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一
謹開斯經,文前作七門,然後依文釋義,何者七門?一敘教興,二釋名題,叁明宗體,四辨教相,五示所被,六彰義例,七辨傳譯。
初教興中,又有總別。
先總明者,凡大教之興,因緣無量,《智論》廣明《般若》教起因緣,曰「如須彌山,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能令動。佛亦如是,大因緣故而有所說,所謂般若波羅蜜流行世間,廣益群品故也。」《華嚴》〈生起品〉叁十四雲:「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起正法不可思議,所以者何?非少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以十種無量無數百千阿僧祗因緣成等正覺出興于世,乃至廣說,如是等無量因緣,唯爲一大事因緣,大事因緣者何?唯欲衆生開示佛知見故。」《法華》雲:「如來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開示悟入佛知見」等。(文)《稱贊淨土經》雲:「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谛語。」(文)
次別明此經教興者,《本書》歎釋真實教雲:「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贊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此六句中,初四正《大經》意,第五、第六是《觀》、《小》二經隱彰義,《教卷》初真實教者唯指《大無量壽經》,至此歎釋則帶說《觀》、《小》二經真實,其顯說至第六卷以屬方便,雲「叁經真實以選擇本願」,又雲「依隱彰義則一也」。由此言之,二經真實攝于《大無量壽經》中,不等亦如等,是故及二經真,以二經真實本出于《大經》故,卷收則唯《大無量壽經》也。)
此六句歎釋爲教興之別由,作六意釋:
一爲開興世正說故者,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衆水歸于大海,是以經家體知佛智所在,以佛一代八相化儀寄明來會菩薩,而彰群經朝宗偏在今典。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爲此法之由序,故《經》曰「如來以無蓋大悲」等。(文)
二爲奇特最勝故,「奇特」者,示彌陀果德,《經》雲「其衆奇妙,道場超絕」故;「最勝」者,顯法藏因相,《經》雲「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故。此經的明彌陀因果始末昭然指掌,是曰「具足往生經」。佛因果既具,則衆生願生于是可辨,佛正覺由衆生往生,衆生往生因佛正覺故。
叁爲一乘極說故,《下經》曰:「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一一諸佛又于百千光明普爲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衆生于佛正道。」(文)此是彌陀正覺蓮華,即悲願一乘之體,無有十方叁世無量慧不乘此一如來成正覺,釋尊亦在此中,乘悲願一乘來敷演一乘法,使諸衆生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可謂究竟一乘之至極也。
四爲彰速疾圓融故,華嚴法界、法華實相皆亦有圓融之義,望之心相羸劣凡夫,遷流遠種。今此經則不爾,具縛凡夫、屠沽下類刹那超越成佛,其所以超越成佛者,在如來回向信樂,開示回向信樂者,叁經之中此經尤備,故《經》雲:「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等。又雲:「其有得聞,彼佛名號,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念速具足圓滿無上功德,速疾圓融之旨無以尚焉。
五示十方稱贊故,下《經》曰「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等,爾時世尊說偈,彰灼顯示十方諸佛皆共贊歎之相,是名「傳命偈」,釋迦傳于諸佛國告命贊歎弘道之相故。既是十方稱贊,不異釋迦在靈山,以此法門爲濁惡衆生弘通,叁世道同,根本修多羅海無窮無極,思而可知。
六爲時機純熟故,「時」者,大聖知見開示,所雲「優昙缽樹出現之時」也;「機」者,普賢、文殊等權衆來在此會,能所同住悲願一乘之德弘揚斯法,一代勝會無過此者。又可,無蓋大悲矜哀叁界,說大小權實法,今將可說彌陀妙願之時節到來,未來衆生亦開悟時來,是以威光赫然,爲未來痛燒之者方啓淨土門,在世智惠利根,未來鈍根多障,利智易化,無智難度,今爲多障難度而開暢所懷者,良由時機純熟。
上來六意,初五是因,後一是緣,如是因緣相會,致使此根本修多羅興起也。
教興略如爾。
第二釋名題者,「佛說無量壽經」者,此經別目也。凡諸經立名不定,或用一義,或用二義,或標叁義立號。
言一義者,但人、但法、但處、但喻等。但人者,如《老女經》、《提謂經》等;但法者,如《涅槃》等;但處者,如《楞伽經》等;但喻者,《金光明》之類。
言二義者,法喻並舉,如《妙法蓮華經》等;或人法雙彰,如《維摩诘不思議解脫經》。
