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智海法師宣講)1
南無本師釋伽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白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
普登法師:尊敬的智海大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居士;
今天是非常歡喜的日子,我們又一次有幸恭請到智海大和尚,在廣德寺來宣講《觀音叁經》的《普門品》。昨天晚上,大概8點鍾的時候有個居士給我打電話,我就問他來不來聽經;他說誰講呀,我說智海大和尚。他說講什麼呀,我說講《普門品》。他說,哦;《普門品》我背都會背了,還聽什麼呢?我說;你會背;不一定理解到其中的意思,即使理解到其中的意思,但不一定做到了,能夠做到《普門品》上所講的那就那就是觀音菩薩。後來想一想,我跟觀音菩薩有緣。那就來聽一聽,所以他今天座到最後。
這幾天講經的地點有點變化,因爲大殿在維修;我們把講經地點零時點改在五觀堂。這就我們回想起,廣德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在五觀堂講《普門品》這不是第一次。80年代末,大概是89年省佛協會長,文殊院的方丈寬霖大和尚;也是在這個地方講的《普門品》。所以今天十多年,智海大和尚又一次在這裏講;我想這是緣分殊勝;這是大家與兩代高僧有緣,與觀音菩薩有緣,我想這幾天;昨天智海大和尚來的時候,我跟他談到,他這期間,包括30天正月30晚上的傳燈,他都會與大家一道。我想這一次因緣非常殊勝。天氣比較暖和,雖然觀堂比原來的大殿略小一些,但是;我想主持有序座兩叁百人沒問題,即使做不到,後面有後觀堂也能夠聽聞到。另外大家可能沒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書,我記得去年跟前年;智海大和尚講這個經的時候,我們印製了一批《觀音叁經》的注釋,既有經文又有注釋,很多些居士都拿到過,因爲我們前後印過二叁千冊。當然上午大和尚可能不會講到正文,
下午2、30——4、30.上午9點——11點
大家回到家中找找,把往年的經拿出來,實在沒有。我們今天下午會發一些圓英法師《觀音普門品》講記;但是不好懂;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恭請,智海大和尚給我們宣講妙音。阿彌陀佛!掌聲·······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請坐
大衆;阿彌陀佛!
多災多難的08年已經過去了;09年我們還在春節之中;今天是正月24,所以說春節還沒過去,現在給大家拜年,說是過了15就是拜晚年了,既然早年沒趕上,就趕上晚年。給各位師父,給位居士菩薩拜個晚年。掌聲···(大衆)
非常高興連續叁年以來,廣德寺常住都很慈悲,要我在這兒跟大家一起學習《觀音叁經》,這對于我本人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一種鼓舞和鞭策;我相信對于大家來說也是一樣的;因爲佛教徒聞思佛法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說修廟、日常生活、如果缺少佛法的一種滋潤,我們就感覺到生活當中似乎少了一樣東西。有信仰和沒有信仰他是不一樣的,有聞思和沒有聞思他是不一樣的,有修持和沒有修持他也是不一樣的。那麼這些不一樣;從什麼地方開始發生轉變呢?也就是從佛法當中。所以說;我們今天都很幸運,能夠滋潤釋迦牟尼佛教化,我們今天還能夠坐在這裏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持佛法。由于這些殊勝的佛法使我們的生活變得不一樣,這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我們現在能夠獲得人生,能夠聽聞佛法,何其幸運。放眼觀察一下,我們現在寺廟外面能夠聽聞佛法有多少,所以說,隨時隨地對于我們聽經聞法,要生起難遭難遇之想,那麼我們今天就以這種難遭難遇的心情,和大家一起來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個方面呢;從前兩年的余序,常住上既然布置了《觀音叁經》的學習任務,一年之後;那麼今年就挨著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二一個方面呢;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幾年我們遂甯國家和政府都很重視,在打造觀音故居;我們可以說每一年來看到;都有新的景象,包括城市的變化、寺廟的建設。這些都有大的改變。我們這些生活的環境,在于我們大家的建設,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包括我們自己寺廟的環境,我們自己修學的環境,特別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的內心環境,在于我們自己要去建設,如果不建設,不管是我們大家都具有如來佛性,如果不好好的對質煩惱、對質毛病,發菩提心,好好的聞思修行,利于衆生,非常良好的一種德行,還是顯發不出來,所以說是非常可惜的。叁個方面呢;大家都經曆了2008年正在進入2009年,我們08年經曆了多少事情;雪災、冰凍的災乃至水災、汶川地震等等,所以說這個災難在最近是非常頻繁,我們生活在這個危脆的世界上沒有安全感,隨時隨地都是憂心交加,外在的災難、內在的煩惱,生存的競爭;還有我們內心的不安甯,這所有的東西;每個人只要切實的注意我們生活的周圍;也就可以體察我們現在所處的一種環境,看看我們自己的心安嗎?看看外面的世界清純嗎?