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師法五十頌釋

  事師法五十頌釋

  馬鳴菩薩 造頌

  宗喀巴大師 造釋

  湯芗銘 等譯

  敬禮妙音菩薩

  本爲諸佛父,孺童佛子身,

  妙語慰有情,恐怖諸魔部。

  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仆,

  妙音希事業,惟願恒護持。

  如理依止普善積,賜予喜樂獨一門,

  依善知識五十法,如力所能我當釋。

  如《幻化網續王》第一品雲:「諸有最初悉地者,皆由能隨軌範行,若或無有軌範師,即便不能得悉地,軌範師相今當說。」謂勝悉地及共悉地所有根本,皆賴如理依止正善知識故。顯示如理依止善知識法之五十頌,名爲《事師法五十頌》,今當釋說。

  今釋此頌有叁:一、釋起始所作,二、釋正安立處,叁、釋最後所作。

  初複有二:一、供贊別言,二、造頌所宗。

  一、供贊 第一頌上半頌

  得具貴勝金剛薩埵上位因

  上師足蓮如實恭敬爲作禮

  此以敬禮爲引。何者爲其敬禮處耶?謂于上師足下所敷蓮花。攝持其身,最極卑下,上品恭敬,而爲作禮。言「如實恭敬爲作禮」者,即是如法恭敬作禮。謂于上師,如經所說敬禮之法,如實恭敬而爲作禮。何等上師爲所禮耶?謂是已得具足「貴勝金剛薩埵上位之因」者。《喜金剛》第一品第七章雲:「言貴勝者,即無二智。」如其所說,是謂已得具足無二智貴勝自體金剛薩埵上位因中根本。言「金剛薩埵」者,如《金剛頂》第十六薩埵中釋雲:「金剛薩埵何故名?謂于最勝菩提智,決定稱之爲金剛,從智金剛所出生,金剛薩埵如是名。」是謂叁菩提中最極殊勝,與真實性無別而住,即是法身,其法身智,即是金剛,又即從此所出色身,名爲薩埵,如是說爲金剛薩埵。

  二、造頌所宗 第一頌下半頌

  既敬禮已,當何所作?

  清淨續說依止彼,今總集說其敬聽。

  謂于所謂「依止彼」,類此所說依止上師之法,非是徒尚文言辭句,應極恭敬而聽受之。是名啓發諸聽聞者。此中遠離由自撰造。問:若于依止上師之法,唯是由汝意樂之所建立,不應認爲堪憑信處,今汝所說,當何似耶?答:是從衆多「清淨續」中所說,而于此中爲建立之,故可憑信。從何續說,于後當明。問:若爾,但能曉了彼一切續,豈非已足,汝今所造,豈非無義?答:諸續雖有依上師法,至極繁廣。有其前後間錯之處,有其種種離散之處,「今總集」已,整其間錯,而爲「說」之,非無義利。故若以此五十頌文,及與諸續,反複校已,當離何用造頌疑惑。

  二、釋正安立處,有叁:一、依止上師之法,二、爲其宣說依止法之時,叁、既宣說已,雲何令作相應之器。

  初複有叁:一、總示依止之法,二、特開許處,叁、依止法之要義。

  初複有二:一、正義,二、附義。

  初複有二:一、略示依止之法,二、廣說依止之法。

  初複有叁:一、所應恭敬上師之理證,二、修恭敬之法,叁、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者。

  一、所應恭敬上師之理證 第二頌

  已能獲得勝灌頂,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

  灌頂之法,有其叁種:一、作成熟因之灌頂,二、作解脫道之灌頂,叁、解脫果之灌頂。今茲所說,屬于初者,謂已獲得作成熟因灌頂之軌範師,是爲弟子應敬事處故。所言「勝」者,即極清淨。謂如續部所說而授灌頂,名極清淨。此得勝灌金剛軌範,如《教誡穗》第五穗雲:「言金剛者,謂菩提心。」從其自性所表世間出世間行,即金剛軌範師,亦名上師。此軌範師,尚爲住于十方,如如來去于真如中一切如來,日初分時、日中分時、日後分時叁次來臨,爲其作禮,況複所余一切弟子,是名顯示應起恭所因緣。《密聚》第十七章總攝其義雲:「善男子,以要言之,所有十方世界中間安住存養,諸佛如來諸菩薩衆,彼等一切叁時來集,于軌範師,以其供養一切如來諸種供養,正供養巳,各自還趣彼此佛土,而複共以語金剛字作如是言:是名我等一切如來之父,是名我等一切如來之母,是名我等一切如來之導師。」《幻化網》第十品中亦如是說。月稱,哲魯巴,賢帝巴,無垢密等衆多智者所造疏中,亦複如是建立釋說。顯與所造五十頌義,二者相同。今于此中,隨諸義行,謂諸如來,尚複能于軌範師所,廣作敬事,況複所余一切弟子,故應合爲起大恭敬因緣。《時輪大疏》釋勝灌頂,有了義不了義二說。釋如來名,亦有別義。此勝灌頂,及如來名,文雖相同,位則有異。應合初業弟子,于求灌頂軌範師所,起大恭敬因緣,今依前說。若于如來,作別種釋,于此因緣,不相應故。以要言之,續中各各金剛文句,雖其訓釋,顯多不同,然不相違。莫作是說:「于相圓滿諸上師所,諸佛如來爲彼作禮,爲不應理。」如《勝義近事品》雲:「具足功德子,能摧壞輪回,其身普示現,梵天世間處。此即貴勝師,非是所余師,無量佛如來,恒爲彼作供,十方佛菩薩,恒爲彼作禮。」《寶要義論》亦雲:「阿難,若有菩薩住車乘中,以五妙欲,遊戲受用,隨欲受用,無有余人,曳其車乘。阿難,如來亦當獻身禦此菩薩車乘。」《寶蘊經》所引,其理亦同。

