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相當于漢譯長阿含卷第十四之梵動經(大正藏一)及梵綱六十二見經(大正藏二一),其內容由二部份而成的。第一部是凡夫以瑣細卑近之戒關系語,稱贊如來;此下說小、中、大之叁戒。小戒之敘述,相當于五戒或十戒;中戒、大戒,更詳細地說明此等。知此部份是長部經典第一所載之大部份的經,成爲所謂修行大綱、骨幹的一部,而後至于綱目化,便相當于叁學、五分法身、乃至五根、五力中之戒,同時而成此綱目化之根本。第二部是說如來自證如、現證,並敘述甚深難見之諸法,于此,所以說六十二見。依此經,此六十二種見,關于過去約有十八,未來約有四十四,由見之種類看來,分爲我與世界之常住論、常無常論、無因論、世界之邊無邊論、詭辯論、死後之有想論、無想論、非有想非無想論、斷滅論、現在涅槃論等,其中心的問題不出于我與世界之兩種。前于此等說中,有深缺思想之根底,或不過于他說之折衷補遺而已,皆是世尊在世當時的人,甚爲考究之處,此部可看爲當時于思想界之一縮圖,又依此以明佛教之立場,知其所占的地位是極重要的。從相應部經典中之某經,幾乎很明顯地是依于本經,或認爲是豫想此經,應注意于阿含經典中,本經之重要地位。
第一 誦品
一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與五百大比丘僧伽,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于大道。一遊行者須卑亦與其弟子梵施童子,由王舍城往那爛陀村,同行于大道。途中,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以種種方法稱贊佛陀、稱贊佛法、稱贊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與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二
時,世尊于庵婆羅樹園內國王[所建]之休息堂,與比丘僧伽同宿一夜;遊行者須卑,亦于庵婆羅樹園內國王之休息堂,與弟子梵施童子同宿一夜。于此,遊行者須卑,又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又以種種方法稱贊佛陀、稱贊佛法、稱贊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住。
叁
時,其夜方曉,衆多之比丘起而集坐于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友!希有哉!友!未曾有哉!已知已見之阿羅漢、等正覺者、世尊,徹見衆生[心]之種種趣向。然,遊行者須卑,以種種方法誹謗佛陀、誹謗佛法、誹謗僧伽;反之,其弟子梵施童子,卻以種種方法稱贊佛陀、稱贊佛法、稱贊僧伽。如是其所說正相反之師徒二人,緊隨世尊及比丘僧伽之後而行。”
四
時,世尊知此等比丘之如是話題,乃行往彼講堂,至而坐于所設之座。坐己,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爲如何之談話,汝等今坐此處耶
而又爲何中斷汝等之言談耶
”如是言時,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尊師!今夜之方曉,吾等諸弟子起而集坐于講堂,生起如次之話題:“希有哉!……乃至……而行。”諸弟子中斷如是話題,其時乃世尊之來!”
五
“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于此,不傷心、不憂恨、心不憤怒。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即爲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若忿怒、若不歡喜,然則,諸比丘能否判斷其人是善說、謬說耶
”
[諸比丘曰:]“尊師!不然。”
[世尊曰:]“諸比丘!若人誹謗我、誹謗佛法、誹謗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辨別不實爲不實:“如是之故,彼爲不事實,如是之故,彼不得真相,我等之間無爲此事,又所爲事不存在。”
六
諸比丘!若人稱贊我、稱贊佛法、稱贊僧伽,諸比丘不應歡喜此,不應欣悅此,于心不應愉適。諸比丘!若人稱贊我、稱贊佛法、稱贊僧伽,諸比丘對此,若歡喜、欣悅、愉適,此即成爲諸比丘之障礙。諸比丘!若人稱贊我、稱贊佛法、稱贊僧伽,諸比丘對此,不能確認事實爲事實:“如是之故,彼是事實,如是之故,彼得真相,我等之中有爲是事,所爲事是存在。”
七
諸比丘!其實,凡夫之贊歎如來,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于戒之關系而已。諸比丘!然而,凡夫之贊歎如來,如何唯就瑣細、唯就卑近、唯就于戒之關系而已耶
”
小 戒
八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殺生、離殺生、不用刀、杖,有慚恥心,而多懷慈悲、利益一切有情,哀愍而住。”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不與取、離不與取,取所與、期待所與,無任何之盜心,自己清淨而住。”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非梵行、修梵行、修遠離之行,離淫欲不淨之法。”
九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妄語、離妄語、語真實、從真實、以正直心不欺世間。”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兩舌、離兩舌,不此處聞彼處告,
