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

  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

  謹以此文紀念印光大師生西六十周年

  宗舜法師 

  內容提要:對淨土經典“會集本”問題的關注,已成爲近年淨土宗研究的一個焦點。作爲中國淨土宗十叁祖的印光大師,對“會集本”一直立場鮮明,只到生西前數月,他還談到了這一問題。本文從分析印光大師對“會集本”的叁段開示入手,通過對王日休(龍舒)和魏源(承貫)兩種《無量壽經》“會集本”的會集理由、會集質量等的解析,從以下叁個方面進行了總結說明:一,印光大師具有普適性的五點反對會集本的理由,即:(一)古代譯經極爲慎重,(二)會集佛經極難無誤,(叁)會集導致妄改佛經,(四)古德不流通會集本,(五)會集本授辟佛者柄。二,會集佛經源自慧業文人的增上慢;叁,個人的修行境界不能代表具足正見。文章還根據四庫全書本《于湖集》考訂出了王龍舒的生年及世壽,解決了淨土宗研究中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

  關鍵詞:淨土宗 無量壽經 印光法師文鈔 會集本 會集 印光 王日休 王龍舒 魏源 魏承貫

  

  一、緣 起

  會集佛經,從宋代直至民國,有著近八百年的曆史。但是,從《無量壽經》會集本問世以來,推重和反對的鬥爭就從來沒有間斷過。在明代,反對會集本最力的是淨宗八祖蓮池大師。在近代,則是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反對會集本的言論,收錄在《印光法師文鈔》的“正編”和“叁編”之中,共有叁處。

  其一:《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叁”:

  “《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亦名《十六觀經》,此名淨土叁經,加《普賢行願品》,名淨土四經。仿單中有《淨土四經》一本,其《無量壽經》,系魏承貫刪削,又依馀經增益。理雖有益,事實大錯,不可依從。”(1)

  其二:《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書一》“複永嘉某居士書二”: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大彌陀經》,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於龍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爲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啓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然此經此論,若真修上士觀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若下士觀之,則未得其益,先受其損。以徒效其改經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專精之行耳。觀機設教,對證發藥。教不契機,與藥不對證等耳。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2)

  其叁:《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二》“複王子立居士書叁”:

  “《無量壽經》中,有叁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叁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叁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叁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雲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叁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雲造業事,乃系善人,只可爲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衆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爲惡人,故雲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叁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蔑善人爲惡人,竟以惡人爲判斷。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爲說其所以,由於死執叁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爲訓。(廿九年八月廿日)”(3)

  對於印光大師明確反對會集本的觀點,有人采取了避而不談的態度,(4)有人則作出了一廂情願的解讀。(5)問題的焦點在於,印光大師對於會集本的批評,究竟是僅僅針對王龍舒和魏承貫的會集本,還是針對一切的會集本?印光大師對於會集本的意見,具不具有普適性?要回答這一問題,就必需要弄清印光大師上面叁段話的真實含義。爲了更好地理解印光大師的原意,我們不妨采取箋釋的方式,詳細提供背景材料,對印光大師觀點的主要部分進行分析。綜而論之,印光大師的觀點,核心即是翻譯和會集的對立問題。

  二、佛教的經典翻譯

  印光大師指出: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

  在我國古代翻譯佛經,大多由朝廷設置譯經院以完成譯事。此類譯經,稱爲“奉诏譯”,故現存經中,很少有未題爲“奉诏譯”的。譯經院等翻譯佛經的處所稱爲譯場。在譯場中,職位一般設有九位,各各分掌特殊的任務,組織非常完備。以《佛祖統紀》所載爲例,九種職位如下(6):

  1、譯主:坐於正面宣述梵文,由通達顯密二教者擔任。爲宣讀經典原本,並講解其意義者。這是譯場的核心人物。

  2、證義:坐在譯主左側,評量(審查)梵文,或判斷譯文正確與否,證已譯出之文所诠之義。這是審查經典內容,判定其意義有無錯誤的工作,此職通常由多數人擔任。

  3、證文:也稱證梵本。坐在譯主右側,審查譯主所讀梵文之正誤。這是審核所翻譯的語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語意義的工作,只有精通梵漢兩語者方能勝任。