言叁義者,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等。
今此經者,人法二義立名,「佛說」二字能說之人,「無量壽」是所說之法。《論注》曰:「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文)
今解,初離釋,後合釋。
初離釋中有叁:初解「佛說」二字,次解「無量壽」叁字,後釋「經」一字。
初「佛說」者,一切諸經皆是佛所說,何故「佛說」二字有無不定?一義雲:理實諸經皆應題「佛說」二字,其無者以存略故。一義雲:諸經中或命聖弟子說者,或有命文殊等說者,以是義故有無不定。今經異彼,故殊標「佛說」。淨土一教唯佛自說,非因人之所知,故《化卷》引《大論》(第二)雲:「凡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叁者天仙說,四者鬼神說,五者變化說。爾者,四種所說不足信用,斯叁經者大聖自說也。」
言「佛」者,此土本師釋迦爲能說教主,無異佛故不標別名。然論教主不同,如《華嚴》十蓮華藏塵刹佛身者,現尊特報身,普賢等大菩薩所見,而非二乘凡夫之所見,是名「須現尊特身」也。如《法華》教主者即丈六應身而尊特報身,是名「不須現尊特身」,故說「具相叁十二微妙淨法身」等。
如今家佛身者有二種,一隨末應身,一代所說末教佛身是也。雖有須現、不須現不同而追機現身,悉是名「隨末應身」;二融本應身:叁經教主是也。《舟贊》曰:「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爲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衆生。」又《事贊》曰:「舍無勝莊嚴土,八相示現出閻浮,或現真形無利物(須現),或同雜類化凡愚。」(文)故知淨土教主是不須現應身,出現穢土,八相成道,爲凡愚說此一教。雖曰應身,與隨末應身不同,外雖現應身,而內融于本師法身別德故,說本願真利,故名「融本應身」也。
于中,《觀經》說佛從耆阇崛山沒,于王宮出,以佛神力,則不起叁昧而現威儀,豈不沒而不得出現乎?爲佛神力不能耶?非不能,不爲也,何以故?其沒山出宮者,隱沒末教能說之佛身,而現應垢凡女質之身,此乃融本地別德,故致示出沒,是乃所以異一代末教佛身也。又說座百寶蓮華等,是地上所見之相也,以地上菩薩之所見身而出王宮,以垢凡女質爲所對者,內融本師德故,豈可同一代末教佛身耶!
如《小經》者,釋迦、諸佛同入不可思議功德海,爲身子說無問自說之法,不可思議功德者,即是本地別德也,釋迦入此別德,亦是融本之應身也。
叁經佛身同是雖融本,而《大經》特最勝,所以者何?此經釋迦住五德,現異常相故,前四住則釋迦即彌陀,二而不二,第五住者,彌陀即釋迦,不二而二,謂本地法身爲釋迦而行彌陀之行,開示本願真實,是言「行如來德」,高祖假《法華》〈壽量品〉示其義,雲「久遠實成阿彌陀佛,哀五濁凡愚,示釋迦牟尼佛」等。此乃釋迦住本地別德,而行彌陀別德,以故身相殊妙,一代會中未曾如是殊妙之相,故阿難見光顔巍巍之相,怪之言「未曾瞻睹殊妙如今」,若但如須現、不須現尊特身者,何得言未曾瞻睹?是《大經》教主也,應知。
言「說」者,《玄義》雲:「口音陳唱,聲名句文爲體,開示宣說本願真實故。」又天臺雲:「說者,悅也,悅暢所懷故。」謂此經者出世大事,佛所悲懷,今時機至暢所懷,豈不悅乎!此義與下文合焉。又可,「說」者,稱說之義,《下經》曰「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今彰釋迦乘此悲願來稱說悲願,悲願者第十七願,其稱說之功職而由之,故《下經》雲「如來以無蓋大悲」等。又《觀經》下輩雲「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爲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等,大悲者第十七願也。由此言之,上釋迦、諸佛,皆共由大悲願稱說,下至凡夫,其所稱說者,無不依大悲願,今顯釋迦稱說,故言「佛說」也。
次釋「無量壽」叁字者,此有四:一明通別,二定前後,叁舉舊解,四彰今釋。
初通別者,共同名「通」。「無量壽」者,謂涅槃常住佛果,而十方衆生之所共同證入,故名之爲「通」;以是即爲彌陀方便法身別德,故名之爲「別」。約通,則凡聖共同證入,約別,則超過不共也。又主伴同一無量壽故,亦通亦別,不二而二;泯入不可思議故,非通非別,二而不二。如是功德蘊在此中,說以爲「無量壽」也。
二前後者,諸經之中說諸佛雲「壽無量」,未曰「無量壽」,無量壽者,局于今佛,所以者何?無量歸壽名爲「無量壽」,是本師德也;壽出無量說爲「壽無量」,是諸佛位也。高祖曰「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種種身雲雲」,思之。
叁舉舊解者,淨影雲「壽有真應,今此所論是應非真,于應壽中,此佛壽長,凡夫二乘不能測度知其限筭,故曰『無量』。雲何得知是應非真?如《觀音授記經》說無量壽佛滅後,觀音、勢至次第作佛故。」天臺同此。綽禅師會《授記經》爲報身隱沒之相,善導亦會爲涅槃如化之相,亦不妨其入滅。他經說可然,此經異譯中亦有此說,雲何會釋?他流雲:「異譯不正,不可和會。」辨曰:「他經之難既會之,同本經說何言不可會耶?如綽、導二師會彼經,亦可例破。」
今按:彼國界常住無爲涅槃,所居有情亦無生滅,然眷屬長壽願雲「修短自在」者,示現生…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