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本章是世出世法,做人的道理,學佛的條件。難,就是困難。畏懼困難,苟且偷安,本來就是人的常情。但困難是對容易講的,困難和容易都沒有實在的本性,是個相對待的名詞,如果世間容易的事情,你畏首畏尾,畏縮而不敢去做,也變成困難的事。反過來,縱然是很困難的事情,你肯勇猛精進,盡心盡力地去做,終于突破難關,也變成容易的了,所以易和難是沒有固定的標准。學佛更是這樣,“困難”成了一般人修學佛法的障礙──往往以佛法深奧難解而裹足不前,其實,如果能夠下苦工,修學難以修行的事,那末,所有難行的事,都障礙不了他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中,所舉的二十種難(人生最困難的事),無非是勉勵我們要精進,不怕苦地去克服困難,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啊!
“佛言:人有二十難”,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的苦難太多了,難做的事,也是非常的多,把它歸納起來,我們難以辦到的事,有二十種。
一、貧窮布施難:貧字的結構,是“分”“貝”兩字合一,把寶貝都分光了,因此,貧,沒有財産。窮,是沒有衣、食。簡單地說,一個人沒有衣食,貧無立錐之地,叫他行善,以物質來布施,的確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不過,佛教講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都可以讓我們廣結善緣。財布施就是用錢財物質行布施,法布施是以佛法來教化人家,無畏布施,就是以精神來安慰人家、保護人家,這叁種布施都是有功德的。
說財施困難,對有錢人家來說,只要肯發心,拿幾個錢出來是不成問題的。但一個窮得連自己的叁餐都不繼,衣食都發生問題的人,在經濟能力極差的情況之下,還能發心布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布施。其次,當人家處在恐怖不安的時候,我們自己的體力和精神力量都差的當下,卻奮不顧身地保護人家、安慰人家,解除人家害怕的心理障礙,也是很難能可貴的布施。我剛入佛門,才起步學佛,尚未深入叁藏,對佛法還沒有深刻地研究,但是當人家來向我們請教,而肯就我所了解的,毫不保留地解釋給人家聽,讓人家了解,這一種也是很難能可貴的布施。
最近菲律賓發生了一次可以說是二十年來最大的地震,是大家所親身經曆的,也是讓大家都感到非常恐懼的。地震,地動山搖,是一種天災,誰都不能避免,也不可預料的。依佛法來說,這是共業所感,我們在共業當中而有不共業,別人家遭受到那麼大的災難,所有的財産毀于一旦,甚至連生命也丟了;而我們依舊平平安安的,算是很幸運的了,假如以上面說的叁種布施配合去做,是很有意義的。
在社會上發動救災的時候,我們能夠隨喜出錢捐助人家(當然,捐錢不在于多少,在出于我們的一片誠心),表示一個佛教徒的同情心,這是在物質方面的布施(財施)。大地震過後,都會有余震,別人害怕得要命,我心裏同樣的感到很害怕,依然安慰人家:“啊!你不要怕,我們來念觀世音菩薩,災難就不會降臨到我們身上來!”這就是一種無畏布施。還有,我們要開導不懂佛法的人:“地震,正說明了國土危脆,世間無常。”我們以“無常”的真理來教化人家,讓他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就是法布施。所以,這叁種布施,在地震發生不久的現在,我們可以用尊重、關懷、親善的態度,配合來實行。
下面,我再講一個佛經裏面小小的故事,來說明貧窮布施難。
故事發生在佛住世的時候,有一對非常貧苦的夫婦,他們窮到什麼程度?住在一座破破爛爛的小茅蓬裏面,家徒四壁,房子裏空空的,一旦刮風下雨,簡直沒有地方遮蔽,讓身體不淋雨,這還不算,最慘的是他們連穿的衣服都不周全,夫婦倆只有一條褲子(印度人穿的褲子,都是只用布圍著),每一天出去討飯的時候,也不能同時出去,如果丈夫去討飯,把這僅有的褲子穿走,太太只好在家裏等丈夫討飯回來再共同吃。明天,太太去討飯,依舊圍穿著這條褲子,那末,丈夫必須留在家中,等待太太把飯討回來一同吃。這種窮日子,實在太苦太苦了,又有什麼辦法呢?日子只有一天一天地挨過去。
有一天,一位辟支佛經過這座小茅蓬,(辟支佛是有神通的,有他心通和宿命通。)一看到這情形,馬上知道這對夫婦前生沒有布施,這一輩子才會這麼樣的貧苦,心想:我應該救他們,也要教他們布施。
于是,辟支佛就站在窗口開示他們:
“你們夫婦兩位,這麼窮苦,這樣子受罪,這是你們前生沒有布施。你們如果希望今後的生活得到改善,就要趕快布施,才會有福報。”
丈夫聽了一想:對呀!要布施啊。……可是,布施什麼呢?突然想到,還有條褲子,就對太太說:
“這位出家人說得對,我們前世沒有布施,今生才這樣窮困潦倒,我們要布施,可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唯一的財産只有這一條褲子,就把它布施出去吧!”