  4、書字梵學僧:爲聽受梵文而將梵音如實寫成漢字者。

  5、筆受:將梵音翻譯成漢文者。筆受者要求能精通華梵,學綜空有。

  6、綴文:連綴文字以成句。這是將梵語意義寫成漢文者,人員多時有好幾名。

  7、參譯:對照梵文與漢文之正誤者,稱爲參譯,或稱證梵語。

  8、刊定:削刪冗長之文以定句義。

  9、潤文:坐於南面,爲潤飾譯文者。因爲翻譯如果僅能正確傳達真意,還不能稱爲完美。只有譯文典雅莊麗,才能令讀者歡喜受持。所以任此職者,必須擅長修辭屬文。人數不定。

  另外,有的譯場還有“度語”,也稱“傳語”。因爲有時譯主不懂華言,即由度語者將其講述的外國語意義譯成漢語。如唐代般若譯《四十華嚴》時,由洛陽的廣濟擔任譯語。但譯主若爲華人,或外國人而精通漢語者,則一般不用“度語”。如鸠摩羅什、玄奘、義淨,皆未用度語。除直接參與譯經的人員以外,朝廷往往還派有“監護大使”,監護大使在翻譯成後,擔任監閱的職務,常由朝廷高官擔任。這時其實已經不需要譯文巧拙的審查,僅僅是一種榮譽監督。當某經典譯成後,譯主如果認爲已經完善妥當,即交給監護大使,由監護大使上呈於朝廷,以供皇帝閱覽。有的皇帝,也賜以禦製的序文。如玄奘譯出《瑜伽師地論》後,唐太宗曾賜以《大唐叁藏聖教序》。每本經論的翻譯,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某個人能夠勝任的。據記載,義淨譯場用“二十馀人次文潤色”,(7)翻譯《婆沙論》時,有“叁百人考正文義”。(8)所以印光大師說,“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

  而且,從譯經的規則來看,古代也有很嚴格的規定。翻譯本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鸠摩羅什曾論佛經的翻譯說:“改梵爲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9)這實在是翻譯巨擘的甘苦之言。所以古代譯經的大德,在譯經的過程中,確定了譯經的一些規則。如道安的“五失本,叁不易”、(10)玄奘的“五種不翻”(11)等等。彥琮提出的“八備”,更是對從事翻譯者具體的資格要求:

  “一聖才亡,法門即減;千年已遠,人心轉僞。既乏瀉水之聞,複寡懸河之說,欲求冥會,讵可得乎?且儒學古文,變猶纰缪,世人今語,傳尚參差。況凡聖殊倫,東西隔域,難之又難,論莫能盡!必殷勤於叁覆,靡造次於一言。歲校則利有馀,日計則功不足。開大明而布範,燭長夜而成務。宣譯之業,未可加也。經不容易,理藉名賢。常思品藻,終慚水鏡。兼而取之,所備者八: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其備二也;筌曉叁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其備叁也;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其備四也;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其德五也;耽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炫,其備六也;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其德七也;薄閱蒼雅,粗谙篆隸,不昧此文;其備八也。八者備矣,方是得人。叁業必長,其風靡絕。若複精搜十步,應見香草;微收一用,時遇良材。雖往者而難俦,庶來者而能繼。法橋未斷,夫複何言。”(12)

  這“八備”是指:一要愛法益人,不懼費時長久。二要戒行清淨,不爲人譏嫌厭惡。叁要精通叁藏,不畏翻譯之難。四要通達世學,譯筆文詞優美。五要能容不同意見,不偏執自己觀點。六要潛心佛學,淡薄名利,不炫耀學識。七要精通梵文,熟悉翻譯。八要通達漢語的文字訓诂之學。所以,印光大師對於翻譯之事看得極其慎重,以致在“複王子立居士書一”中,對於王子立以爲只要懂得外文,就可以譯經的觀點,予以痛斥:

  “人貴自知,不可妄說過分大話。觀汝之疑議,看得譯經絕無其難,只要識得外國文,就好做譯人。譯人若教他譯經,還是同不懂外國話的一樣。你要據梵本,梵本不是鐵鑄的。須有能分別梵本文義或的確、或傳久訛謬之智眼,方可譯經。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譯經場中,許多通…

《論印光大師評“會集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