  二、修恭敬之法,有二:一、總示應敬事之法。二、特開許處。

  一、總示應敬事之法 第叁頌

  以最勝信日叁時,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爲作禮,開演上師當敬事。

  謂日日中,其初中後叁種時分,當向爲我開演金剛乘道之上師以自頭頂接觸其足禮拜、敬事。此中單頂禮耶?謂當先行安立花堆于中圍中(即曼茶羅),既供獻已,然後合掌,爲作禮拜。所言「最勝信」者,謂以清淨大信,而爲發起。

  二、特開許處 第四頌

  自爲出家,其時金剛軌範師爲在家,或自己受近圓之戒,其時金剛軌範師雖出家,未受近圓,學年少小,新出家者,如前所說諸種敬事,應作否耶?

  師或在家新出家,爲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面前所置正法等。

  謂自出家,其金剛師,或是在家,或新出家,遇有公衆,應于彼師作頂禮時,正于面前所置正法經卷,及「等」字攝若佛像等,以身禮之。而以其心,頂禮上師。又若遇有應避世間譏聖教時,爲回避故,正以其身頂禮經像。若無所避,則不應爾。言持禁戒者,謂于此中應是受持出家禁戒,若沙彌等諸種學處。

  設有問言,于在家等軌範師所,不應以身正作禮時,于其一切上師敬事,不應作耶?第五頌

  若獻座位若起立,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唯離拜及非妙業。

  謂除遠離五輪禮拜,及洗足等非妙作業以外,其余一切敬事,皆是弟子有禁戒者之所應作。此何所作?謂于上師或奉獻己座,或預先起立,或助辦上師所應作事,或獻財物等。此中《上樂贊釋》說雲:「其軌範師,雖爲在家,或爲沙彌,亦複應作獻座位等,以敬事之。然不應作若身禮拜、若洗足等諸種敬事。所言不禮拜者,謂說法外,所余時處。若說法時,當爲頂禮面前所置法經卷等,此依如來續部所說。然《無垢光所問經》中,則于此文有二種說。是故《上樂贊釋》雲:「若師爲比丘金剛持,雖其學年較輕于己,亦應爲作若頂禮等一切敬事。」有聲聞部作如是難:謂大乘藏所說,出家有時頂禮在家,與《毗奈耶》所說,應頂禮處決定二種,一者大師、二者學年長于己者二說相違,非大乘教。于如是難,征引衆多清淨經說,出家應禮在家菩薩,以決擇之,而釋其難。《思擇熾然論》雲:「出家比丘,于其等金剛持金剛軌範,非是不應爲其作禮。」然亦如是爲其作禮。若于聖教《根本毗奈耶》戒學有時損害,極應回避,故于此際,說應遮止,不應作禮。若其處所,與應回避決定相違,如是諸處,仍應作禮。《無垢光所問經》雲:「現有比丘金剛持師,則不應從諸在家者爲自金剛軌範上師,應深尊敬毗奈耶故。依毗奈耶,能令聖教久住世故。」于此道理,有一類師,謂頌所言在家、或新出家,是指未作金剛軌範已前,正當善爲觀察之時,若不爾者,豈不與前所說金剛軌範,尚爲如來所禮相違?如是說者,是不應理。此爲有極應回避時,即上所說特開許處。若不約爲已作金剛軌範,便成錯認其地位故。

  叁、觀察所恭敬境及能依者,有二:一、所應互相觀察因緣,二、既觀察已,應取應舍之法。

  一、所應互相觀察因緣 第六頌

  若爾,所恭敬境之上師,及能恭敬之弟子,師徒二者,若不互相觀察,將雲何耶?

  上師及與其弟子,同等失壞于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最初應互相觀察。

  言「勤勇」者,此于授金剛乘恩處,及受金剛乘恩者,二俱名爲勤勇。謂于未受金剛乘恩,最初時中,能授上師應善觀察能受弟子,是相應器,抑非相應。其能受者,亦于授處,觀察其處,具足諸相,抑不具足。故應相互相繼觀察,堪應與否。若未如是互相觀察何當相應,于其非器宣示秘密,則于上師失壞誓句。弟子雖亦受得誓句,若不能護,當失壞故。由是因緣,成爲同等失壞誓句,故應觀察。其觀察時,若有見爲非相應器,不說秘法。如《金剛釋續》雲「有如獅子乳,不應置土器。尊貴瑜伽續,不應施非器。」此由睹見未先觀察何當相應而授灌頂,有大過患。是故續說,當勤觀察,經十二年。若過速者,不能于器善爲了知,是故續說應久觀察。

  二、既觀察已,應取應舍之法有二:一、應舍之相,二、應依之相。

  一、應舍之相 第七頌

  具慧弟子不應從,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自矜而伐爲上師。

  言「具慧」者,謂有勝慧。何等上師不應從耶?謂師若與無有悲愍乃至自矜而伐等過相應。所言「無有悲愍」者,謂不欲度脫一切有情苦及苦因,不堪能作勝乘知識。所言「忿」者,謂上品嗔。所言「毒」者,謂其身語喜樂損惱于他有情,或懷忿恨堅持不舍。所言「貢高」者,謂上品我慢。所言「貪著」者,謂…

《事師法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