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

  

  --以敦煌文獻爲中心

  

  李小榮(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在我國古代流播的諸種淨土信仰--彌勒淨土、阿彌陀淨土、藥師淨土等信仰中,具有較強密教色彩的是東方藥師淨土。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它在中土的生成與衍變,特別是隋、唐、五代至宋初它在敦煌地區的表現形態。

  

  一、《藥師經》及其弘傳

  

  (一)《藥師經》的翻譯

  

  《藥師經》是流播較廣的一部佛典,在翻譯史上共有五個譯本。一是東晉西域沙門帛屍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一卷,又名《藥師琉璃光經》、《灌頂經》);二是劉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四五七)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簡譯《佛說藥師琉璃光經》一卷,僧佑則說是「依經抄撰」,且附有〈續命法〉;[注1]叁是隋‧達摩笈多于大業十一年(六一五)于東都(洛陽)譯《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又叫《藥師如來本願經》);[注2]四是唐‧玄奘于永徽元年(六五○)五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經院譯出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注3]五是義淨于神龍叁年(七○七)在大內佛光殿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注4]該經極具密教色彩,且是中宗皇帝李顯手自筆受,故當時影響很大。在敦煌遺書中,五種譯本皆有抄本流傳。如東晉譯本有S.1968,S.2494,P.4842,呟χ.02524、敦研○○九、津藝二七○等近百號抄卷;劉宋譯本則有S.2512;隋譯本有B.0246,P.4914等十來號;玄奘譯本最多,有S.2480,P.4921,B.0251等近二百號抄卷;義淨譯本極少,僅發現北新六五七號。衆多抄卷的流播,反映了藥師信仰在當時的普遍性。

  

  在唐代,有關《藥師經》的密法儀軌亦紛紛譯出,據日人所集《覺禅抄》卷叁,計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一卷(無譯者,案:今《大正藏》第十九冊作「一行撰」)、《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一卷(不空)、《藥師如來念誦法》一卷(金剛智依十八道)、《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一卷(不空,極略)。[注5]這四種都存錄于今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十九冊中。《覺禅抄》還載有《藥師如來本願殊勝隨願即得陀羅尼經》一卷,並指出是「貞元新行于世,是《灌頂經》第十一卷」。即在唐貞元時,已經把東晉‧帛屍梨蜜多羅所譯《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改爲《藥師經》的陀羅尼而流播了。這種整合他經的行爲,表明了藥師信仰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到了元、明、清叁朝,又先後有沙啰巴譯出《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叁卷、《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供養法》一卷,工布查布譯出《藥師七佛供養儀軌如意王經》一卷,阿旺雜布補譯《修藥師儀軌布壇法》一卷。明代受登則集出《藥師叁昧行法》一卷。還有佚名的《慈悲藥師寶忏》之卷,藥師忏法的施行,大大地促進了藥師信仰的流布。

  

  (二)藥師信仰的主要內容

  

  藥師信仰的主尊是藥師佛,梵名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sa,是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也叫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十二願王等。在今存的五種《藥師經》中,其基本內容相同,主要有:

  

  1.十二大願即: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叁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癫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衆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衆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爲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于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淩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爲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衆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注6]

  

  這裏所述的十二大願,是藥師佛爲菩薩道時所發出的,最大特點在于關注現實人生,如第六、七、十、十一、十二諸大願講的都是人們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基本問題,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難。特別是第八大願,專講女性問題,由于在封建社會,婦女身上承受著比男性多得多的苦難與壓迫,因此「轉女成男」之說在女性中間會極有吸引力。除了十二大願處,稱念尊崇藥師如來能夠使人「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注7]分別滿足了人們渴望長生、財富、權勢及宗嗣方面的需求,故善男信女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2.能免「九橫」所謂九橫,指的是九種不好的死亡方式。達摩笈多譯本有曰:「或有衆生得病非重,然無醫藥及看病人,或複醫人療治失所,非時而死,是爲初橫;第二橫者,王法所殺;第叁橫者,遊獵放逸,淫醉無度,爲諸非人害其魂;第四橫者,爲火所燒;第五橫者,爲水所溺;第六橫者,入獅子虎豹諸惡獸中;第七橫者,饑渴所困不得飲食,因此致死;第八橫者,厭禱毒藥起屍鬼等之所損害;第九橫者,投岩取死。」[注8]這種對死亡現象的關注及「九橫」之說,最早的漢譯佛經見于安世高的《九橫經》[注9]及《七處叁觀經》之叁十一篇,[注10]而東晉‧帛屍梨蜜多羅所譯《大灌頂經》卷十二之「九橫」說,則爲後來的各種《藥師經》所采用,僅在具體內容上有所不同。

  

  3.續命幡燈法晉譯本《藥師經》雲:「若族姓男女其有尪羸,著床痛惱無救護者,我今當勸請衆僧,七日七夜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時行道,四十九遍讀是經典。勸然七層之燈,亦勸懸五色續命神幡。」「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燈亦複爾。七層之燈,一層七燈,燈如車輪。若遭厄難,閉在牢獄枷鎖著身,亦應造立五色神幡,然四十九燈,應放雜類衆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爲諸橫惡鬼所持。」[注11]

  

  這種救護生命的方法,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僧佑謂慧簡據經所撰〈續命法〉之後才使《藥師經》遍行于世。[注12]

  

  他還記載了當時的放生記《七層燈五色幡放生記》,並標注爲「出《灌頂經》」。[注13]

  

  《周書‧張元傳》則載有一則施續命神幡的故事。其文曰:「其祖喪明叁年,元恒憂泣。……後讀《藥師經》,見盲者得視之言,遂請七僧,然七燈,七日七夜轉《藥師經》行道,每言:『天人師乎!元爲孫不孝,使祖喪明,今以燈光普施法界,願祖目見明,元求代暗。』如此經七日,其夜,夢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注14]

  

  義淨譯出的《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又稱《七佛藥師經》),其中增添了不少密教方面的內容,如把藥師如來由一佛變成了七佛,即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們各住于東方四恒河沙乃至十方恒河沙之世界,各于因位發願拔濟衆生之苦惱。考帛屍梨蜜多羅以至玄奘的譯本,藥師都無七佛之說,大概是爲了對應續命神幡中「七」的觀念,才捏合出藥師七佛之名吧。還有就是增加了五首咒語,它們有助于該經的流播,因爲在密典中,持誦咒語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內容之一。

  

  藥師經軌的主要內容有:

  

  1.持誦的真言據金剛智譯本有藥師如來陀羅尼、淨叁業真言、普禮真言、佛部心叁昧耶真言、蓮花部叁昧耶真言、金剛部叁昧耶真言、地界真言、送車辂真言、結界真言、塗香真言、獻花真言、燒香真言、治食真言、佛部淨珠真言、佛部持珠真言等。[注15]

  

  2.所結的手印據不空《藥師如來念誦儀軌》有藥師如來根本印、阏伽印、花座真言印、燒香印、花座印、普供養印,[注16]據金剛智譯本則有大輪印、佛部叁昧耶印、蓮花部叁昧耶印、金剛部叁昧耶印、馬頭護身結界法印、地界金剛橛印、金剛牆印、金剛光焰方隅…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李小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