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
--以敦煌文献为中心
李小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我国古代流播的诸种净土信仰--弥勒净土、阿弥陀净土、药师净土等信仰中,具有较强密教色彩的是东方药师净土。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它在中土的生成与衍变,特别是隋、唐、五代至宋初它在敦煌地区的表现形态。
一、《药师经》及其弘传
(一)《药师经》的翻译
《药师经》是流播较广的一部佛典,在翻译史上共有五个译本。一是东晋西域沙门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又名《药师琉璃光经》、《灌顶经》);二是刘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四五七)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简译《佛说药师琉璃光经》一卷,僧佑则说是「依经抄撰」,且附有〈续命法〉;[注1]三是隋‧达摩笈多于大业十一年(六一五)于东都(洛阳)译《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又叫《药师如来本愿经》);[注2]四是唐‧玄奘于永徽元年(六五○)五月五日大慈恩寺翻经院译出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注3]五是义净于神龙三年(七○七)在大内佛光殿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注4]该经极具密教色彩,且是中宗皇帝李显手自笔受,故当时影响很大。在敦煌遗书中,五种译本皆有抄本流传。如东晋译本有S.1968,S.2494,P.4842,呟χ.02524、敦研○○九、津艺二七○等近百号抄卷;刘宋译本则有S.2512;隋译本有B.0246,P.4914等十来号;玄奘译本最多,有S.2480,P.4921,B.0251等近二百号抄卷;义净译本极少,仅发现北新六五七号。众多抄卷的流播,反映了药师信仰在当时的普遍性。
在唐代,有关《药师经》的密法仪轨亦纷纷译出,据日人所集《觉禅抄》卷三,计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一卷(无译者,案:今《大正藏》第十九册作「一行撰」)、《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不空)、《药师如来念诵法》一卷(金刚智依十八道)、《药师如来念诵仪轨》一卷(不空,极略)。[注5]这四种都存录于今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九册中。《觉禅抄》还载有《药师如来本愿殊胜随愿即得陀罗尼经》一卷,并指出是「贞元新行于世,是《灌顶经》第十一卷」。即在唐贞元时,已经把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改为《药师经》的陀罗尼而流播了。这种整合他经的行为,表明了药师信仰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到了元、明、清三朝,又先后有沙啰巴译出《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三卷、《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一卷,工布查布译出《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一卷,阿旺杂布补译《修药师仪轨布坛法》一卷。明代受登则集出《药师三昧行法》一卷。还有佚名的《慈悲药师宝忏》之卷,药师忏法的施行,大大地促进了药师信仰的流布。
(二)药师信仰的主要内容
药师信仰的主尊是药师佛,梵名Bhaisajyaguruvaiduryapra-bhasa,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也叫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等。在今存的五种《药师经》中,其基本内容相同,主要有:
1.十二大愿即: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曜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注6]
这里所述的十二大愿,是药师佛为菩萨道时所发出的,最大特点在于关注现实人生,如第六、七、十、十一、十二诸大愿讲的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基本问题,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方面的困难。特别是第八大愿,专讲女性问题,由于在封建社会,妇女身上承受着比男性多得多的苦难与压迫,因此「转女成男」之说在女性中间会极有吸引力。除了十二大愿处,称念尊崇药师如来能够使人「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注7]分别满足了人们渴望长生、财富、权势及宗嗣方面的需求,故善男信女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能免「九横」所谓九横,指的是九种不好的死亡方式。达摩笈多译本有曰:「或有众生得病非重,然无医药及看病人,或复医人疗治失所,非时而死,是为初横;第二横者,王法所杀;第三横者,游猎放逸,淫醉无度,为诸非人害其魂;第四横者,为火所烧;第五横者,为水所溺;第六横者,入狮子虎豹诸恶兽中;第七横者,饥渴所困不得饮食,因此致死;第八横者,厌祷毒药起尸鬼等之所损害;第九横者,投岩取死。」[注8]这种对死亡现象的关注及「九横」之说,最早的汉译佛经见于安世高的《九横经》[注9]及《七处三观经》之三十一篇,[注10]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大灌顶经》卷十二之「九横」说,则为后来的各种《药师经》所采用,仅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不同。
3.续命幡灯法晋译本《药师经》云:「若族姓男女其有尪羸,着床痛恼无救护者,我今当劝请众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劝然七层之灯,亦劝悬五色续命神幡。」「神幡五色四十九尺,灯亦复尔。七层之灯,一层七灯,灯如车轮。若遭厄难,闭在牢狱枷锁着身,亦应造立五色神幡,然四十九灯,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注11]
这种救护生命的方法,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僧佑谓慧简据经所撰〈续命法〉之后才使《药师经》遍行于世。[注12]
他还记载了当时的放生记《七层灯五色幡放生记》,并标注为「出《灌顶经》」。[注13]
《周书‧张元传》则载有一则施续命神幡的故事。其文曰:「其祖丧明三年,元恒忧泣。……后读《药师经》,见盲者得视之言,遂请七僧,然七灯,七日七夜转《药师经》行道,每言:『天人师乎!元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元求代暗。』如此经七日,其夜,梦一老公以金鎞治其祖目。」[注14]
义净译出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又称《七佛药师经》),其中增添了不少密教方面的内容,如把药师如来由一佛变成了七佛,即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他们各住于东方四恒河沙乃至十方恒河沙之世界,各于因位发愿拔济众生之苦恼。考帛尸梨蜜多罗以至玄奘的译本,药师都无七佛之说,大概是为了对应续命神幡中「七」的观念,才捏合出药师七佛之名吧。还有就是增加了五首咒语,它们有助于该经的流播,因为在密典中,持诵咒语是必不可少的修行内容之一。
药师经轨的主要内容有:
1.持诵的真言据金刚智译本有药师如来陀罗尼、净三业真言、普礼真言、佛部心三昧耶真言、莲花部三昧耶真言、金刚部三昧耶真言、地界真言、送车辂真言、结界真言、涂香真言、献花真言、烧香真言、治食真言、佛部净珠真言、佛部持珠真言等。[注15]
2.所结的手印据不空《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有药师如来根本印、阏伽印、花座真言印、烧香印、花座印、普供养印,[注16]据金刚智译本则有大轮印、佛部三昧耶印、莲花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马头护身结界法印、地界金刚橛印、金刚墙印、金刚光焰方隅…
《论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药师信仰(李小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