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
禅宗境界論揭示明心見性回歸本心時的禅悟體驗與精神境界。《頌古百則》、《碧岩錄》所體現的禅悟境界範式主要有一切現成的現量境、能所俱泯的直覺境、珠光交映的圓融境等。表達、吟詠禅悟境界的公案、頌古,主要有以下幾類:
1一切現成:盤山叁界無法第37則、雲門塵塵叁昧第50則、雲門十五日第6則、汝是慧超第7則、黃檗童酒糟漢第11則、南泉圓相第69則
2能所俱泯:急水上打球第80則、玄沙叁種病人第88則、銀碗裏盛雪第13則、南泉庭前花第40則
3圓融互攝:a.大小圓融:雪峰盡大地第5則b.一多圓融:青州布衫第45則c.自他圓融:南山起雲北山下雨第83則d.體用圓融:智門蓮花第21則、智門般若體用第90則e.南北圓融:不是心佛物第28則f.心境圓融:野鴨子第53則
一、一切現成
現量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邏輯理性幹預的境界,不可用比量來推測揣度。現量境具有一切現成的禅悟特質,它要求觀照者在觀照對象未受理念涉入時用直覺方式去接受、感應、呈示對象,盡量消除由“我”造成的類分和解說,充分地肯定事物原樣的自足。
表達、吟詠現量境的有“盤山叁界無法”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37則:
盤山垂語雲:“叁界無法,何處求心?”
盤山示衆:“叁界無法,何處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璇玑不動,寂爾無言。觌面相呈,更無余事。”《傳燈》卷7《寶積》雪窦拈出其中的兩句來頌,猶如渾金璞玉。聞稱聲外句,莫向意中求。盤山之語,電轉星飛,如果擬議尋思,千佛出世也摸索不著。如果往自己心靈深處去參究,徹骨徹髓地悟透,就會發現盤山的話已是饒舌;如果拖泥帶水在聲色堆裏轉,連做夢都不會夢見盤山。五祖法演說:“透過那邊方有自由分。”但縱是透過那邊,將情塵計較滅絕,仍不可墮入頑空。頑空是解脫深坑,所謂“無爲無事人,猶遭金鎖難”。煩惱、妄想是系縛人的鎖鏈:執迷于“空”,“空”真空無相、無一物就會變成束縛無爲無事之人的金鏈。因此應舍棄佛見法見,不可執著于佛和法,才能獲得真正“佛向上”的境涯。坐禅甫熟,剛剛斷絕煩惱妄想的根源,達至真空無相本來無一物的無念無想心態時,猶如燈火消失之後的漆黑世界。但這絕非自己的本來面目。在黑暗的解脫深坑中,才是真正的可怕。無差別的平等是惡平等。在黑暗之中有了光亮,才不是枯木頑空參《一日一禅》第77頁。 因此,必須連無爲無事也予舍棄。向無言處言得,行不得處行得,才有轉身之處。對“叁界無法,何處求心”這句話,如果用情識揣度,就會死在句下。雪窦徹悟透達,吟出了下面的詩句:
叁界無法,何處求心?白雲爲蓋,流泉作琴。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叁界無法,何處求心”,雪窦的頌詞一似華嚴境界。在華嚴的一真法界中,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不論淨染,有漏無漏,全是性起,諸佛衆生交徹,淨土穢土融通。宇宙萬有,塵塵刹刹,統歸華嚴性海。一切一切真,鳥啼魚躍,水流花謝,風起雲行,山奔海立,都是毗盧遮那的大機大用。因此林泉老人說:“岩樹庭柯各挺無邊之妙相,猿啼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頭頭不昧,物物全彰,何物不是菩提?何處而非道場?參李杏村《禅境與詩情》第182頁。 “白雲爲蓋,流泉作琴”,化用蘇轼詩意。流泉作琴,意爲借流泉作一片廣長舌頭。 “一曲兩曲無人會”,感歎涓涓泉聲,竟無人領會。道虔禅師說:“還識得命麼?欲知命,流泉是命,湛寂是身,千波競湧是文殊境界,一亘晴空是普賢床榻。” 《五燈》卷6《道虔》這般曲調必須是知音才能聽懂。若不是知音,縱然側耳也徒勞無功,所謂“聾人也唱胡家曲,好惡高低總不聞”。雪窦在詩的末句,呈顯出“雨過夜塘秋水深”的思量不到處的現景,對此現景,“也須是急著眼看。更若遲疑,即討不見”。圓悟語。《佛光》第6133頁:“此叁界無法之 “無法”,與“無心”、“無事”同義,謂叁界之事象,從根源之立場而言,乃不存在者。此公案即指示無念無想之存在方式即真實的存在。”《一日一禅》第247頁:“有人說,“叁界無法”的真正意義是“叁界就是叫做無的法”,這個“無”便是心。仰面而觀,空中浮雲悠悠;俯首而聞,溪谷流水潺潺,這種無弦之曲,有沒有人可以聽到呢?雨後的夜晚,池水漲了!秋色是如此的深!這便是“無的法”,沒有別的,一切的一切就是“心”。” 一真法界,性海無風,金波自湧,譜出氣韻高絕的無弦之曲。對這千古絕唱,只有脫落情塵才能領略得到。
此詩首二句以公案成句入詩,接著描繪出一幅幅美麗如畫的清景,使之原真地呈顯,不摻入任何主觀意念的成分。禅林吟詠本則公案,也多以描摹現量境取勝。《頌古》卷12收錄的吟詠本則公案的頌古,都生動活潑地呈顯了現量境,如:
