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
本忏功德利益
忏法之再興
法華叁昧之重要
集注緣起
略釋叁昧
忏法差別
行法要略
別明求生淨土
本忏所依
勸請正修
感恩
附:重治法華叁昧儀軌編輯說明
本忏功德利益
“法華叁昧忏儀”,原名“法華叁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乃是天臺智者大師,少數親自撰寫的典籍之一(慈雲大師于本忏序文雲:法華叁昧忏者,天臺大師瓦官親筆)。若從原忏名來加以了解,我們可以發現:此一忏儀乃是一種禮《法華經》的“儀式”;此一儀式以行者修持“法華叁昧”時所進行的種種“事行”與“運想”爲主要內容;而其目的,正是要“補(輔)助”行者證得法華叁昧!這亦是智者大師初遇慧思禅師時,自所修證的法門。
除了修證上的理由之外,大師之所以要親自撰述此一行法的另一個重要理由,則是因爲修習此叁昧,具有大乘殊勝的一實相勝妙功德。大師在忏儀中第一章,即據《普賢觀經》之文意而明示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誦大乘經者,欲修大乘行者、發大乘意者,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欲見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佛者,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通達無閡者,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一念之中悉能受持、通達不忘、解釋演說無障閡者,欲得與文殊師利、普賢等諸大菩薩共爲等侶者。欲得普現色身,一念之中不起滅定,至十方一切佛土,供養一切諸佛者。欲得一念之中,到十方一切佛剎,現種種色身,作種種神變,放大光明,說法度脫一切衆生,入不思議一乘者。欲得破四魔,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罪,現身入菩薩正位,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先當于空閑處,叁七日一心精進,入法華叁昧。若有現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欲得清淨還具沙門律儀,得如上所說種種勝妙功德者。亦當于叁七日中,一心精進修法華叁昧。”修法華叁昧,有如此殊勝的利益,因此四明尊者對此叁昧,曾作一有力的結論,《要旨》雲:“圓頓大乘,究竟于此!”換句話說,究竟一乘的大乘佛法,正是法華叁昧的精髓所在。
忏法之再興
此忏流傳中國近一千四百年來,雖然早已成爲後代各類天臺忏法,乃至其它宗派忏法的“母體”,並且爲曆代的祖師大德所修習,但曆來有關此忏的專門批注,除了灌頂大師的《國清百錄》略有綱要性的說明,唐代湛然大師的《補助儀》及北宋法智大師的《修忏要旨》,有針對此忏法的輔助說明外。迨至宋末以至民國的七、八百年間,雖然仍有許多以“法華叁昧忏儀”爲藍本的各類天臺忏法陸續編出,但有關此類天臺忏法的行事、運想等深刻修法的說明與導引,卻一直疏于提倡與強調。尤其元、明以來,隨著經忏佛事的漸次風行,天臺忏法乃至其它非天臺系統的忏儀,被流俗應院所大量運用的結果,早已使得中國佛教,有一千五百年以上曆史,具有中國佛教修行特色的“修忏法門”,失去了它嚴肅而深邃的修行面目與慧觀內涵。代之而有的,是雜沓的法會場景,與因地不真的金錢交易!尤有進者,經忏佛事的存在,甚至被一些未明忏法本質的佛教徒,視爲中國佛教墮落的根源與象征,而使得這一甚深的修忏法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誤解、誤用與忽略,甚至還受到某種程度的排斥。大乘一實相印的修持法門,竟然淪落至此,思之,怎不令人心痛?
縱觀今日教內,對于修忏法門的認知與施行,大體有叁類:其上焉者,尚具道心、仍懷恭敬。只是,雖有好心欲修忏法,然于修忏之施造方便、事行運想、教法所依、理觀解悟乃至功德利益等,大都了解不深,或甚至完全不了解。只知隨文唱念、行禮如儀,而卻常常是內心懵懂、教觀不明。雖然能這樣已經不錯了,但所謂“勤苦修行、非涅槃因”,以這種方式修習忏法,種未來善根,當然綽綽有余,若要進求教解圓明、住持法幢,則仍然美中不足。其中焉者,對忏法的真義一知半解,雖有護法之誠,但總認爲忏法不過是接引衆生的“世俗方便”,偶一爲之則可,對于深修的功德利益則了無所知。這類人只見忏法被世俗所惡用之弊,而未明其出世證果之大利,仍然不免執事癈理,失之偏頗。民初有人倡議:獨立“經忏”一宗,集中門庭以利管理雲雲,蓋此之類。雖然此議,或有當時因緣現實的考量,用心誠善矣,然未解忏法深義,則與流俗僧無殊。其下焉者,愚癡闇蔽、無慚無愧、寄佛偷生者流,假經忏佛事而行換取名利等之勾當。雖亦有方便利生之效果,然終究是無心在道,不免種雜善因于目前,壞亂佛法于未來的過咎。甚至某些主事者,爲了缺人或方便的理由,更不惜以縱容僞濫僧(如白衣假冒僧人,做賊住之行)同壇做佛事的方式,達到營利的目的。而寺院主人爲了佛事能推行,睜一眼閉一眼的鴕鳥心態,更是助長此風。唉!佛教的良心在那裏?凡此之類,正是末法魔民,著衣食肉之屬,雖有華報可享于今朝,來日火塗怎免?今日佛門之所以墮相充斥,利養豐厚乃是主因,而經忏法門的營利惡風,正是此因之源!有良知的佛弟子,能不發大心而力求改善?