以離間此處之諸人;又不彼處聞此處告,以離間彼處之諸人。如是爲令離間者和睦之人,爲令親密者更益親密之人,爲愛和合、好和合、喜和合、持和合語言之人。”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惡口、離惡口,凡所言說,無過失,悅耳、怡心、感銘、優雅,爲諸人所喜歡。”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沙門瞿昙是舍绮語、離绮語,語適時語、語真實、語有義之語、語合法語,凡所說爲俱律義,明確、有段落、適義,感銘于心。
一十
諸比丘!凡夫如是調歎如來:“沙門瞿昙是離采伐諸種植之種子、諸種植之樹木,于[日中]一食,而夜不食,離非時食,離觀聽演劇、歌謠、舞樂之娛樂,離持粉裝飾、華鬘、香料、塗香,離[用]高床、大床,離受蓄金銀;沙門瞿昙是離受生谷類,離受生肉,離受婦人、少女,離受男女之奴隸,離受牝牡之山羊,離受雞豚,離受象、牛、牝牡之馬,離受耕田荒地,離差使、傳言之事,離賣買,離欺秤、欺升、欺尺,離賄賂、谲詐、虛僞之邪行,離傷害、殺戮、拘束、剽奪、竊盜、強奪。”
中 戒
十一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采伐諸種植、樹木,例如從根生、從幹生、從節生、從芽生、第五爲從種子生者。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種子植物之損傷。”
十二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享樂積蓄物,例如食物之積蓄、飲物之積蓄、衣服之積蓄、乘具之積蓄、臥具之積蓄、香類之積蓄、財物之積蓄等。沙門瞿昙遠離受用如是等之任何積蓄物。”
十叁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觀[聽]娛樂,例如演劇、歌謠、舞樂、表演、古譚、手鈴、鳴缽、銅鑼、魔術奇境,賤人之竹棒戲,象、馬、水牛、牡牛、山羊、牡羊、雞鹑之鬥技,棒擊、拳鬥、角力、摸擬戰、列兵、配兵、閱兵等之娛樂。沙門瞿昙遠離觀[聽]如是等之娛樂物。”
十四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耽住于賭博之放逸處,例如八目棋、十目棋、無盤棋、踢石、擲骰、棒打、占手痕、抛球、葉笛、鋤戲、倒立、風車戲、升戲、車戲、弓戲、字戲、測意戲、摸擬殘傷戲等。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之任何賭博放逸處。”
十五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享用高床大床等。例如過大之床座、獸形之腳臺,覆以長羊毛之織物、有文彩之白氈、繡花圖繪之床墊,于兩邊有重緣,單側有垂緣、镂綴寶石、絹布之被蓋,人毛氈、象覆、馬挂、車衣、羚羊皮、迦達利鹿皮之殊勝敷物、寶蓋,上下之紅枕等。沙門瞿昙遠離使用此等任何之高床大床。”
十六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耽住于裝飾之放逸處。例如塗身、按摩、沐浴、鏡、眼塗[色]料、華鬘、塗香、臉粉、面油、手環、發飾、手杖、藥袋、刀劍、傘蓋、彩履、頭巾、寶珠、拂塵、白衣、長袖等。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任何裝飾之放逸處。”
十七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無益徒勞之論。例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兵論、恐怖論、戰爭論、食物論、飲料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料論、親族論、乘具論、村裏論、鄉礦論、都市論、國土論、婦女論、英雄論、路邊論、井邊風傳論、祖先論、種性論、世界起源論、海洋起源論,如是有無之論。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任何無益徒勞之論。”
十八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诤論。例如“汝不知此法、律,我知此法、律,汝如何知此法、律耶
”“汝是耶行者,我是正行者。”“我言[前後]相應,汝言不相應。”“汝應言于前者而言于後,應言于後者而言于前。”“汝無細慮而[自]返複。”“汝之立論,墮于負處。”“爲解汝[負]說而尋思,若能者即自解!”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任何诤論。”
十九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專心住于差使者、傳信之行作。例如國王、大臣、刹帝利、婆羅門、居士、童子[令]:“汝來此處、往彼處,[汝]來持此、持此往彼。”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任何使者、傳信之行爲。”
二十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然而行于欺瞞、饒谀騙詐、占相、以利求利之貪求。沙門瞿昙遠離如是等欺瞞、饒谀詐騙。”
大 戒
二一
“諸比丘!凡夫如是贊歎如來:“或有沙門、婆羅門,受食信施而生活,[彼等]依無益徒勞之橫明(畜生)而過邪命生活。例如占蔔手足之相、占前兆[吉凶]、占夢、占體[全身]相、占鼠所…
《梵網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