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們真正的歸宿

  我們真正的歸宿

  ——阿姜.查   

  作者簡介: 阿姜查,泰國東北著名的法師.生于西元1918年,1992年元月圓寂.童貞入道,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戒律,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禅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達數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禅師阿姜.滿渡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含意卻深遠.他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西方人從他受教.

  阿姜查在世時,他經常會告訴弟子們:”……長久以來,你們是那麼的平靜安詳,而這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走了之後,單純地遵照我的教導去修行,就好像我仍然在你們的面前一樣!”

    目錄

    1 前言

    2 譯者的話

    3 阿姜查

    4 我們真正的歸宿

    5 真理的兩面

    6 與眼鏡蛇同住

    7 師父的教導方法

    我們真正的歸宿

  ——阿姜 查

  1 前言

  多年來阿姜 查以寮、泰語展開社會宏化工作,而他在西方英語系社會的影響力,則是由于他那些有能力把寮、泰語譯成英文的西方弟子的努力而得。雖然,目前這些英文作品流傳到華人世界,已經一段時間,特別是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而最近的是臺灣,但美中不足的是,讀者群僅限于精通英文的華人,而這些從阿姜 查的教導中得到的啓示、鼓舞的華人讀者,對于同胞中有人因爲不懂英文或英文能力淺,而沒有機會從阿姜 查語言中的智慧得益,一直引以爲憾。

  有鑒于此,我們決意爲廣大的中文讀者盡些心力。在征得泰國國際叢林寺院(Wat Pah Nanachat)主持的首肯之後,我們從《菩提智》(Bodhinyana)一書中取出兩篇文稿—《與眼鏡蛇同住》、《真理兩面》以及一篇已印成單行本的演講詞—《我們真正的歸宿》(Our Real Home)合輯,另爲了讓讀者對阿姜 查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書後附一篇他的弟子迦耶沙羅比丘所寫的《師父的教導方法》(出自Seeing the Way 一書),共有四篇譯成中文,以《我們真正的歸宿》爲書名出版。

  本書是在佛教寺院僧俗二衆的發心奉獻下協力完成。他們來自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他們不僅熟知中、英文,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對佛法都已有深刻的體驗和認知,因而對阿姜 查的教化都能有所領悟且真切理解。也由于他們的善行以及弘揚佛法不惜一切代價的願心,此刻,這份作品才能呈現在您的手中。

  但願所有與本書編印有過因緣的人,都能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阿姜 查的一位弟子

  2 譯者的話

  如果有人發現一顆閃亮的星星,他沒有權利放進自己的口袋獨享光輝;他必須公諸于世,使每個人都能分享這份光耀。基于這個理由,我們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將阿姜 查的教示譯成中文的工作,因爲如此一來,其他人也能同樣地得到——那從阿姜 查的佛法開示中閃耀出來的智慧之光!

  中譯阿姜 查的作品,並非易事。如果照句直譯,恐怕會顯得生澀難懂;假若以比較自由的方式意譯,雖然文句會比較流暢,可是恐怕又會失于准確度不夠;還有一種可能是,因譯者筆調的關系使譯文學術意味太濃,不符合阿姜 查的風格。他本人很少閱讀,有一回,他被問到有什麼佛書可以推薦給人讀時,他指著自己的心說:“只有這一本!”

  在譯書的過程中,我們盡量以不同的方式求得折衷,希望能既不失去阿姜 查簡明的開示風格,又能無損他見解的精辟入微。假若由于我們的轉譯,使阿姜 查的佛法之“星”減損了原有的光芒,我們再次深致歉意。而我們之所以不自量力試譯,只是因爲我們是在不忍讓這顆光輝奪目的星星,只收藏在某人的口袋裏,卻不能普照人間。

  任何人的翻譯,永遠沒有所謂最好或者最後的翻譯,有的只是風格的不同。原書真正的涵意能被譯出而且能讓讀者分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您的手中捧著這本書時,那從阿姜 查內心閃耀出來的法之“星”光,只要能讓您捕捉到即使是一絲的微光,進而爲您的人生帶來方向和啓示,那麼我們的工作就算圓滿完成了。

  3 阿姜 查

  阿姜 查生于泰國東北的一個村莊,少年時即剃發,年二十始受戒成爲比丘。年輕時,他研究過基礎的佛法、戒律以及經典。稍後,他在森林苦行的傳統下,接受一些當地禅定大師的指導,修習禅定。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達數年之久,他睡在樹林、山洞、墓地,並曾和本世紀最著名、最偉大的禅師阿姜 滿度過一段很短,但具有開悟性的時光。

  行腳多年之後,有人請他到家鄉附近的一座濃密森林定居。這座森林當時沒有人居住,並且以眼鏡蛇、老虎、鬼魅聞名,因此,如他所說,是苦行僧理想的修行場所。

  後來因爲愈來愈多的僧俗四衆來和他一起共住,接受他得指導,因而以阿姜 查爲中心,形成了巴篷寺。現在他得別院已遍及泰國的山林,以及英國、紐西蘭、澳洲、瑞士等地,由其弟子教授佛法。