依于以上的認知,我們意識到:以天臺忏法爲代表的,中國大乘佛教修忏法門,雖有如此甚深的解行內涵在,但卻由于年代的浸遠與乏人弘傳,而使得此類依教修禅的法門,不但無法被深刻而有效地修習,甚至已被一再地誤解和惡用。就像禅宗的殺活自在,傳到了後代,卻成了“流俗自在”一般,今日的修忏法門,多少也成了某些思想觀念不正確的人,藉以圖謀利養的工具(這是人的過失,非法門的過失)。雖然長久以來,有不少的教內有心人士都意識到,重新提振禅、教的本來面目,正是今後複興中國佛教的兩個重要路向。然而,禅宗不立文字,以無門爲門,但接上根之人。在斷層多時,而禅匠難覓的今日,恢複禅法,尚待機緣成熟。相對于此,則主張依教修禅、教觀並重的天臺教學,中質之人,尚能以現存的典籍爲導引,循序漸進依教起修,依文字般若而入實相般若,因此其複興,于今日或仍有可爲。
法華叁昧之重要
只是,天臺教海廣闊無際,求其重輝談何容易?亦非少數個人之能力所及。然則教相雖繁,解行樞要不外止觀,而止觀之初階正是“法華叁昧忏儀”所攝。因爲《法華忏儀》注中,大師自言:“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蓋天臺四種叁昧中:常坐叁昧,以常坐爲務。今日衆生心性燥動,常坐則非昏即掉,不易得力。常行叁昧,但立不坐,複又時日久長。今日衆生根身漏劣,不堪耐苦,亦難修持。非行非坐叁昧,修無定相,緣無定境。今日衆生染緣垢重,觸境辄迷,初機修此,恐難得益。唯有半行半坐叁昧,動靜雙調、語默間用、時日非久、依緣修觀、定慧並運,可謂叁昧修持中之善巧者,頗爲適合今日衆生之根性。後代天臺系統忏法之編造,皆以半行半坐叁昧爲主,不是沒有原因的。但在所有半行半坐叁昧中,之所以又特顯“法華叁昧”,亦有其原因所在。首先就傳承說:法華叁昧正是天臺宗之所以能以一實相印判攝一切佛法,而開宗立教的內在修證依據。天臺叁祖慧思大師,即首先依法華經的修持而證得此叁昧,如《續高僧傳》雲:“(大師)霍爾開悟,法華叁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舍除入,便自通徹”。《天臺九祖傳》更雲:“自是之後,所聞之經,不疑自解。”此後,當天臺大師至大蘇山,面見慧思大師時,思大師即教導智者大師修習法華叁昧。《九祖傳》雲:“(思大師)即示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昏曉苦到,如教研心。……經二七日,誦經至《藥王品》……寂而入定,持因靜發。照了法華,若高晖之臨幽谷,達諸法相。”由此可見,法華叁昧之證得與搏持,實深關系著天臺教法的建立。若無當初慧思大師的親證叁昧,並將此叁昧修法,傳給智者大師,使智者大師亦證得法華初旋陀羅尼,得無礙辯才,則天臺教法恐怕仍無法建立。其次就法華叁昧的勝妙功德說:慧思大師在《安樂行義》一文的開宗明義,即曰:“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禅定,專心勤學法華叁昧。”而此叁昧的修習,乃是以《法華經》的修持爲主,至于《法華經》之殊勝,佛陀于經中亦自歎言:“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安樂行品〉)又雲:“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經宣示顯說。”(〈神力品〉)《法華經》既有如是功德與重要內涵,因此從天臺教團建立以來,有關“法華叁昧”的修持即被長久地重視著。最後再就天臺忏法的根本說:由于《法華叁昧忏儀》,乃是天臺大師依于親身實證的經驗,爲了接引學人亦同入此叁昧海中,而唯一“親自”(其它如《方等忏》等忏法,則是弟子記述而成)撰寫的一部忏儀。因此無論就其忏法內容,或修行思想等方面說,皆對後世各類的天臺修忏法門,具有絕對的權威及指導地位。而另一方面,它的解行內涵,也正可視爲天臺教觀的精華濃縮!後世撰述的各類天臺忏法,雖因所依經典不同,而內容略有出入,但其思想與行事、格局等,大體皆不出《法華叁昧忏儀》的主要內容綱領,亦是顯而易見的。緣于此,今後若欲理解,並深修各類天臺忏法,以至實踐天臺教觀並重的止觀法門,並藉此以提振天臺教學,則對于《法華叁昧忏儀》的深入理解與研究,乃至躬自修持,應是一項根本的工作!這也正是《輔行集注》,之所以編輯出版的原因之一。
集注緣起
之所以采用“集注”的方式,一方面固然是希望將古德著述及經典中,與本忏法之理解、事行和運想有關的文字或注釋等(主要是《補助儀》及《修忏要旨》),集合彙整在忏儀適當的位置中,以方便行者察考、…
《法華叁昧忏儀輔行集注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