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八
七十叁、天經第二(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佛陀說他未成正覺之前,曾依遠離之處而獨住.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因此,能得生光明,能見形色;也能和那些天神共集會、相慰勞,乃至知道是否轉生此天等八事。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枝提瘦(支提。枝提國爲十六大國之一),而住在于水渚林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本來(從前)還未得證無上正真道(正覺)時,曾經作如是之念:
(1)我甯可得生那光明(知覺)而由于其光明,就能得以看見形色(知覺光明,及見諸色)。像如是的,我的智見,乃會爲極大明淨。我就是因爲要此智見能夠極爲明淨之故,便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乃由于在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之故,即得知覺光明,便能見形色的。然而我乃未與諸天們共同集會,未與他們相慰勞,未有和他們有所論說,未有和他們有所答對。
(2)我乃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能與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像如是的,我的智見就能爲極大明淨。我因爲智見極爲明淨之故,便會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由于在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得光明,便能見形色,以及能和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的。然而我乃不知那些天到底是姓甚麼?字爲甚麼?其生又如何等事。
(3)我就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同時也能知道那些天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像如是的,我的智見乃極大明淨。由于我爲極大明淨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因爲我在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就能得光明,便能見形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乃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的。然而我,還不能知道那些諸天們之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等事。
(4)我乃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像如是的,我的智見乃極大明淨。我由于智見明淨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由于在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能得光明,便能見形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
食,如是之受苦樂的。然而我,乃不知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長壽,如是之久住,如是之命盡等事。
(5)我乃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能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盡。像如是的,我的智見乃爲極大光明。由于我乃爲智見極大光明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由于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得光明,便能見形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盡。然而我乃不知那些諸天們之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此生彼等事(轉生何處等事)。
(6)我乃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天壽,如是的久住,如是之命盡。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乃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于此,往生于彼等事。像如是的,我的智見乃爲極大明淨,我乃由于智見明淨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由于在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能得光明,便見形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
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盡,同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之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于此,生于彼等事。然而我乃不知那些諸天們的彼彼(各各)的天中等事(不知諸天之出處)。
(7)我乃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之命盡,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之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于此,而生于彼,同時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的彼彼(各各)之天中(出處)等事,像如是的,我的智見爲極大明淨。我由于智見爲極大明淨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由于在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能得光明,便見形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能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盡,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此生彼之事,同時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之彼彼(各各)之天中(出處)。然而我乃不知道那些天上,我是否曾經生在其中?或未曾生在其中之事。
(8)我又作如是之念:我甯可得生其光明,由于其光明而能見形色(知覺光明,而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知道那些諸
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終,也知道那些諸天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此生彼,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之彼彼(各各)天中(出處),也知道那些天上爲我曾經生在其中,或者未曾生過其中。像如是的,我的智見爲極大明淨,我因爲智見極大明淨之故,便能在于遠離之處獨住,而心無放逸,而修行精勤。我因爲在于遠離之處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之故,即得光明,便見諸色,以及和那些諸天們共同集會,共相慰勞,有所論說,有所答對,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乃如是之姓,如是之字,如是之生,也知道那些諸天爲如是之食,如是之受苦樂,也知道那些諸天們爲如是的長壽,如是的久住,如是的命盡,也知道那些諸天們作如是如是之業後,死此生彼,也知道那些諸天之彼彼(各各)天中(出處),同時也知道那些天上爲我曾經生過其中,或未曾生過在其中等事。
如果我不正知而得此八種行的話,便不可以一向都說已得,也不知道我已得覺證無上正真之道,我也在于此世間的諸天、魔、梵、沙門、梵志當中,不能超出而過于其上,我也不得解脫種種的解脫,我也未離開諸顛倒,也未能說爲是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如果我正知此八行的話,便可以一向說已得,也知道我得覺證無上正真之道,我也在此世間的諸天、魔、梵、沙門、梵志當中,超出而過于其上,我也得解脫種種的解脫,我的心已離開諸顛倒,所謂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實而知道。)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七十四、八念經第叁(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經敘述阿那律陀尊者坐中所作之七念:道從無欲、知足、遠離、精勤、正念、定意、以及智慧而得。世尊獲知而以神力去贊他,並爲說:應受第八之大人之念,而念道乃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等而得。最後則集合比丘,詳說此大人之八念。
結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遊行在于婆奇瘦(婆奇國裏),住在于鼍山(屍收摩羅山、設首婆羅山)的怖林鹿野園中(中天竺,婆羅捺國,佛初轉*輪處)。
那時,尊者阿那律陀,在于枝提瘦的水渚林中。這時,尊者阿那律陀在于安靜處燕坐(打坐)思惟,心中曾作如是之念:道乃從無欲,而不是由于有欲而能得的;道乃從知足,而不是無厭足而能得的;道乃從于遠離,而不是樂聚會,不是住聚會,不是合聚會而能得的;道乃從精勤,而不是懈怠而能得的:道乃從正念,而不是邪念而能得的:道乃從定意,而不是亂意而能得的;道乃從智慧,而不是愚癡而能得的。
于是,世尊乃用他心智,而知道尊者阿那律陀的心中之所念、所思、所行等事。世尊知道後,就入于如其像定(由禅定而發出的神力),用此如其像定,而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頃(最短的時間),像如是的,世尊乃從婆奇瘦的鼍山的怖林鹿野園申忽沒不現,而顯現于枝提瘦的水渚林中的阿那律陀尊者之前。這時,世尊便從定中覺過來,而稱歎尊者阿那律陀說:「善哉!…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