  一進到巴篷寺,你很可能會碰到比丘在井邊打水,同時路邊有個牌子,寫著:“嘿,安靜點!我們正在努力學禅坐。”寺裏的出家人得做粗活染製自己的僧服,製作自己的必需品,並將寺院的房舍、地面打掃得纖塵不染。僧侶們生活極爲簡樸,按照苦行僧的戒律,每日托缽,日中一食,少欲知足。比丘們都是單獨地住在分布于山中四處的茅篷,並在裏頭禅坐,而在樹下的小路徑行。基本上,他們的禅修精華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在一切所作所爲當中保持明覺的心靈。

  “訓練”是修行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這兒的訓練是非常嚴格的——使人能再合節製的團體中過一種簡樸、純潔的生活,使德性、禅定、悟性能有技巧地、不斷地開發出來。

  阿姜 查簡樸,卻又涵意深奧的教導方式,對西方人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也因而有許多人跟隨他學習。一九七五年Wat Pah Nanachat——國際叢林寺院,被建于巴篷寺附近,用來教導與日俱增,對出家生活有興趣的西方人。從那以後,阿姜 查的西方弟子們便開始了對西方人士的弘法工作。

  阿姜 查的教導方式既奇妙又簡明,卻也會欺诳人。常常是某件事必須在聽過好幾次之後,我們的心才會猛然開解,而這教導也才能顯出它更深一層的涵意來。他依時間、地點,聽者的理解力、敏銳度,將佛法诠釋得恰到好處的巧妙方法,實在令人驚歎;雖說有時形諸文字時,他的話會顯得前後不一致,甚至還會互相矛盾哩!覺知到這一點,阿姜 查說明他教導的方法非常簡單的:這就好比說,雖然我看到人們走下來的路是我所熟悉的,但對他們來說也許是不熟悉的。我望過去,看到有人快要跌進右邊的溝裏,于是我就對他喊:“往左!往左!”同樣地,如果我看到另一人快要跌進左邊的溝裏,我就會喊:“往右!往右!”這就是我的教導範疇。無論你陷入哪種極端,哪種執著,我都會告訴你:“連這個也要放下。”舍棄走左邊,舍棄走右邊,走到中間,那麼你就可以找到真正的佛法。

  當你讀阿姜 查的開示時,最重要的是要記住:他得教導永遠而且只會發自他內心,發自他自己禅定體驗的深處!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棟磚瓦木造的房子

  但它是世俗的家

  會隨著世俗的方式改變

  內心的平靜

  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

  4 我們真正的歸宿

  (對一位即將離開人世的年老在家弟子所做的開示。)

  此刻,生起堅定心,恭敬的聆聽佛法。在我說話的當兒,注意我所說的話,好象世尊就坐在你的面前一樣,瞌上你的眼,讓自己感覺到舒適,安下你的心,讓心專注在一點上,謙遜地讓叁寶的智慧、真理與清淨住在你的心中,這是表示對一位圓滿覺者的敬意。

  今天,除了佛法——佛陀的教法,我沒有帶任何有形的物品來給你。請仔細地聆聽,你應當了解,即使是擁有廣大福德的佛陀,也無法避免肉體的死亡。在他年老的時,他舍棄了身體,也放下了沈重的擔子。現在你也應該學著對你這早已依靠多年的身體感到滿足,你應該感到很夠了。

  你可以將它比喻成已在家裏用了很久的器皿——你的杯子、碟子、盤子等等。當你剛擁有它們時,它們時幹淨而光亮的,但是現在,經過了很長時間的使用之後,它們變得陳舊。有的早就破了,有的不見,而那些遺留下來的,也在逐漸毀壞當中。它們沒有一成不變的形體,它們本來就是那樣。你的身體也是相同——從你出生的那一天,經由孩童到青年,真至現在的老邁,它始終不停地變化,而你要接受這個事實。佛陀曾經說,一切的因緣條件,不論是心理的、生理或是外在的條件,都是無自性的:它們的本質,就是——變化。好好地思維這個真理吧!直到你清楚明白地看見它。

  這具躺著的衰微的肉體是真實法(saccadhamma),是事實。這身體的事實是真實法,這是佛陀永不變的教導。佛陀曾教我們去觀察這個色身,去思維這個色身,並面對這個事實: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要能夠去安住這個色身。佛陀曾經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被鎖在牢獄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如今,你的身體已隨著年齡開始退化,這原不需要去違抗的,但卻不要使你的心也隨著腐朽了;要保持心的獨立。佛陀曾經教示,有生就要老、病、死,這是身體自然的現象,再沒有任何其它的了。現在你已親身體驗到這個偉大的真理,就以智慧來觀察這色身並領悟它吧!

  即使,你的房子已被水淹沒或被火燒毀,無論任何危險的威脅,就讓它只是房子的問題吧!如果有一場洪水,不要讓它泛濫了你的心;如果有一場大火,不要讓它燃燒了你的心。讓它就僅僅是房子吧!洪水或是大火對你而言,不過是外在的災害。現在,該是讓心…

《我們真正的歸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