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
圓瑛大師著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講義
福州鼓山湧泉禅寺圓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醜二 偈頌 分二 寅初 標頌 二 正頌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爾時,如來詳釋長行已竟之時,世尊更欲重宣,此結解惟在六根之義,中有叁意存焉:一長行義未盡故;二別爲樂略機故;叁乃爲後來衆故。而說偈頌,令其得益也。
寅二 正頌 分二 卯初 祇夜頌前 二 伽陀開後 今初
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
此超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唯識》五位百法,前九十四種,是有爲法,後六種是無爲法。此無爲法,是對有爲法而立,故今頌首標真性二字,是一切法所依之體,有爲、無爲,皆依真性。此二字不可連有爲解釋,有說有爲真性空,其義未當。細察如來說法,本經每大段,皆從所依之真說起,此頌亦複如是。真性者:真如自性也,其體絕待,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屬有爲,不屬無爲。能爲有爲、無爲所依,如前喻太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有爲空下,經意別指第六意識,有爲、無爲,即六識有漏、無漏,不獨有爲空,即無爲亦複不實,此與《掌珍論》偈意全同。彼雲:“真性有爲空,如幻緣生故。”因喻顛倒,此經不倒。下半偈:“無爲、無有實,不起如空華。”彼偈不倒,此經宗因顛倒,此有二量,按立量格式,先標舉有法,次立宗,再以因解釋宗義,後設喻以顯宗、因,謂之宗、因、喻,叁支比量,無論何法,皆可以比量智釋明,如叁支犯過,則成非量,叁支無過,爲真比量。
立量雲:有爲是有法,空爲宗,因雲:緣生故,同喻如幻,異喻如虛空。有爲之法,有生有滅,不但滅後空,實在當體即空,故空爲宗。因即解釋空之所以,雲因緣所生之法故,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既曰虛妄,則空無自體,所以同喻如幻,異喻如虛空。《正脈》雲:“幻法從緣生,幻法空無性;有爲從緣生,有爲空無性。”
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立量雲:無爲是有法,不實宗,因雲:無起滅故,同喻如空華,異喻如真如。無爲之法,亦複不實爲宗,因對有爲法有起生也滅,立無爲法無起滅故,若無有有爲法,何得有無爲法耶?所以同喻如空華,良以空華無有起,空華本不實,無爲無起滅,無爲亦不實。《正脈》雲:末當結雲,識之有爲,與識之無爲,二皆非實。我故曰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問:“佛破識,何以知其並無爲亦破?”答:“經初佛破識心,破至深處,則曰: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皆由執此妄想,誤爲真實。”誰謂但破有爲,不破無爲乎?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
此追頌根、塵同源。上半偈答難,難雲:權教小乘,率以有爲爲妄,無爲爲真。今何以並無爲,亦斥其不實耶?答雲:言有爲是妄,以顯無爲是真,分明對妄立真,真外有妄可對,真固非真,故曰合妄與真,同爲二妄矣!《中論》雲:“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足證此義。 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此半偈況顯,上一非字,雙貫真與非真,非真即一妄字,真指無爲,妄指有爲,真性絕待,雙非真、妄,故曰猶非真與非真,雲何是能見與所見耶?能見即根,舉眼根以攝余五;所見即塵,舉色塵以攝余五;又見即見分,所見即相分,見、相同依自證,況顯根、塵見相,豈有異源乎?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此結定。根、塵中間,無有各自獨立,真實之性,是不能獨立之故,勢必互相依倚,有若交蘆,雖有二相,實無二體。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此追頌縛、脫無二,結解惟在六根。六根結縛,則爲凡;六根解脫,而成聖。同所因,因即依也。若結若解,同依六根更無他物。無二路者,六根結則爲凡,趣生死路;六結解則成聖,趣涅槃路;生死、涅槃惟在六根,結解更無別路,故聖凡亦惟在六根,向背無二路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釋根、塵同源。謂汝且觀察交蘆中性,爲有耶?爲空耶?若言其空,蘆相宛然;若言其有,中無實體,故曰空有二俱非;即非空非有也。根、塵,見、相二分之性,亦複如是。若言其空,能所對待宛然;若言其有,實無自性可得。故曰空有二俱非。又當知根結,則非真空之涅槃;根解,則非有爲之生死,若空若有,二者俱非矣!。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此重釋縛脫無二。迷晦即無明,迷即迷之爲有,晦即晦之爲空,此句乃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若立空有二種知見,即爲迷晦,爲結縛,爲凡夫,爲生死。發明便解脫,發明非有非空之理,此句乃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若不立空有二種知見,即是發明,是解脫,是聖人,是涅槃。因是之故,所以諸佛同言,生死結根,涅槃安樂,惟汝六根,更無他物。初祗夜頌前竟。
