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相當于漢譯長阿含卷第一之大本經(大正藏一)。今比較兩者,如漢譯所見衆多之偈文爲本經所無的,散文比彼詳細。其內容雖有述所謂過去七佛之傳記,其實是有關毗婆屍佛之記述占大部份。最初列舉七佛,而示其各族、姓、壽,成道之場所、主要之弟子、僧會、父母、都城等,其次而進入毗婆屍佛之傳記,由最初之入胎至誦出波羅提木叉,最後瞿昙佛之淨居天訪問,諸天說于毗婆屍佛、瞿昙佛之處修行而生天。此中,提出毗婆屍佛之傳記所在,爲諸佛之常法,是任何佛必出之一的類型過程,這于佛傳,由王子出家之故事,示其更後之階段;及彼佛成道之時,所謂未言及十二因緣中之無明、行,唯說“十因緣”,此兩點是應該特別注意。
第一 誦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之花林窟。爾時,衆多之比丘由乞食、食後歸來,會集坐于花林圓堂,生起前生系屬之法談:“前生之宿住如是,前生之宿住如是。”
二
世尊以超人清淨之天耳,聞彼等諸比丘之論議,于此,世尊則從座起,往花林圓堂,至已,坐于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今爲何言談而集坐
爲何相互言談未了耶
”
如是言時,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我等由乞食、食後歸來,會集坐于花林圓堂,生起前生系屬之法談:“前生之宿住如是,前生之宿住如是。”世尊!此相互
言談未終了,其時世尊來臨。”
叁
“諸比丘!汝等欲聞前生系屬之法說耶
”
“請世尊說前生系屬之法說,是適時,善逝!是適時。我等凡聞世尊之所說,則善受持之。”
“諸比丘!然者!谛聽,善思念之,我當說。”
諸比丘應諾世尊曰:“世尊,唯然!”世尊如是曰:
四
“諸比丘!從今九十一劫以前,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從今叁十一劫以前,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于彼叁十一劫中,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于此賢劫,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于此賢劫,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于此賢劫,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諸比丘!于此賢劫,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出現于世。
五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是刹帝利種、出生刹帝利族。
六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憍陳若。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迦葉。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姓是瞿昙也。
七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八萬歲。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七萬歲。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六萬歲。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四萬歲。諸比丘!
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量是叁萬歲。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壽是二萬歲。諸比丘!今我之壽量短、少、輕微,長久爲百歲,或比此稍多而已。
八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波波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分陀利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娑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屍利沙樹下成正覺。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烏暫婆羅樹下成正覺。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尼拘律陀樹下成正覺。諸比丘!今我阿羅漢、等正覺者是于缽多樹下成正覺。
九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骞荼、提舍,爲第一兩賢者。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阿毗浮、叁婆婆,爲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扶遊、郁多摩,爲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子名毗樓、薩尼,爲第一兩賢者。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二弟李名舒槃那、郁多樓,爲
第一兩賢者。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弟子名提舍、婆羅婆,爲第一兩賢者。諸比丘!今我有二弟子名舍利弗、目犍連,爲第一兩賢者。
十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叁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六百八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八萬比丘衆。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叁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叁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十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八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七萬比丘衆。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叁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叁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八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七萬比丘衆;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六萬比丘衆;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叁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四萬比丘衆。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叁萬比丘衆。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次僧衆之集會,一次僧衆之集會,有二萬比丘衆。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諸比丘!今我有一次僧衆之集會,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衆,諸比丘!我此一次僧衆之集會,皆是漏盡者。
十一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無憂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忍行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寂滅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善覺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安和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有一名謂善友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今我有阿難之隨侍比丘,爲第一常隨侍者。
十二
諸比丘!毗婆屍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槃頭王,母名謂槃頭婆提王妃爲生母;槃頭王之王都,名謂槃頭婆提城。
諸比丘!屍棄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明相王,母名謂光耀王妃爲生母;明相王之王都,名謂明相城。
諸比丘!毗舍婆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善燈王,母名謂稱戒王妃爲生母;善燈王之王都,名謂無喻城。
諸比丘!拘樓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祀得婆羅門,母名謂善枝婆羅門女爲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安和,安和王之王都,名謂安和城。
諸比丘!拘那含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大德婆羅門,母名謂善勝婆羅門女爲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清淨,清淨王之王都,名謂清淨城。
諸比丘!迦葉世尊、阿羅漢、等正覺者之父,名謂梵施婆羅門,母名謂財主婆羅門女爲生母;諸比丘!其時,有王名謂汲毗,汲毗王之王都,名謂波羅捺城。
諸比丘!今我父名謂淨飯王,母名謂大清淨妙王妃爲生母:[淨飯王之]王都,名謂迦毗羅城。”
世尊如是說。說已,善逝則從座起而入精舍。
十叁
然,世尊入去不久,彼比丘之間生起此相互之言談:
“友!如來有大神力、大威力是稀有、未曾有哉!如來實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迥、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之種姓,憶念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有雙弟子、如是僧衆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爲如是生,彼世尊等爲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
友!如何思惟耶
如來實自善知法界,由于善知法界,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回、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之種姓,憶念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有雙弟子、如是僧衆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爲如是生,彼世尊等爲如是名、如是姓、如是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也。”
或由諸神向如來告是義;是故如來對已般涅槃、斷障害、斷道、終止輪回、渡一切苦之過去諸佛,能憶念如是種姓、如是名、如是姓、如是壽量、如是雙弟子、如是僧衆之集會。而言:“彼世尊等爲如是生,彼世尊等爲如是名、如是姓、如是
戒、如是法、如是慧、如是修行、如是解脫也。””
如是,彼比丘等,此相互之言談未終了。
十四
爾時,世尊于日暮,從靜處起,往花林圓堂,往已,坐于所設之座、坐已、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今爲何言談而集坐、又爲何相互之言談未終了耶
”
如是說時,彼詣比…
《大本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