內憂外患啊,都充滿很多問題,每一天我們廣德寺、林泉寺;燒香拜佛的有多少,非常之多,他們所求的是什麼?也就是一個平安幸福,求智慧求佛報,爲什麼要求這些?一個方面;就是我們自己非常缺乏智慧,二一個方面呢;面臨著內憂外患,外在的一切災難,內在的這些煩惱,各種無名、各種脾氣,我們內心都希望能夠改善一些,心理裏面更平和更祥和。更有智慧。我們自己人生也需要更順利,外面世界也需要那些災難要少一些,或者說把這些災難轉爲祥和。我們在人生當中應該說是充滿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們一輩子的所求;不管衆生有那麼多,其實都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就是要求離苦得樂。在這些苦難當中如何才能消除煩惱,面臨著我們內心的一種困惑和煩惱。我們怎麼樣才能求得智慧與安甯。
《觀世音普門品》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是我們娑婆世間難苦難世界的救護主,我們不僅僅是自己要離苦得樂,拿我們現在苦難當中的許許多多的衆生,我們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的要大發慈悲心;要利益家庭、利益社會,利益國家、利益民族。這種慈悲心的一種顯發,通過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可以轉變。所以說一個方面視爲苦難的一種救護;二個方面也能夠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之心;利益衆生。學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他有這麼樣殊勝的因緣。還有一層意思,《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代表了整個《妙法蓮華經》的一種精髓,雖然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只是《法華經》當中的一品。他把《法華經》的精髓非常巧妙的揭示出來了,那麼我們平時大家都聽說過,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就說你要開悟研修《楞嚴經》,對于我們自己明心見性很有幫助,那麼在《楞嚴經》當中七處真心、八還辯解。看一看我們這種心性究竟是什麼?看一看我們這種心性;究竟在那裏,如果學佛不明心見性的話,很多地方就不能夠真正修行,學佛明心見性是第一步。依我們自己的心性而起修,那就稱之爲實心達本,認識我們的心就認識修行的根本。
釋迦牟尼佛一代史教當中,左說右說、大說小說、乃至顯說密說,其實都是爲我們要認識自家寶藏,要認識自己的心,如果不認識自家的心。很多時間我們就處在無明當中,處在虛妄分別當中,處在執著當中。有這些無明煩惱、有這些執著、有這些造業。將來那就是輪回世界,那就是苦海世界。面臨這些災難;要知道這些災難來源于什麼地方。他是來源于我們的自心,來源于我們自己的一種造作,來源于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業。如果能認識到這種根本的話。我們一切外在的災難也好,一切內在的煩惱也好。不外乎自心的虛妄性的産物,雖然說看起來有這麼多的災難,看起來有這麼多的煩惱。我們認爲是真正的,我們認爲是實在的。但是佛經當中給我們宣講這些災難和煩惱,其實都是自心造作出來的,如果不明了這一點,要想離苦得樂沒有找到根本,那就很艱難。我們建設祥和的世界,和平的世界,如果說沒有找到這種根本的話,那也很艱難。祥和從什麼地方祥和,整個世界的和諧、和平從什麼地方得到實現呢?也是從我們自心開始。實心達本是一步,然後發菩提心、發善心、利益人類、利益衆生,這個才能修得來祥和的世界,修得來和平的世界。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世界才能夠得以實現。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說我們起心動念都是去害人、整人、去損傷別人。你想一想;我們這個世界能不能夠求的和諧呢?我們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談和諧。那怎麼樣才能和諧,大家反思一下。你去整人,你去害人,你想你的人際關系能不能夠很和諧呢?你的環境是不是能夠很和善呢?這就很艱難。你要收拾別人、別人也要收拾你,你要罵他、他就要還罵于你,你要打他、他也要打回來,你要整他、他也不甘心,他也要給你整回來。這個是最淺顯的一種道理。你看兩給人相安無事的時候,甚至你想辦法去利于他的時候,兩個人是笑容可掬,你對我好、我對你好。自然而然就和諧了,但是兩個人之間你踩我一腳,我踩你一腳,你扇我一個耳光,我扇你一個耳光。完了,立馬就要起紛爭。是不是這樣,所以說要把這種和諧世界落實到我們實心達本上。落實到我們與人爲善上。修行這個實心大本這是第一步。
我們今天念佛的,我們說自心是佛,自心做佛,對不對,還是自心的産物。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在自心之外。也就是自性的彌陀,自性的極樂世界。是不是這樣,還是這樣。包括我們今天修學一切法門。顯宗、密宗,其實起源都在認識自心,如果不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心,修行幾乎就是不可能,那你認識自心了,要開始修行了,我們最終的圓滿目標在那裏呢?那就是在究竟成佛,《法華經》就開示這樣的一種道理,我們平時所說《法華經》是一部大經。我們佛教的天臺宗就是依這個《法華經》而立宗,他的宗旨我們平時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