所依根故。令色等影像顯現。眼識等識種種變異。即于此中起諸分別。即如前說老等變異 釋曰。由所依根身等變異。令能依識亦有變異。舉彼顯現五塵境色。意取能緣分別之識。言老等者顯變異緣同于前也。余如疏引文相可知 又攝論中有十散動。一無相。二有相。叁增益。四損滅。五一性。六異性。七自性。八差別。九如名取義。十如義取名散動。爲對治此十種散動。一切般若波羅蜜多中說無分別智 釋曰。散動即是分別異名 又對法十二說見無見十者。此即二十八見中收。今故不引 又七十七有十種相。十八空除者。彼論甚廣。今略引雲。有十種相。空能除遣 一了知法義有文字相。一切法空正能除遣 二了安立真如義故有生滅等相續轉相。此由相空及先後空正能除遣 叁了能取有顧戀身及我慢相。此由內空及無所得空能除遣 四了所取有顧財相由外空遣 五了受用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有內安樂外淨妙相。由內外空本性空遣 六了建立有無量相。大空能遣 七了無色有內寂靜解脫相有爲空遣 八了相真如故有人法二無我相.識勝義相。畢竟無性.無性自性.及勝義空能正除遣 九了清淨真如有無爲相無變異相。無爲.無變二空除遣 十即于彼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又十二者按楞伽第四雲。謂樂著種種言語美妙音聲名言語分別 謂作是思惟應有前法實事之相。聖人修行知依彼法生于言語名可知分別 謂即彼可知境界中。熱濕動堅種種相執以爲實名相分別 謂樂金銀等種種實境界名義分別 謂專念有法自體形相。此法如是如是不異非正見見分別名自體分別 謂何等何等因。何等何等緣。有無了別因相生了別想名因分別 謂有無一異俱不俱邪見外道執著分別名見分別 謂取我我所相說虛妄法名建立分別 謂依衆緣有無法中生執著心名生分別 謂一切法本來不生。以本無故依因緣有而無因果名無生分別 謂何等何等法和合如金縷共。何等何等法和合名和合分別 謂縛因執著如所縛。如人方便結繩作結結已還解名縛不縛分別。大惠是名虛妄分別法體差別之相 又十六者。十六空所除者。空既能除。明所除法數亦如之。所除即是分別法也。下言所除皆准此知 又二十八見者。按對法論具明之也。今者略言。一相見謂聞大乘密意空教。執著如是無性等相是名相見 因茲便謗佛說叁性。遂起第二損滅施設見。叁損滅分別見。四損滅真實見 複欲成立此邪見故。攝少道理依了義經。方便轉變令順己見。所以複起五攝受見.六轉變見 因複起執若依此見行善不善皆無有罪。一切障垢皆得出離。由此複起七無罪見.八出離見 執自見已于聲聞藏及聲聞人輕毀憎嫉。複起第九輕毀見.十憤發見 又順自惡見顛倒建立空無相願。又思自悟及令他悟所立法性一切皆生無量功德。複起十一顛倒見.十二出生見 因此他以理責所立。不立自宗。及以機弄妄理責他。複起十叁不立宗見.十四憍亂見。又起慢心謂如是修是真供養恭敬諸佛。此即十五名敬事見 又達觀者令舍惡見以實道理方便開悟豎無舍心。謂唯此真余並邪妄。是名十六堅固愚癡見 上所說見習氣粗重是名十七根本見 十八于見無見見即前相見。此實堅執無性等相。而起不執一切相想故 十九舍方便見即前損減施設.分別.真實叁見。慢諸法性于勤精進起無用想故 二十不出離見。即前攝受.轉變二見。非方便修不證果故 二十一障增益見。即前無罪.出離二見。所行邪僻無容盡障故 二十二生非福見。即前輕毀憤發二見。由于正法同梵行所起邪行門便發大損故 二十叁無功果見。即前顛倒.出生二見。所立法非授者受者俱不能證勝進果故 二十四受辱見即不立宗.憍亂二見。非理興論無宜得勝故 二十五誹謗見。即前敬事見。所不應說強增益故 二十六不可與言見。即前堅固愚癡見。邪執空者不應與言。與言無益故 二十七廣大見。即前根本見。由此當來惡見增廣故 二十八增上慢見。前二十七見皆名增上。並能發起虛妄無實增上慢故

  論。攝大乘說是依他起等者。按彼論雲。若遍計所執自性。依依他起實無所有。似義顯現 又雲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計

  疏。若非對心雲何應知者。問言應知者何教爲證 答瑜伽七十四雲。問叁種自性幾應遍知。答一切。故知遍計亦所知法

  論。諸聖教說至遍所執者。按新中邊論頌雲。無二…

《成唯識論演秘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