卯二 伽陀開後 分二 辰初 正以開後 二 別彰勝義 今初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前祇夜,是重頌前文,長行之義;此伽陀,是孤起頌,突然而起,以開後文之義。上二句,開後绾巾以示倫次科,下二句,開後冥授以選本根科,前來已示結元,說結解同所因,結之與解,同因六根,今欲解結,必因次第而解,以是結本次第結成,從真起妄,妄有六結。六結即是五陰,從微至著,識陰先起,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識;次成行陰即第七識,次成想陰即第六識,次成受陰即前五識,次成色陰即內之根身外之世界。前四陰,每陰爲一結,色陰有二結,喻如穿衣,從內向外,若欲解結,必須從粗向細,次第而解,六結解盡,五陰破除,五濁澄清矣!喻脫衣,從外向內,脫了第一件,方見第二件,故雲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者:對結相之六,而說結元之一,六結既解,則六結之相不有,一巾之名,亦不複立,此正開後文,六解一亡之義。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者:解結當于六根之中,選擇圓通本根,如前所雲: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故須選擇,但依一根下手,做入流工夫,不許出流,出流是背覺合塵,此根即結縛之本;入流是回光照性,此根即解脫之元;如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初于聞中,入流亡所,乃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證入圓通,自可速成正覺。
辰二 別彰勝義內具名體宗用教五重勝義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此彰顯體勝。前示從根解結,根性即是識性,識性親依如來藏,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成阿賴耶識,此雲含藏識,含藏根身器界種子;亦名阿陀那識,此雲執持,以能執持一切染淨種子,以及根身器界,令不散失。此識即如來藏,受無明熏,轉如來藏,而成識藏,即第一卷,佛判二根本中之真本,爲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其體淵深莫測,微細難知,二乘不能究其源,等覺未能窺其際,故曰微細。 習氣成暴流者:《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成暴流。”習氣即無明種子,展轉熏變,妄上加妄,漸起諸結,而成生死暴流,以習氣種子熏變,能引生諸趣,生死流轉,故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者:因此識是真妄和合,其體全真,不過參雜無明習氣之妄,如經初十番顯見,極顯其真,二見重剖,乃破其妄。若說是真,恐其迷妄爲真,而起增上慢心,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若說是妄,恐其迷真爲妄,反致向外馳求,騎牛枉自去尋牛,終日行之不自覺。故我于權小教中,不輕爲人開示演說者此也。《深密經》雲:“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二經偈語,雖有五字七字之別,其義全同。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此彰顯宗勝。宗具因果,即下手起修,由因至果,最簡要,最巧妙,根性法門,但從一門深入,其修巧,其效速也。 自心取自心者:良由一切衆生,不悟見、相二分,惟一自心,妄以能見之見分,妄取所見之相分,名曰自心取自心。取字,即結縛之源,遂于本來無幻法中,妄成一切幻法;幻者虛幻不實,如現前身心世界,人相法相,紛然雜陳,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無有真實,苟能達此,則返妄歸真,亦複無難,但要不取便是。不取二字,即是下手工夫,亦即解脫之本,不起能取之心,不取外塵之境,旋轉六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非幻之法,尚且不生,一切幻法,雲何而得安立耶?此中取字,即結縛之元,不取即解脫之本。
不取二字,即是最簡要,最巧妙之下手工夫。亦即前文,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不隨二字,圓頓修法;又即知見無見,無字工夫;又即欲逆生死欲流、逆流之功;又即下文觀世音入流照性方法。此不取工夫,即從根解結工夫。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非幻之境,尚且不生,而人相法相之幻法,豈能立乎?是則以不取爲宗,以了幻爲趣,簡要巧妙,無複以加矣!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此彰顯名勝。是字指根性法門,名爲妙法門。妙者不可思議之謂也。此圓頓法,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以此根性,爲因地心,根性即本覺佛性,本來是佛,此即因該果海;無奈佛性,埋沒在五陰妄法之中,今則旋根脫塵,返妄歸真,證得妙覺極果,亦不過成此本來之佛,此即果徹因源。因果該徹,不可思議,喻如蓮華,方華即果,因果不相舍離,又蓮華出汙泥而不染,根性隨緣不變如之,此喻根性法身德。
金剛者,金中之剛也,最堅利,能壞一切,一切不能壞他。喻此根性,無動無壞,靈光獨露,以如如智,照如如理,根境結惑,觸之則銷;無始無明,擊之則破;斷盡諸惑,圓成果地修證,此喻根性般若德。 王者自在之義,處染不染,不落于有爲;在淨非淨,不泥于無爲;染淨一如,空有不滯,此喻根性解脫德。寶覺,即真心之異名,前雲…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