青青入座當軒竹,黯黯遮門對面山。更有一般堪羨處,夜深流水響潺潺。 佛鑒勤頌
叁界無法,何處求心?山容雨過,松韻風吟。橫眠倒臥無余事,一任莓苔滿地侵。佛性泰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或庵體頌
山舍無塵分外清,石榴花發透簾明。槐陰滿地日卓午,夢覺流莺時一聲。 掩室開頌
依依楊柳欲藏鴉,社後東風卷落花。理策邀朋何處好,山南山北看桑麻。 愚谷<囗水>頌
雖然歌詠同一公案的頌古往往表現出禅師不同的風格,但在對“叁界無法,何處求心”的吟詠上,卻都集中在對現量境的描摹上。這是因爲對意路不及一切現成的境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其自然原真地呈顯。
“雲門塵塵叁昧”公案及頌古也是對一切現成之境的典型象征。《碧岩錄》第50則:
僧問雲門:“如何是塵塵叁昧?”門雲:“缽裏飯,桶裏水。”
“塵塵”,是六識對象的六塵,指客觀的一事一物。“叁昧”是指將心定于一處或一境的安定狀態。修行者止心一處,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此一狀態即是“叁昧”,它是一個人的心境完全與某物混然一體的境界。“塵塵叁昧”,謂華嚴四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華嚴經》稱一塵之中現無量刹,進入一微塵的叁昧,即表示一切諸法事事無礙。本則公案是拈出《華嚴經·賢首品》“一微塵中入叁昧,成就一切微塵定。而彼微塵亦不增,于一普現難思刹”的話頭,名爲塵塵叁昧,意爲雖一微塵也入于事事無礙法界,萬象互融互攝,同時安住于一一法位獨立存在。但若對塵塵叁昧只作概念上的理解,就得不到事事無礙的實證。所以雲門直指現境而使人實證。禅之所以爲禅,正存在于此參《禅學講話》第127~128頁。 雪窦頌雲: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北鬥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裈長者子。
“缽裏飯,桶裏水,多口阿師難下嘴。”雲門答語,意指在日常每一件差別事物之中,都有平等叁昧的機用發動,此即是“塵塵叁昧”,正如飯盛在缽裏,水盛在桶裏。對此,縱是擅長口才的雄辯家,想推求玄妙道理,也不容有開口處。 “雪窦只到這裏也得,他愛恁麼頭上先把定,恐衆中有具眼者觑破也。到後面須放過一著,俯爲初機,打開頌出教人見。”圓悟語
雪窦在施行殺人劍後,又使出活人刀頌道:“北鬥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北鬥星位于北,南極星位于南,各各安住。世間相常住,一一住法位。宇宙萬有,一一安住于各自的位置,絕沒有什麼高下之別。《頌古》卷33天童覺頌:“更無一法不如來,只個堂堂觀自在。” 然而爲什麼會平地掀起滔天巨浪似地生出各種議論呢?這是人的相對意識在作怪。雪窦的意圖,在使人觀照般若直觀之境:“若向事上觑則易,若向意根下尋,卒摸索不著。”圓悟語
“擬不擬,止不止,個個無裈長者子。”對此塵塵叁昧之境,不能有分別計量的念頭。《頌古》卷33湛堂准頌:“直下是,休擬議。缽裏飯,桶裏水。” 《從容錄》第99則天童覺頌:“缽裏飯,桶裏水,開口見膽求知己。擬思便落二叁機,對面忽成千萬裏。” 如果歇不下計量之心,就像《法華經》中的那個忘卻自己故鄉,流浪遠方,窮得連褲子都沒得穿的長者子一樣,“個個”句:化用寒山子《六極常嬰苦》詩意,見《全唐詩》卷806。 棄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
此詩設喻奇特,先是以缽裏飯桶裏水的現量境坐斷意識思量,繼而創造出與缽裏飯桶裏水相侔的北鬥南星意象,以表達一切現成的現量境,再以寒山子詩所描述的《法華經》無褲長者子意象,形容擬議尋思者,悖離精神家園流浪乞食,形象生動而富有諧趣。
表達把握現量境之禅悟體驗的公案及頌古有“雲門十五日”。《碧岩錄》第6則:
雲門垂語雲:“十五日已前不問汝,十五日已後道將一句來。”自代雲: “日日是好日。”
雲門從睦州處開悟。睦州禅師機如掣電,難以湊泊,尋常接人,才跨門便搊住雲:“道道!”來人正待擬議,話還沒說出口,雪峰就將他推出說:“秦時度轹鑽。”雲門初參睦州,前兩次也被擋回,第叁次剛敲門睦州便問:“誰?” 雲門說:“文偃。”睦州剛打開門,雲門便想闖入。睦州搊住他說:“道道!” 雲門正准備開口,又被推出,一只腳還留在門內,睦州急急關門,壓傷了雲門的腳。雲門忍痛作聲,蓦地大悟。後來雲門接人,和睦州風格相似,有抽釘拔楔的手段。要了解雲門這句話的意思,必須泯除千差萬別。雲門自己代答說:“日日是好日。”“十…
《禅宗哲學象征 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