太太聽了一楞,說:
“你有沒有神經錯亂?我們所有的家當就只有這麼一條褲子,要是把它布施出去了,以後怎麼去討飯,豈不是要餓死了?不好!”
“我一定要布施,先種福再說。”丈夫堅持著。
“好吧!隨你去了!”太太無可奈何地歎息。
就這樣,他們恭恭敬敬地從窗口捧著這僅有的褲子供養辟支佛。
辟支佛所受的褲子,雖然很肮髒,破破爛爛的,施主卻是充滿了虔誠供養之心,所以,他馬上拿去供養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正在講經,告訴大家:
“他們夫婦的功德太大了!”
供養一條髒兮兮的破褲子,居然有大功德,大家都疑惑地看著釋迦牟尼佛。
“這對夫婦,由于前世吝啬,不肯種福和供養,才造成今世的貧困。現在他們能夠舍己、虔誠地布施,他的功德太大了,一定能夠得到很大的福報!”
釋迦牟尼佛慈祥地爲大家解釋。
就在這時候,國王也來聽法,一聽到這事,既是深受感動,同時又感到非常愧疚,他認爲自己身爲一國之主,居然有人民窮得夫婦兩人共穿一條褲子,這是他的過咎。所以,馬上派人把吃的、穿的,往這對貧苦夫婦的家裏送去。
這就是他們夫婦虔誠布施供養的善報。
後來,這對夫婦吃的、穿的都有了,生活改善了,也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甚至于修持,隨即證得了須陀洹果(初果),可見貧窮布施雖然難,只要肯發心,馬上獲得了報應。最怕的是貧窮而怨天尤人,憤世嫉俗,障礙了布施的因緣。
從前清和姑在世的時候,有一句名言:“緣題不是比家夥。”(閩南話)意思是:我們布施結緣,不是比家當的,不是說百萬、千萬的富翁就會捐了很多錢,窮人就沒有辦法供養了。事實不然,在我們目前這個社會,好多富豪也是一毛不拔的,倒是那些真正叁餐不繼的人家,由于自己身受其苦,反而能夠同情、體恤人家,肯發心去救濟別人。
我們聽了這個故事,對眼前苦難的環境,必須認清,要盡到佛教徒的責任,打開我們的心胸,發慈悲心,共同來維持國家社會的安定,救濟苦難的大衆,這樣才是佛教徒聊表盡了一分責任。
還有,我們每天修持,多念阿彌陀佛、往生咒,以這樣的功德,回向給這一次大地震上千罹難的人們,回向他們到西方去,這樣,算盡了做一個佛教徒的心。
二、豪貴學道難:這跟上面的“貧窮布施難”剛好相反,前面講的是窮人,這裏講發了財的人。豪,就是富豪,萬貫家財。貴,就是很尊貴,也可以說是榮華富貴。一個有錢有勢的人,你叫他來學道,確實不容易。爲什麼不容易?我們想一想,有錢人家,就拿他的衣食住行來說吧,他們是很考究吃的,所謂山珍海味,在家裏吃飯嫌不夠味,今天到這家餐館吃,明天又到那家餐館吃。穿的是高貴質料的名牌服裝,中午參加宴會穿這樣的衣服,晚上赴宴又是穿另一套衣服,每天更換衣服和裝飾,已經忙不了啦。住的是高尚房宅,設備現代化,一件裝飾品往往是價值上千上萬。出門行的,交通工具是最流行最現代化的汽車。總而言之,他的生活非常的享受,一出門前護後擁,一呼百應,而且交遊廣闊,每天有讓他應接不暇的活動,又是日理萬機,實在是忙不完的。試想,這樣的人,當他盡情享受,爲名利物欲所包圍,叫他來學佛、修行,可能嗎?真是太困難了。你們今天在座的,能夠從百忙當中,放下所有的應酬,而來聽經,是難能可貴的!
有兩句成語,所謂“飽暖生淫欲,饑寒發道心”,有錢,吃的、喝的、穿的,都很充裕,一個人由于太富裕了,生淫欲,往往被情欲所包圍困住了。反過來說,貧苦人家,連衣食都成問題,饑寒反而使他容易激發起道心來。
所以,豪貴學道難是人的二十種難當中的第二種。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本來是個皇太子,可以貴爲天子,富有四海,但是,因爲他有高深的智慧和崇高的理想,他視王位如過隙塵土,放棄了人生的一切榮華富貴,毅然出家修道,結果,他成爲無上的佛陀,永遠值得我們崇敬的。可見,只要肯發心、精進向學,豪貴學道就不難了。
叁、棄命必死難:棄,就是抛棄、舍棄。命,就是生命。棄命,就是要抛棄、舍棄我們的生命,實在是不容易辦到的;試想,誰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誰不貪生怕死呢?連最小的蚊蟲螞蟻,如果伸手向它打去,它必定馬上跑掉,趕快飛走,可見要舍棄自己的生命,談何容易!
但是,世界上許多的聖賢,的確抱著視死如歸的態度,盡管死是艱難的,但是他爲了完成他的理想,他把死看成回家,看得很平常。儒家所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爲了完成仁慈,爲了盡到道義,雖說“千古艱難唯一死”,卻能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不…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